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莉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以来,我市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为构建和谐大冶作出了积极贡献。
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覆盖城乡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扩大就业、服务民生为宗旨,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基层平台建设和我市实际,大力开发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社区公共管理、保洁、绿化、治安巡逻、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援助、岗位援助工作,重点解决“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劳动者从事社区服务业,支持他们组织起来就业、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并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通过鼓励非全日制、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以及弹性工作制等工作方式,来增加就业岗位。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坚持实行城乡统筹,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城市化进程,增加有市场潜力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继续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切实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覆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9月,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累计5265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累计1695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累计11536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累计10198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44409人;累计举办劳务交流会65次,服务进场招工单位1753家,面向全市提供岗位累计达108475个,服务入场求职人员154200人次,达成用工意向22030人,帮助17194人实现就业;对外发放春风卡和就业政策宣传资料7.2万多份,就业政策惠及全市。
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增就业岗位完成目标计划的128.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目标计划的118.8%,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目标计划完成率121%,“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城镇登记失业率2.9%,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完成目标计划的115.2%。
优惠政策促进创业稳定就业
据了解,2011年至2015年9月,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完成49397人次,完成目标计划的115%。其中:再就业培训17415人次,完成目标计划的109%;就业前培训3259人,完成目标计划的121%;创业培训5380人,完成目标计划的129%;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397人次,完成目标计划的110%。
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十二五”期间,我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技能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更新,劳动力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壮大。
除了保障全市就业创业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长期以来,我市还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创业主体,降低创办企业“门槛”,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全民创业热情。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从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贷款贴息及代偿损失、培训补贴、简化注册手续等方面予以扶持。市就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与“十一五”规划期末相比,“十二五”期间,我市就业创业政策上,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扶持金额由个人原来的5万调整为8万—10万,合伙企业为20万-30万,小型企业为50万元;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一次性创业补贴由2000元提高到5000元。
柯贤颂是罗家桥和盛机械加工厂的创办者。创业期间,他曾遭遇资金周转困难。后得知市就业局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柯贤颂当即报名并得到了市就业局提供的10万元无息贷款,解决了公司设备采购的资金困难。与此同时,市就业局还对其进行了创业培训。“通过创业培训,我学到了更多专业知识,了解到如何把握商机、如何选择创业项目,以及如何管理好一个公司。”柯贤颂说,就业局的扶持对他的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通过学习和摸索结合企业发展需要,让他的公司慢慢走向正轨。
在再就业扶持政策上,我市进一步扩大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范围,把政策扶持对象从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逐步转到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并且,就业扶持政策资金精准发放,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2011年至2015年9月,全市共计发放职业介绍补贴159.92万元、职业培训补贴510.497万元、社保补贴4051.66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4032万元,创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3家,市级充分就业社区12家。
这些政策就建立健康宽松的就业环境,挖掘就业岗位,降低创业门槛,规范市场行为,防控失业风险,提供就业服务,整合利用就业援助资源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全市上下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搭建人才就业与 企业招工服务平台
三支一扶工作发展,支扶工作成效明显。2011年以来,我市严格按照省、市“三支一扶”办的文件精神要求,严格开展全市“三支一扶”岗位计划征集、审批上报和接收安置、考核管理等工作。2011年以来,全市共招募“三支一扶”学生162人,其中支教84人,支农17人,支医18人,水利3人,基层人社24人,扶贫1人,青年事务和残联等其他人员15人。2015年新增残联和扶贫服务项目,“三支一扶”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大批大学生支扶基层工作,基层支扶工作成效明显。
为打造我市重要在线服务窗口,实现我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化,提升人才交流机构服务水平。2013年5月,投入9.68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创建大冶人才网,并投入使用。2014年11月,对大冶人才网进行改版升级,改版后的网站页面更加美观,服务功能更加齐全,可实时发布全市求职招聘信息。自2014年11月份人才网改版升级以来,网站累计浏览次数达102458次,日均浏览次数为495次。个人会员注册用户800人,企业会员注册用户达180家。
人事计划管理工作规范化运行,全市事业单位招考规模进一步扩大,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方式和程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严格遵循组织公开考试工作管理权限,组织实施公开考试,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录(聘)用新进人员。“十二五”期间,全市事业单位招考共计招录人员958名,学历涵盖本硕二级;新型高学历人才的录入,我市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壮大。
职称评价工作规模进一步扩大,专技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十二五”期间,通过调整评价政策,积极推行职称评价社会化,打破所有制、地域、身份、学历、资历等限制,改进评价方法,实行测试、评审考核、认定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激发事业单位工作活力。2011年至2015年6月,我市职称评定累计19606人,范围涵盖卫生、教育、文化、工程等门类,全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得到发展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