-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上士

- 积分
- 612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
2015年12月29日,王英镇倪家村南山崖传来阵阵鸟叫声,40余村民正在山上忙着修路。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年纪最大的75岁,最小的50岁。
40余村民再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自发集资20余万元,将一条2.6公里的崖路,通过前后10年的时间,终于铺就了一条水泥路。
40余名老人决定较真一回
王英镇倪家村,这个蛰居在大山深处的村庄,环境优美。不过,美丽乡村也有自己的“难处”:交通不便,位置偏僻,从村里到县城有近2个小时的车程,倘若步行的话几乎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这条路是我们每天的必经之路。”64岁老汉倪德良坐在南山崖一旁,眯着眼,望着这条修好的水泥路说道。他告诉记者,在这个静谧的山村,有500多户村民,但是大部分小伙子纷纷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过去,山里本没有路,只有这条羊肠小道,小孩想去山的另一头龙港镇富水读初中,要走上很多的冤枉路,交通很不方便。
路不通,小孩怎么走出去?村民陷入了沉思。为了缓解这一尴尬的现状,老人坐在一起商谈,思前想后。最终40余名老人决定较真一回——将这条2.6公里的崖路修通,从南山崖山下一直修到山顶,到达106国道再到龙港镇富水,最后抵达县城。
2.6公里泥巴路直通山顶
2005年夏季,村口围着一群老人,你一言我一句,大家商讨路的问题。
50岁的周雪英,坐在椅子上跳了起来说道:“不如,修条路吧!”修路?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费时、费力又费资金,70岁的倪承兵一边摇着手中的扇子,一边思量着。
“没有钱?大家集资。没有力?我们这些老胳膊老腿拼一回。不能苦了孩子们。”倪德敬在村里的威望很高,他坐在一旁抽着旱烟,眼神坚定地说道。
对于村民来说,这条路既是生存之路,又是一条希望之路。
几个月后,村民决定修补这条路。起初那会儿,村民家里都很困难,都要养家糊口,40余个村民只好拿着锄头、铲子,依靠人工将南山崖开辟出一条3米宽的泥巴路。
直到2008年,一条2.6公里的泥巴路直通山顶到达106国道,村民欢呼雀跃。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皱眉头的事情又来了——走在泥巴路上,不仅山崖陡峭,而且一到雨天,鞋子裤腿都是泥巴,往这里经过的老人和小孩都很危险。
一时,村民陷入沉思,南山崖路的事也搁浅起来。
出资出力修出水泥路
如何改变泥巴路的现状?有人提议修一条水泥路。最后,大家商议决定,由有威望的倪德亮负责牵头,然后大家出资共同来修路。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直到今年10月份,40余名老人开始集资,你家出一千,我家出二千,纷纷将自家“老本”掏了出来。在外打工的青年寄回给老人小孩用的钱,老人们也都毅然决然地拿来当修路费。最终,40余村民共计集资20余万元,修路工程开始启动。
修路第一天,黄色水泥罐车从那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一路沿着南山崖开上去。临近半山腰,水泥罐车险些倒了。不过,作为修路的第一天,这毕竟是个值得纪念的好日子,十米长的鞭炮在地面炸响,烟雾弥漫了小半个山谷。
正在地里挖洋芋的老人、满山奔跑的孩子都被吸引了过来,就连村里的黄狗也围了过来打转。
为了节省开支预算,40余名老人还当起了工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有75岁了,最小的有50岁,他们每天拿起铁锹等修路工具前往南山崖修路。1个月后,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通向山顶。(今日阳新 记者 马中林 文/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