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下士

- 积分
- 95
IP属地:湖北省
|
武穴“匡山”问题由来
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武穴市民间,还是在官方,匡山——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叫座的新热词,甚至还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新焦点!赞成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横加指责者更是有之!
事出何因?一是政府打造“匡山旅游风景区”,二是民间流传“匡山西游记神话”。
最为热闹的是互联网上的“武穴论坛”,凡有“匡山”话题必火。有好事者专设“匡山西游”栏目,此举更加促发了反对者的“神经”,《就“匡山一事”五问外宣办》《关于匡山问题的“陈情表”》等等过激言论不绝于耳。
由此,坊间基本形成两大阵营,即广大网友戏称的“反匡派”、“挺匡派”。
何故如此?综合反对者意见认为:匡山,即指九江庐山,与武穴毫无关系,乃一帮文人有意炒作,无历史依据,无民间流传!
无论反对,还是支持,都是出于有一颗热爱家乡、关心武穴的赤子之心。孰是孰非,暂且不去评论。但“匡山”问题由来何在,必须要对80万武穴人民有一个交代!
回答“匡山”问题由来,应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予以阐述。想了解事情原委,请耐心看完本文!
一、历史有渊源
(一)武穴(广济)、九江(寻阳)原本同属一县
据《九江府志》记载:寻阳县,西汉置。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始置寻阳,县治新蔡古城(约在今湖北黄梅蔡山镇附近的古城村)。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寻阳县属扬州府庐江郡(庐江国)。寻阳县面积为7938平方公里,包括今黄梅县全部,广济县绝大部分,宿松县湖区以南至望江县华阳沿江一带,九江县大部分,湖口、彭泽两县北部沿江一带(即古之柴桑、彭泽二县之间自长江至庐山一带)。东晋时,寻阳的“寻”无“氵”,辖境在江北沿江地域,仅县治南移柴桑地,城名寻阳。据《晋书·地理志》云:安帝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寻阳县的建置便没有了,仅仍保留寻阳城的名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隶江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湓城县置“浔阳县”,浔阳县的“浔”始有“氵”,辖境属原柴桑县地,与江北无涉。所建的浔阳城,在今九江市浔阳区一带,与江北寻阳城不发生关系。
据《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寻阳二县地;三国时属吴,隶属扬州府庐江郡、后属蕲春郡;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公元579年,始设永宁县,县治梅川镇;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唐玄宗乃亲自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以驻地武穴镇为名。
从历史演变来说:早在西汉时期,武穴市60%地域属汉置寻阳县,九江市为汉置柴桑县,两地不但是兄弟县的关系,而且还于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曾由此两县组成过行政单位寻阳郡国,郡治设在寻阳县,寻阳郡国的首任行政主管为历史名人温峤(288—329)。行政中心位于长江北岸,还由江北行政中心,管辖过几百年江南。一直到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新立永宁县治前,约计743年间,今武穴市和九江市两行政单元,是长年共在一大行政区划内,所以位于江南的九江市与位于江北的武穴市,有许多历史的话头叙说,也留下不少历史“纠结”。特别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从行政管辖上说,广济县是湖北属县,但在长江当中的新洲岛上,仍然有九江县(德化县)插花管辖的地域,直到1936年才将九江分辖的地域划归广济。
再从地理变迁看:武穴和九江都是彭蠡古泽沿境的地名,武穴下乡还正处彭蠡古泽消失前的水中间,说明彭蠡古泽中心的地理位置在大江之北不在江南,当时绕彭蠡泽周匝,可数今之阳新、蕲春、武穴,黄梅、宿松、太湖、潜山、怀宁、安庆、望江、安庆、彭泽、湖口、九江、瑞昌等15市、县,彭蠡泽确然似一葫芦形的大水瓢。所以《汉书•地理志第八章》:引《禹贡》指示:“九江(即大江、长江)在(古泽彭蠡之)南”说得正确。后因为到了魏晋之际的公元400年顷,大江之北的古彭蠡泽干涸消失了,而在江南的江西省境内一大片名为鄡(qiāo敲)阳(汉高祖曾设立过鄡阳县,王莽时改名豫章县)的辽阔平原地带,又突然新生出一个潘阳新湖(非现今的鄱阳湖)。沧海桑田巨变,彭蠡泽突然地消失了,但后人们不明所以,以为新潘阳湖就是古彭蠡泽,文人们还将新出现的一汪巨水新潘阳湖视作古彭蠡泽来歌韵。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古诗之一《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描写的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明海”即“古彭蠡泽(彭蠡湖)”。全诗为: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唐】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二)“匡、庐”应为寻阳境内南、北二山
匡山本是古匡人灭国后避难江北的隐居处所。据《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尚友录》载:古有匡国,春秋周定王时有匡氏七兄弟,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疑匡国即鲁国匡邑,始祖为匡句须。匡姓发源于山东,传说古匡人受周人逼迫自山东往南迁后,立国于大江之北的安徽肥西一带。春秋之际的公元前600年顷,再次被楚灭国后,古匡山为匡人逃亡隐身之处,地址约在今大别山尾脉安徽天柱山至武穴市北鄙的东冲山、横岗山乃至大别山脉罗田一带,此地为古匡人后来安身立命之处,后因谓之“匡”山。百度网文《匡姓源流》说得不错:上古时期有一个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汉朝(立县时的寻阳,后名)广济县境,即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
从地名由来上讲,应是先有“匡山”而后有“庐山”。传说匡氏七兄弟也不是一次性由北方逃避战乱就上了庐山,而是随着匡姓一族人南逃,在安徽肥西、庐江一带安身立国后,于公元前600-800年间,再次失国后,由于人丁四散磔离,除了众多的匡姓人另谋求生之路而外,其中有匡裕一支人从寻阳县江北逃到了江南(今江西九江),于一大山(南障山)上结庐而居,后人称匡氏居所为“匡庐”“庐山”,因此“匡庐”连用。后“庐山”一说出了名,再由历代文人炒作,竟显名于大江之南。诚然,中国庐山天下只此一处,别无分店。故“匡”“庐”实为分布在寻阳县境内一南、一北的两座大山。
(三)“匡、庐”并用语出东晋惠远和尚
查九江“庐山”记名源头,出于释惠远(334-416)的《庐山记略》。《庐山记略》的作者惠远和尚,虽是庐山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却在来庐山前,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先就在今武穴市蓝杰村附近的双河口驻锡立庙“黄牙寺”,且主持了六年。六年后,于太元六年(381),由本县(寻阳)移驻本郡国江南辖地庐山,再建庐山东林寺,立莲社于斯,提倡专修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时,称莲宗为佛教净土宗祖庙。数典不忘祖先的话,佛教净土宗始祖释惠远,先是在寻阳县长江北岸的黄牙寺驻锡当了方丈六年后,移驻寻阳县长江南岸建东林寺然后才宏扬佛法于东林寺的。
按释惠远所作《庐山记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循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商周时有名为姓匡名裕的先生,逃避战乱,躲到此山中来了。或说他有幸遇到了一位神仙,神仙带着他来到庐山,就山岩为居室。时人以之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简而言之,就是“一位匡姓的北方人在山上建了长住的庐舍,被称名为庐山。”这是今之庐山最通俗最简捷的介绍词了。
有趣的是,常言说“和尚不打诳语”,而大和尚释惠远,只轻飘飘地打了一句诳语,引《山海经》原句“庐江出三天子都”的“江”字,就地打滚为“山”字,顾左右而言曰:“庐山出三天子都”,为庐山“打造”出与庐江历史有渊源的世界名山了。
比惠远和尚小136岁的另一位学者郦道元(470 - 527)更有趣,他对庐山发生了兴趣,却借《水经注•卷39•庐水》卷目,将世上所有关于“庐山”的传说搜罗在一起,而“寄”在“庐水”条名下,于是得出了“寻阳郡之南有庐山”,那匡裕先生,又名“庐俗”,他既是“出周武王时”人,又是“共番阳令吴芮佐汉(刘邦)定天下而亡”的一位烈士。于是一位名字不同,出生上差数千岁,职业既可以说是道人,也可以说是武士的“综合人”的故事,都集中到寻阳郡的庐山上来了。所以郦道元自己不发言,而借众人之言说:“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或是“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总之,关于庐山的传说,用郦道元的话说,大都是好事君子,捕风捉影得来,由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的故事。
但前文己志:庐山得名于《山海经》原句“庐江出三天子都”改“江”字为“山”字,惠远老和尚有意念成:“庐山出三天子都”,“打造”而成,说明今名“庐山”的风景区,历史上与庐江、庐子国的立意相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