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帖子
查看: 7546|回复: 4

武穴“匡山”问题由来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9

主题

44

帖子

9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5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6-1-17 14: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穴“匡山”问题由来

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武穴市民间,还是在官方,匡山——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叫座的新热词,甚至还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新焦点!赞成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横加指责者更是有之!
事出何因?一是政府打造“匡山旅游风景区”,二是民间流传“匡山西游记神话”。
最为热闹的是互联网上的“武穴论坛”,凡有“匡山”话题必火。有好事者专设“匡山西游”栏目,此举更加促发了反对者的“神经”,《就“匡山一事”五问外宣办》《关于匡山问题的“陈情表”》等等过激言论不绝于耳。
由此,坊间基本形成两大阵营,即广大网友戏称的“反匡派”、“挺匡派”。
何故如此?综合反对者意见认为:匡山,即指九江庐山,与武穴毫无关系,乃一帮文人有意炒作,无历史依据,无民间流传!
无论反对,还是支持,都是出于有一颗热爱家乡、关心武穴的赤子之心。孰是孰非,暂且不去评论。但“匡山”问题由来何在,必须要对80万武穴人民有一个交代!
回答“匡山”问题由来,应从“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方面予以阐述。想了解事情原委,请耐心看完本文!
一、历史有渊源
(一)武穴(广济)、九江(寻阳)原本同属一县
据《九江府志》记载:寻阳县,西汉置。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始置寻阳,县治新蔡古城(约在今湖北黄梅蔡山镇附近的古城村)。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寻阳县属扬州府庐江郡(庐江国)。寻阳县面积为7938平方公里,包括今黄梅县全部,广济县绝大部分,宿松县湖区以南至望江县华阳沿江一带,九江县大部分,湖口、彭泽两县北部沿江一带(即古之柴桑、彭泽二县之间自长江至庐山一带)。东晋时,寻阳的“寻”无“氵”,辖境在江北沿江地域,仅县治南移柴桑地,城名寻阳。据《晋书·地理志》云:安帝义熙八年,省寻阳县入柴桑县,寻阳县的建置便没有了,仅仍保留寻阳城的名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寻阳县为彭蠡县,隶江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分湓城县置“浔阳县”,浔阳县的“浔”始有“氵”,辖境属原柴桑县地,与江北无涉。所建的浔阳城,在今九江市浔阳区一带,与江北寻阳城不发生关系。
据《湖北通志》载:“广济为汉蕲春、寻阳二县地;三国时属吴,隶属扬州府庐江郡、后属蕲春郡;西晋时期,广济境地仍分属蕲春、寻阳二县。公元579年,始设永宁县,县治梅川镇;隋末,废永宁县制,并入蕲春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分蕲春,复置永宁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唐玄宗乃亲自取佛教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之意改名广济县,属蕲州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蕲州郡为州,广济仍隶属。1987年10月23日,撤销广济县,设立武穴市,以驻地武穴镇为名。
从历史演变来说:早在西汉时期,武穴市60%地域属汉置寻阳县,九江市为汉置柴桑县,两地不但是兄弟县的关系,而且还于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曾由此两县组成过行政单位寻阳郡国,郡治设在寻阳县,寻阳郡国的首任行政主管为历史名人温峤(288—329)。行政中心位于长江北岸,还由江北行政中心,管辖过几百年江南。一直到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新立永宁县治前,约计743年间,今武穴市和九江市两行政单元,是长年共在一大行政区划内,所以位于江南的九江市与位于江北的武穴市,有许多历史的话头叙说,也留下不少历史“纠结”。特别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从行政管辖上说,广济县是湖北属县,但在长江当中的新洲岛上,仍然有九江县(德化县)插花管辖的地域,直到1936年才将九江分辖的地域划归广济。
再从地理变迁看:武穴和九江都是彭蠡古泽沿境的地名,武穴下乡还正处彭蠡古泽消失前的水中间,说明彭蠡古泽中心的地理位置在大江之北不在江南,当时绕彭蠡泽周匝,可数今之阳新、蕲春、武穴,黄梅、宿松、太湖、潜山、怀宁、安庆、望江、安庆、彭泽、湖口、九江、瑞昌等15市、县,彭蠡泽确然似一葫芦形的大水瓢。所以《汉书•地理志第八章》:引《禹贡》指示:“九江(即大江、长江)在(古泽彭蠡之)南”说得正确。后因为到了魏晋之际的公元400年顷,大江之北的古彭蠡泽干涸消失了,而在江南的江西省境内一大片名为鄡(qiāo敲)阳(汉高祖曾设立过鄡阳县,王莽时改名豫章县)的辽阔平原地带,又突然新生出一个潘阳新湖(非现今的鄱阳湖)。沧海桑田巨变,彭蠡泽突然地消失了,但后人们不明所以,以为新潘阳湖就是古彭蠡泽,文人们还将新出现的一汪巨水新潘阳湖视作古彭蠡泽来歌韵。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古诗之一《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描写的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明海”即“古彭蠡泽(彭蠡湖)”。全诗为: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唐】孟浩然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二)“匡、庐”应为寻阳境内南、北二山
匡山本是古匡人灭国后避难江北的隐居处所。据《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尚友录》载:古有匡国,春秋周定王时有匡氏七兄弟,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疑匡国即鲁国匡邑,始祖为匡句须。匡姓发源于山东,传说古匡人受周人逼迫自山东往南迁后,立国于大江之北的安徽肥西一带。春秋之际的公元前600年顷,再次被楚灭国后,古匡山为匡人逃亡隐身之处,地址约在今大别山尾脉安徽天柱山至武穴市北鄙的东冲山、横岗山乃至大别山脉罗田一带,此地为古匡人后来安身立命之处,后因谓之“匡”山。百度网文《匡姓源流》说得不错:上古时期有一个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汉朝(立县时的寻阳,后名)广济县境,即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
     从地名由来上讲,应是先有“匡山”而后有“庐山”。传说匡氏七兄弟也不是一次性由北方逃避战乱就上了庐山,而是随着匡姓一族人南逃,在安徽肥西、庐江一带安身立国后,于公元前600-800年间,再次失国后,由于人丁四散磔离,除了众多的匡姓人另谋求生之路而外,其中有匡裕一支人从寻阳县江北逃到了江南(今江西九江),于一大山(南障山)上结庐而居,后人称匡氏居所为“匡庐”“庐山”,因此“匡庐”连用。后“庐山”一说出了名,再由历代文人炒作,竟显名于大江之南。诚然,中国庐山天下只此一处,别无分店。故“匡”“庐”实为分布在寻阳县境内一南、一北的两座大山。
(三)“匡、庐”并用语出东晋惠远和尚
查九江“庐山”记名源头,出于释惠远(334-416)的《庐山记略》。《庐山记略》的作者惠远和尚,虽是庐山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却在来庐山前,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先就在今武穴市蓝杰村附近的双河口驻锡立庙“黄牙寺”,且主持了六年。六年后,于太元六年(381),由本县(寻阳)移驻本郡国江南辖地庐山,再建庐山东林寺,立莲社于斯,提倡专修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时,称莲宗为佛教净土宗祖庙。数典不忘祖先的话,佛教净土宗始祖释惠远,先是在寻阳县长江北岸的黄牙寺驻锡当了方丈六年后,移驻寻阳县长江南岸建东林寺然后才宏扬佛法于东林寺的。
按释惠远所作《庐山记略》:“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循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裕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商周时有名为姓匡名裕的先生,逃避战乱,躲到此山中来了。或说他有幸遇到了一位神仙,神仙带着他来到庐山,就山岩为居室。时人以之为“神仙之庐”,故名“庐山”。简而言之,就是“一位匡姓的北方人在山上建了长住的庐舍,被称名为庐山。”这是今之庐山最通俗最简捷的介绍词了。
有趣的是,常言说“和尚不打诳语”,而大和尚释惠远,只轻飘飘地打了一句诳语,引《山海经》原句“庐江出三天子都”的“江”字,就地打滚为“山”字,顾左右而言曰:“庐山出三天子都”,为庐山“打造”出与庐江历史有渊源的世界名山了。
比惠远和尚小136岁的另一位学者郦道元(470 - 527)更有趣,他对庐山发生了兴趣,却借《水经注•卷39•庐水》卷目,将世上所有关于“庐山”的传说搜罗在一起,而“寄”在“庐水”条名下,于是得出了“寻阳郡之南有庐山”,那匡裕先生,又名“庐俗”,他既是“出周武王时”人,又是“共番阳令吴芮佐汉(刘邦)定天下而亡”的一位烈士。于是一位名字不同,出生上差数千岁,职业既可以说是道人,也可以说是武士的“综合人”的故事,都集中到寻阳郡的庐山上来了。所以郦道元自己不发言,而借众人之言说:“正是好事君子,强引此类,用成章句耳”,或是“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总之,关于庐山的传说,用郦道元的话说,大都是好事君子,捕风捉影得来,由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的故事。
但前文己志:庐山得名于《山海经》原句“庐江出三天子都”改“江”字为“山”字,惠远老和尚有意念成:“庐山出三天子都”,“打造”而成,说明今名“庐山”的风景区,历史上与庐江、庐子国的立意相通。



唐僧师徒.png
武穴论坛.png
匡山云海.jpg
九江府志1.png
浔阳楼.jpg
彭蠡渔歌.png
孟浩然过明海.png
寻根问祖_副本.png
匡氏宗祠.png
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_副本.jpg
庐山云海.png
山海经.png
水经注.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9

主题

44

帖子

9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5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6-1-17 14: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文字有记载
(一)《广济县志》为证
据清乾隆辛未(十六年)编纂的《广济县志》地理篇记载,明末诗人刘养微,广济诸生,号康谷子。在游览横岗山时,拟诗十三首,仍未忘匡山之名,其中一首《游东冲山》云:“鲍子读书处,危峰坐翠微。六朝孤不老,千载到人稀。衡岳通元气,匡山对落晖。登台重回首,怀古一沾衣。”
据清初康熙年编纂的《广济县志》古迹篇描述,《四高楼》其中一首云:“楼之南,层峰叠巘绿于蓝。丛花旋飞系白练,琼台嶻嶪开烟岚。夜半罡风吹铁瓦,虹蜺怒晹吞长川。仙从骑鱼乘鬍髯,朱鬣四趾雄雌骖。朝游嵾岭暮匡山,我欲揽取楼之南。”
(二)网络专栏为证
援引《百度百科》“匡山词条”、《百度贴吧》“武穴风光帖”原文(时间2004年08月03日):唐代匡山和庐山总称为匡庐。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是匡山的名字因为避赵匡胤讳改为大王山后而消失,匡山的名字附在庐山之前而流传至今。匡山现在分为大王山、太平山、紫云山、双峰山等。
匡山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黄冈市东南,在唐朝是沧浪之水中的一座仙山,是座地垒式断块山。据考证在周朝时有匡国,匡山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中国名山之一,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变幻莫测的云海,神奇多姿的流泉瀑布,文明悠久的历史古迹。
匡山区长约35公里,宽约40公里。巍巍匡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
匡山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沧浪书院创建于公元649年,时间上排在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前面。开山祖师是鲍照,宋代理学大师邵必在此提出的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准则,得到范仲淹的好评。
东晋太元年间,佛教领袖慧远在今广济县建立黄牙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司马道信出生在太平山下的梅川镇,而且在匡山幽居寺正觉寺活动了40年,创建中华禅宗,使匡山(黄梅山)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号称天下祖庭。在唐朝,真武祖师在匡山横岗山开创道教万法教派。唐代广济县(原属江西)大德祖师马祖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唐朝贞观年间蒋祖自泰国(暹罗)来建大藏寺居修。唐末广济存奘禅师也来到这里,也就是西游记中主角唐僧(玄奘)的原型。到宋代,匡山有寺庙多达150座,被朝廷封为天下祖庭。明朝,建有庙宇108座。明清以后,太平山依然是中华禅宗佛教全国的活动中心。九龙环绕之地牧石庵是清朝全国的佛学研究中心之一。
(三)民间研究为证
早在2006年,关于“匡山在武穴”的话题就已开始,现摘录2006年09月19日湖北日报记者老也采写的新闻《“千古匡山”研讨会在武昌举行》,全文如下:
古之匡山今何在,安得匡山在武穴。由湖北省民协、湖北省吴楚文化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千古匡山”研讨会于9月15日在武昌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古代的匡山在今武穴市境内,即今天的太平山和横岗山。
据专家考证,唐代匡山与庐山总称匡庐,自古便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宋代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而更名为大王山,明末因避战乱又更为太平山,后又分列成横岗山、一尖山和太平山。
另据新华网、新浪网、湖北日报2007年04月05日消息(记者何君辉)《武穴拟建吴楚民俗博物馆》,文中提到:
据省民俗协会副主席鄢维新介绍,鄂东地区楚吴文化交融,武穴市混融现象更为突出。在这里建立吴楚民俗博物馆,具有地理文化优势。
该馆位于武穴市东北部的湖北吴楚民俗博物村中,该地古称匡山,包括今天的横岗山、太平山等,是吴楚文化的交会地。匡山一山通3省(鄂、皖、赣),融五教(儒、道、佛、天主、伊斯兰),与庐山隔江相望。


乾隆县志_副本.jpg
康熙县志_副本.jpg
百度《匡山词条》.png
武穴贴吧 副本.png
横岗山组图.jpg
“千古匡山”.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29

主题

44

帖子

9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95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6-1-17 14: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专家有论证
匡山由来已久。在中国至少有五处(山东济南、福建浦城、四川江油、江西九江和湖北鄂东)山脉名叫匡山,然而湖北境内仅此一处。无论是当地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武穴境内都有匡山之说,甚至与江西庐山相提并论,合称“南庐北匡”。
湖北匡山位于蕲春、黄梅、武穴三县市交界处,属于大别山支脉,在武穴市境内是一尖山、横岗山、层峰山、五峰山、灵山等山峰的总称。
对匡山的研究,既有省内外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也有市内文人墨客的坦然诠释。他们以一颗赤诚之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匡山的渊源、演变、人文及自然风光进行了考证、剖析和探究。2014年12月,40余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匡山,发表了不少高见,令我们倍受鼓舞。特别指出的是,江西民协、湖北文联、湖北民协、湖北省旅游局、黄冈市政协、黄冈市文联,黄冈市旅游局领导,以及中国《西游记》研究会的知名专家们十分重视匡山文化研究工作,不但多次莅临指导,而且给予了学术上的大力支持。
湖北省民协驻会副主席鄢维新认为:“匡山,自古有此称谓。其名称由来可从史志书籍检索,亦可从民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中得到印证,并非空穴来风,既不是武穴当地官员随意杜撰,亦不是文人骚客的标新立异,而是恢复其早就固有的名称匡山。”
武汉大学社会系教授徐少舟指出,关于武穴匡山“有”与“无”的问题,我的意见是:“无中生有”是不对的,严格求证也是必须的。但是人文社科领域中的证“有”较为容易,证“无”却十分艰难。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手段已十分惊人的时代里,人类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应该说还是有限的,我们接近的还大多数是相对真理而非绝对真理,我们还远远没有穷尽所有的“对象”。在这样一种哲学背景的思考下,我们又怎能把我们尚未看到或者尚不知晓的“事物”视为不存在或视为“无”呢?史书从未有过“曾国”的记载,近代通过考古,不是已经证明了“曾国”的存在吗?武穴“匡山”问题有与无,可以留待日后考证。但是“匡山”“匡庐”之类的概念早已出现,甚至耳熟能详、广播人口。在这个前提下,规划实施匡山文化旅游开发是可行的。
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连云港淮海工学院教授徐习军认为,鄂东匡山得益于丰厚的“禅宗文化”、历代文武名流积累的“名人文化”、古今大腕留下的“名著文化”、生于斯长于斯的匡山人民传承的“乡土文化”,孕育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以及由此而滋生出的“西游文化”。真可谓:一部西游何出此山半步,西游所写所述,在匡山均可找到映射;三藏东传又岂止小说所言!匡山,不愧为百回本《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
湖北省民协副秘书长、武穴民协主席罗与之说,诚然,有人认为匡山即指庐山,而今天武穴绝大多数的居民更不知道有匡山一说,不少人还生硬地认为武穴匡山是杜撰出来的。为慎重起见,我们先后查阅了《大清一统志》、《湖北通志》和《资治通鉴》,都有匡山的相关记载,只是不够详尽。这也难怪一些人认为是“拿来主义”。以愚之见,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当地史书是《广济县志》(康熙版),而唐宋元明史呢?甚至更早的历史?只要懂得武穴历史的人便知,今天的武穴市居民大多是南宋以后从江西等外地迁徙过来的,原有的土著或死于温疫,或亡于战乱,或填充于四川。新来的居民对原有的山川地貌又重新命名,匡山之名同样湮没无闻。
今天,我们无论是从战略考虑,还是从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能容纳横岗山、层峰山和一尖山的总名称,那就是匡山!我们史海拾贝,将匡山之名重新擦亮,又有何不可?何况,武穴匡山有历史为证,有大师为证,有古迹为证,有诗词为证,有名人为证,还有专家为证。即使是以前没有匡山一说,当地政府亦可命名!


  (武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武穴市匡山与西游记文化研究会  搜集整理)


匡山文化研讨会现场.jpg
徐习军教授发言.JPG
匡山文化研究.jpg
匡山集锦.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2

13

主题

275

帖子

487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87

IP属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发表于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2016-1-28 21: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叫横冈山,或横江山都很形象,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