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会听到哀叹的声音,说日子过得平淡乏味。生活中,也许我们许多人都产生过倦怠情绪。若旷日久地饮同一杯白开水,谁都觉得发腻。其实,我倒是觉得做小市民,过小市民的平淡日子很好。为了证明这一判断是正确的,我讲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听听。 古人,对处事、接物、齐家之类,皆是有讲究的。明代哲学家吕坤,在其所著《呻吟语》中,就极力推崇去做好三件事,即“作本色人,说根心话,干近情事”。一对年过六旬的下岗夫妇,曾与我的生活有过短暂交集,我敢负责任地证实,他们对这三句古训,算是执着地在践之与行之。 约莫在十多年前,我搬进妻子单位的家属小区。这是微型的小区,只有二十多家住户。起初,小区物业聘用的是保安,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小区撤下保安,换了一对六十多岁的爹爹婆婆。那时,我只有三十多岁,因工作繁忙且岗位有些特殊性,时有离家很早、归家偏晚的模样。在观察多日后,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细节,门卫爹爹婆婆有一套固定的工作法则。白天,门卫爹爹睡觉,门卫婆婆值班;夜晚,门卫婆婆睡觉,门卫爹爹值班。 一次无意与邻居闲聊,惊讶地获悉,我们小区的门卫爹爹婆婆皆是企业下岗职工,因单位与个人未按期缴纳社保,暂时没有固定收入。但他们分别患有疾病,爹爹只有微弱的视力,婆婆则完全没有了听力。到这时,我才知晓,这对爹爹婆婆的门卫工作法则,是有缘由的。婆婆的听力是短板,白天却眼睛看清楚小区内外的动向;爹爹的视力是短板,夜晚却能用耳朵细致地洞察小区的一切。若有开锁大门、登记外来人员等事项,爹爹会喊醒婆婆起来认真操办。 毋庸置疑,这对爹爹婆婆找到一份门卫的工作,并寒耕热耘地辛劳着,只是为了支撑简单的生活。我猜,也许他们是在寻求社会对残疾人能力的认同。不知道我后面的猜测是否正确,但可以确认的是,他们相互搀扶走过来的路,比我们许多所谓的正常人,要艰辛得许多许多。 有一次,我好奇地问过门卫爹爹婆婆:门卫工作貌似冗杂,而且你们身体皆有残疾,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门卫爹爹回答:没事,门卫这事不冗杂呀,我把婆婆当成“盲杖”。门卫婆婆说:没事,门卫这事不冗杂呀,我把爹爹当成“耳蜗”。是呀!门卫爹爹婆婆承受失去视力、失去听力等打击,克服身体残疾的困难,但他们的抱团取暖,却把冗杂变得不冗杂了。 后来,门卫爹爹婆婆的企业进入法定破产程序,解决了社保问题,他们在落实退休养老金后,辞去了小区门卫的岗位。 已经多年没有门卫爹爹婆婆的消息,但我无数次真挚地为他们祝福过。我钦佩他们。一段冗长的爱,爱得并不冗杂。我为之眼馋,也为之自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