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五年一瞬。 服务党委政府,凝聚精神动力;传播美丽天门,提升城市形象;彰显榜样风采,引领文明风尚;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回望过去的五年,天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足迹。 这五年,是天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跨越发展的五年,也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文化软实力提升最明显的五年。 五年来,我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握“惠民”和“创新”两大主题,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出新出彩,唱响了主旋律,凝聚了正能量,为助推天门经济社会发展“增量提质 跨越赶超”奏响了最强音。 思想领航 提振城市精气神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十二五”以来,中央、省委主要领导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述了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理论引导方向,民心决定存亡。五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将理论与当前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不断用思想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突出“书记抓”。坚持市委示范、书记带头;抓常委,带全委;抓自身,带基层。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百余次。 ——借智专家、借力专家,邀请了张召忠、任世茂、王茂亮、叶青、方世荣、马哲军、陶良虎等多位省级专家或领导为全市领导干部作专题讲座。 ——突出“地方菜”。编发了《天门市干部学习读本》、《陆羽茶文化知识普及手册》、《特别推荐?开心阅读》等本地辅导教材,注重简洁实用,好学易记,使理论学习充分接地气。 ——组织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巡回宣讲团,在全市开展宣讲300多次。组建百姓宣讲团,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开展理论“微宣讲”。 ——以全省“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天门高新园友谊社区为标杆,在全市大力推广道德讲堂等基层宣讲模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合力。2014年,我市组织潘阳贵先进事迹宣讲团到全市开展巡回宣讲,在农村党组织书记中掀起一股争做好支书、建设新农村的热潮。 当前,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学习热潮,提振了全社会的精气神。 策划为先 唱响天门好声音 “茶叶百科全书首次译成5国语言”……2015年11月2日,天门举办“茶圣节”的精彩瞬间亮相央视《晚间新闻》,广大网民纷纷为家乡“点赞”:“作为天门人太骄傲了,祝天门名扬四海。” 唱响主旋律,打好“组合拳”。五年来,全市宣传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天门“好声音”不断涌现。 自市委宣传部成立“天宣策”小组以来,坚持策划为先,每年年初确定各季度宣传重点,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双百”活动、“五城同创”、天商大会、茶圣节等主题进行专题策划,在正面流量上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在外宣上,硕果累累:每年在省级以上媒体发稿500余篇(条),在湖北日报刊发天门稿件近1000篇;天门蒸菜走上“舌尖上的中国”;央视直播团队首次走进天门,在CCTV2、CCTV13“秋收中国”栏目中现场直播华丰秋收;“茶经5国译本首发”在CCTV1“晚间新闻”中播出;与央视联合摄制推出纪录片《茶圣出天门》;新华社深度报道石家河遗址出土240余件史前精美玉器;邀请湖北卫视拍摄了天门蒸菜、天门糖塑、天门花鼓戏、茶圣陆羽4部纪录片…… 在内宣上,精彩纷呈:天门日报开设“改革发展新亮点”、“竟陵放评”等10余个重点专栏,30处电子阅报栏成为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天门网全新改版升级,市委书记专属板功能更加完善;广电台重点栏目、频道全新改版…… 天门蒸菜上舌尖、茶圣出天门、石家河遗址、秋收直播、天门经济V型反转、金融八条、变之舞、天门正能量……五年来,涉天舆论场“热词”不断,折射出了“天门热度”,引领了天门发展的强劲脉动,为天门“增量提质、跨越赶超”营造了强有力的舆论气场。 为了更好服务发展,宣传战线向改革要活力。 2013年3月,天门日报由4开8版小报改为对开4版大报,成立“一报两网三公司”,打造成了党报性质、晚报风格、时代色彩、读者钟爱的创新型党报。广电台将二级单位及机构整合调整为“一室四中心”,打破大锅饭,实行全员聘任,绩效挂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实现强市梦的新航程上,宣传战线唱响时代主旋律,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引导舆论 凝聚发展正能量 点开天门网,开办4年多的“市委书记专属板”,在市民、网民中,名气不小。 作为天门网络问政的第一平台,“市委书记专属板”成为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书记”,截至目前,共收到网友留言近三万条,按时回复率100%。 而开办15年的广电台《行风热线》栏目,每天一期。16年来,共接听社会各界电话20000多个,90%以上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导向就是生命力。为了加强舆论引导,2015年,我市成立了新媒体中心。由市委宣传部主管,天门日报和广电台分别主办并负责运行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天门发布”、“视听天门”相继开通,整合了报网台资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全方位倾听群众声音。 如今,在天门,无论是通过网络、论坛、热线,群众的咨询、诉求和建议都能通达各个乡镇和党政部门,直至市委主要领导。 报网台互动,全媒体问政,让老百姓有了说话、提意见的地方。老百姓心情舒畅了,好声音自然不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发布的舆情白皮书显示,天门连续3年平稳度位居第一,重大舆情数量在17个市州和直管市中占比最小。 道德引领 文明之花遍地开 清晨,初升的太阳拨开云层,清风拂面,东湖湖面碧波荡漾。家住文学泉路的刘老先生,和往常一样,在蓝天碧水、鸟语花香中悠然地练着太极拳,畅享幸福时光。 2014年,天门首次申报省级文明城市获得成功,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随着创建的坚实步伐,167万天门人亲眼见证并切身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比增收致富、比邻里互助、比庭院美化、比诚信守法……2012年10月以来,我市以岳口镇、渔薪镇为试点,学习推广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经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大地,万家农户齐“追星”,沃野田畴,文明风激起千层浪。 志愿服务为文明创建添风采。2015年,市文明办出台《天门市志愿者礼遇办法》,开展了中国(天门)茶圣节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为茶圣节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受到国内外嘉宾一致好评。 “十二五”以来,我市开展了“天门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和十星级文明示范户、最美家庭、十佳优质服务窗口、十佳微笑之星、十佳驾驶员评选及文明礼仪“五进”等活动,让文明之花处处开。 2015年12月,潘阳贵荣获第五届“湖北省道德模范”称号。仅2015年,我市就有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人当选“湖北好人”。 文明如春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文明新风,正激荡天门。 文化惠民 城乡荡漾幸福歌 “文化之乡”天门,每年七月,陆羽广场都是流光溢彩,成为市民的欢乐海洋。 陆羽广场文化月,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被市民赞为好评最多的“文化盛宴”,也成为全省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响亮品牌。 去年,天门说唱《特殊礼物》在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获一等奖,《车水情歌》在全省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获中青组一等奖,天门花鼓戏《醉飘香》参加全省第二届艺术节展演……“十二五”期间,我市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农民看戏,政府买单,市委市政府在文化惠民上舍得大投入。为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每年坚持送戏下乡不少于200场,每年送电影下乡不少于8000场。 近年来,在寸土寸金的城区中心地段,市体育馆、市博物馆、市文化中心、茶经楼、胡家花园等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先后兴建、修复并投入使用,全市将最好的地段留给了文化场所,文化功能堪比大城市。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市文化事业投入累计已达10多亿元。 为做强文化产业,我市整合文化产业招商专班,围绕天门优势文化资源策划文化招商项目,依托陆羽国际集团推动“中国茶文化之城”项目建设,中国茶文化之城唐街项目、“江汉人家”文化旅游项目等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2015中国(天门)茶圣节”,荣获“中国茶文化之乡”、“湖北省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 2015年,石家河遗址考古公园项目启动建设,石家河遗址考古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天门举行,石家河新出土的240余件精美玉器,受到国内考古学界专家、学者和中央、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被称为代表了史前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石家河文化的知名度。 为激发内生动力,我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花鼓剧团实现了整体划转,成立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全员聘用、以钱养事。2015年,实施乡镇文化中心(站)综合管理改革,明确全市所有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站)设主任1名,纳入事业编制管理。 在乡镇,文化广场“遍地开花”,一大批文艺骨干活跃起来,有场地、有舞台、有人带,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在农村,村级文化小广场建设有了项目补助,“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2015年市财政列支240余万元,为800余个行政村的书屋管理员发放补助;启动了农村智能小广播工程,两年实现了“村村响”,党委政府的声音送到田间地头…… “十二五”期间,天门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 这是一串串坚实的足迹,也是一组组创新的旋律。2015,天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完美收官。展望“十三五”,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为天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舆论环境、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