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湾子里兴建文化大礼堂,族长点名要我这“读书人”出一副对联。这可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虽然我信手涂鸦过一些文字,但对于平平仄仄却是一窍不通。
思虑再三,决定请人代写。请谁呢?诗词楹联名家我倒是认识几位,但很少与他们往来,再说,以我平民百姓的身份,明摆着是高攀了,万一被别人拒绝了,咋办?纠结来纠结去,最终选定了我高中时的一位同学。
同学在城关做小本生意,虽不是名家大腕,但打小就酷爱韵律,曾对《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却不知现在到底有几斤几两。
但他的热心快肠,我倒是领略过一次。记得有一天,我刚好路过他的门店,便与他闲聊了几句。此时,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人,找他写一副儿子结婚的喜联,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承诺写好了,就给送到家里。
试探性地跟同学打电话,同学也是满口应承,承诺无论多忙,也要帮我完成任务。三天后,同学打电话告知:尘埃落定,但还是要与我当面推敲推敲。我取了对联,准备打的送回乡下,同学却不高兴了:喂,做匠没有看匠高,你倒是先看看呀。我说:你这不是对牛弹琴吗?
同学执意要用他的小车,送我回乡下。
我的故乡,毗邻同学的故乡,都要走同一条机耕路,但我的故乡就在公路边不远处,而同学的故乡还要向前延伸1公里。
刚上机耕路,同学却踩了一脚刹车,回过头来,对着一位步行者喊了一声,原来,是他湾子里的一名长者。同学便跟我客气了一句,说要先将长者送一送。
长者却是一个话唠,一上车,便不停地念叨着。说我的同学,只要开车从这条路上经过,无论是家乡里的谁,都要顺带回家,从不嫌麻烦。有一次,我的同学开车往回城的方向行驶,看到反方向行走的他,立马调头,将他送回家。
长者还唠叨了我同学的另一件事儿:在他湾子里,无论谁家红白喜事的对联,还是春节的春联,都乐意找我的同学写,从没有被拒绝过,不但将写好的对联送回家,而且写的对联从不落俗套,往往能将人名、地名“镶嵌”进去……
事后,经我湾子里几位教书先生的评比,我出的这副对联,得了第一名,被铭刻在文化大礼堂大门两侧。
在文化大礼堂落成“庆功”的当下,我却躲在家里,闭门思过,没胆儿露头。一是自责,为什么要请人代写对联,这不是虚伪吗?!二是自省,同是一个老师带出来的学生,我是不是要恶补诗词格律这门功课呢?!三是自问,他人尚且为村民们做了这么多善事,而我为村民们做了些什么?
(根据朋友吴先生口述撰写此文)
市地税局 黄建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