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升 文/摄
提到“垃圾分类”这个词,市民们都不陌生,分类垃圾箱出现在大冶街头已经很多年了。然而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分类垃圾箱虽然随处可见,但市民大多是随意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并未考虑分类问题。
垃圾被随意丢弃 多数市民不懂分类
昨日下午,记者在大冶多条路段走访发现,虽然每个垃圾箱侧面都标注有“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但这些标识通常会被市民忽视,垃圾箱里的垃圾也是五花八门,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被扔在了“可回收”垃圾箱里。
在东风路上,记者看到一位正在清理垃圾桶的环卫工人,将各种垃圾混倒在一辆垃圾车里,并没有进行分类处理。该环卫工人表示,在她所负责的路段上,新换的垃圾桶虽然标明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但并没有多大效果。
家住桔园小区的叶女士介绍,自己平时并没有关注垃圾该如何分类。“生活垃圾根本不会分那么细,一起打包塞进塑料袋里就好了,看见哪个垃圾箱空点就扔哪个,其他人应该也都是这么做的。”
采访中,不少市民告诉记者,平时没怎么考虑垃圾分类问题。家里有了垃圾,都一股脑儿往垃圾篓里扔。对于电池、灯管等有害垃圾,一部分人或许会作“特殊处理”,不过,所谓的“特殊”处理,也仅仅是将有害垃圾打包扔到公共垃圾箱里。
除此之外,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在东岳路一家门诊旁的垃圾桶内,每天都能发现废弃针头、空药瓶等医疗垃圾。对此,市卫生监督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医疗垃圾不能丢进公共垃圾桶,从事医疗卫生行业的人都应该清楚,这种做法已经不是不懂垃圾分类的问题了。”
垃圾混装难分类 部分垃圾桶被损坏
“我碰到过几次有人装修过程中,把破瓷砖、油漆桶这些不可回收的垃圾丢到可回收的桶里,剩菜剩饭往垃圾桶里倒的也很多,我们处理起来很麻烦。”一名陈姓环卫工表示,“不同类型的垃圾混杂在一起,自己也没法进行分类,只能先一起倒进垃圾车。”
在北门路垃圾中转站旁,一名司机正准备将垃圾箱内的垃圾运走,五花八门的垃圾堆成了小山。谈起垃圾分类,该司机摇摇头称:“你看我们的垃圾清运车,只有一个车斗,也没有设分类功能,一般都是一股脑儿倒进去,实现不了分类。”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分类垃圾箱不光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不少垃圾箱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在新冶大道沿线,多个垃圾箱的内胆不见踪影;东岳路上,一个垃圾桶底部被烧出一个洞,桶内脏水和垃圾都流到了马路上。
除了大小缺口,我市城区大多数大型铁制垃圾箱上,均存在明显的烧黑痕迹。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环卫所负责人介绍,每年入冬以后,很多市民自己烧炉子,此外,一些夜市、餐馆的炉渣,也是带着火花就倒进了垃圾箱,导致很多垃圾箱被烧黑、烧坏。“垃圾箱被损坏的最大原因,就是被火烧,为此,我们每年都要更换几百个垃圾桶和两百余个果皮箱。但尽管如此,在街头还是很难看到一处完好的垃圾桶。”该负责人介绍,除了烧坏,还有一部分破损是因为拾荒者捡垃圾时故意将垃圾桶踢翻,或者有人将果皮箱内胆偷走卖钱。
部门回应:加强宣传普及工作 鼓励市民将垃圾分类
“既然垃圾分类这么重要,就应该
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让每个市民都能按照分类标准倒垃圾。”采访中有市民认为,大部分人没有将垃圾分类丢弃,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分类。
对此,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除了医疗垃圾是医院单独回收外,大冶的垃圾都是拖往黄金山焚烧发电厂处理,而该厂只能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区分开。
据了解,环卫部门每年都会进行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工作,垃圾分类项目也正在运作当中,等垃圾处理厂的设施配套完成后,将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但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还需要市民从自身做起。市民将垃圾分开放置后,环卫工人和垃圾处理厂后期分类也会更加方便。”
>>链接
垃圾该如何分类?
可回收垃圾:
纸类(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玻璃(各种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暖瓶等)、金属(易拉罐、罐头盒、牙膏皮等)、塑料(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杯子、矿泉水瓶等)、橡胶、木制品类和纺织品类7种。
不可回收垃圾:
餐厨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其它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以及果壳、尘土)、卫生纸(厕纸、卫生纸遇水即溶,不算可回收“纸张”,类似的还有陶器、烟盒等)。
有毒有害垃圾:
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