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白人999 于 2016-1-21 11:00 编辑
“补助摆拍”呼吁制度设计更新
贫困生来领补助,校方安排举钱拍照,拍完留钱走人。18日,孝感大悟县金山中学已将183名寄宿贫困生的补助金发放到位。校长被停职调查,由校长、班主任向学生和家长公开道歉。对县教育局,乡镇学区、金山中学实行三级问责处理。(1月19日 中新网) 从这件事情的被报道出来,我们能够窥见在贫困生补助的发放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才是新闻事件的根本所在。有鉴于此,如果我们只是聚焦于如何问责上,如何对这件事进行惩罚上,反而不能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问题的真实面貌。笔者以为,在“补助摆拍”的背后,其实浸透着制度的无奈和辛酸。按照当事人的老师说法,如果不进行这样的拍照留念的话,往往就不能够确保这样的钱就到了学生的口袋里,如此也就不能够对学校的财务进行报账。这,显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并没有因此收到钱。这或许才是问题所在。 而“补贴摆拍”,绝对没有媒体想象中的那么尖酸刻薄。对于学校来说,之所以进行如此“行为艺术”,也注定是有着属于自己的苦衷。比如说,一方面,因为对于贫困生的补助总是不能够实现精准化,顺利成为提升学生孩子的营养或者生活的保证,甚至成为家长的钱。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能够明确,在“补助摆拍”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震撼所在。对于贫困生来说,如此“暴力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伤害,因为贫困生也是有自尊的,我们在实行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样的一点,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最终的帮助,否则,建立在损害学生们的自尊基础上的帮助只能够适得其反。 而制度更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就是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于完善贫困生的帮助机制,在补助如何发放上需要进行“精准”设计,如何才能够确保属于学生的补助能够到学生的手中,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真正问题所在。第二,就是在发送的具体形式上,我们需要进行彻底的思考,因为只有进行这样的思考,才能够完善最终的制度设计。而具体到发放形式,不过就是现金还是实物的问题。笔者以为,作为学生时代的人们来说,采取现金的形式比较务实,但是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建议能够实现所谓的“专款专用”,只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够领取到补贴。 不难发现,在这样的新闻事件中,我们能够看到的现实,不仅是一种需要反思的现实,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现实告诉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只是一味斥责,往往不能够收获到最佳的效果。斥责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更为重要的,往往就是进行相应的制度补救措施。当然,问责和反思往往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上分析,对于当事校长的问责是可圈可点的,但事件又不能够止于此,需要前进一步,进行更为深刻的制度反思和设计,让贫困生真正获得补助,实现“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