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都去哪儿了? ——安陆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扫描
发布时间:2016-09-27 所属版次:孝感日报02版 作者:特约记者杨鹏程 通讯员李晓峰 毛珍
眼下,秋收接近尾声,安陆全市产生秸秆近40万吨,可辖区内基本做到“不点一把火、不冒一股烟”。整个秋收季节,安陆始终“天空蓝,常常见”。
没点火、没冒烟、没焚烧,那么,近40万吨秸秆究竟去哪儿了呢?
去向一:秸秆变草绳
拉上电闸,机械转动,一撮撮水稻秸秆被搅成一根根草绳。
该市雷公镇运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草绳编织加工业,将水稻秸秆废弃资源转化为商品,在促进秸秆露天禁烧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铺上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当前,安陆景观树业、琉璃瓦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草绳需求量增多,而草绳编织加工业处于真空状态。雷公镇抓住机遇引导运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市率先发展草绳编织加工业,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大量收购水稻秸秆,通过机械加工成为草绳等秸秆商品,打入市场销售,实现年产值100余万元,纯收入2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2万余元。
去向二:加工成饲料
连日来,安陆辛榨乡牌楼村农民周烈尧驾驶秸秆粉粹回收机将周边农户废弃的秸秆拖回家,他将秸秆铡短、压实,封存起来,经过30多天的密闭发酵后用来喂牛。“青贮后的秸秆不仅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并且可以长时间保管,使用便利。”周烈尧说道。
辛榨乡充分发挥养殖业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废弃秸秆发展壮大养殖业,多次举办秸秆饲料加工调制技术培训,动员养殖大户回收利用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
该乡安惠养殖合作社养有120多头牛,饲料主要为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每年要消耗秸秆150多万斤。今年秋收,合作社积极收购水稻、玉米秸秆粉粹进行青储、氨化,为牛储备饲料。而农民刘水元利用农闲时间将周围农户的秸秆收集起来运到合作社,每天收入300多元。
去向三:堆腐再还田
在棠棣镇新湾村、董榨村,收集起来的农作物秸秆堆积成摞,均匀泼入腐熟稀释液后再用塑料薄膜密封。
今年,该镇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农户主体、示范带动、全镇推广”的模式,前期在新湾、董榨两村布点200亩作为试点,实施农作物秸秆堆腐还田技术,然后在全镇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据该镇农技人员介绍,秸秆堆腐还田技术是将小麦、油菜、稻谷等秸秆收集到远离水口的地方,按照15至20厘米厚度逐层堆放,每层均匀泼入腐熟稀释液,最后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密封,一个月后腐熟完成,即可作为有机肥料就地还田。
而该技术每亩投入80至100元,却能使农作物增产10%以上、增收约140元。
去向四:能源化处理
走进安陆市金日生态能源有限公司,整车拖来的秸秆经一道道工序,分类转化成碳化肥料和固化燃料。
该公司是一家从事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建有院士工作站,有十几项产品专利,建有秸秆碳化肥料和秸秆固化燃料流水生产线。作为安陆落实秸秆露天禁焚和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企业可年消化秸秆40余万吨。
该市联合全市生态能源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经销商、沼气大户在全市范围大力推广秆秸基质化、能源化处理,并将秸秆综合利用列入市、乡财政预算,对秸秆利用企业,实施运输过路过桥费减免、土地征用、加工用电和信贷等优惠政策,推动秸秆的“能源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