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晚8点多,湖北红安县永佳河镇政府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这里正在召开每周一晚上的例会,30多名乡镇干部无一缺席。 “政府关了门,干部回了城,群众要办事,镇里不见人”,红安基层群众曾这样形容乡镇干部“走读”之风。如今,这些干部每周都能保证至少四个晚上待在乡镇,参加夜学、夜议、夜谈、夜访等活动。“吃过晚饭到群众家里坐一坐聊聊天,他们更容易敞开心扉、说真心话,很多矛盾纠纷就是通过夜访化解的。”永佳河镇党委书记韩红卫一脸欣慰。 2015年,有着“中国第一将军县”美称的红安牢牢扭住干部作风这个突破口,“从群众最怨的事治起,从群众所盼的事干起”,开启了从严治党年。一顿饭、一包烟、一次考勤等“小事”都在整治之列。党员干部工作时间去向报告、干部下乡吃“派饭”等一系列制度随之建立。 让各级干部颇有压力的是,红安将全县所有领导干部的手机号码公开在办公室门牌上以及网上,并开通干部作风监督专线,随时接受群众举报,不定期暗访巡查和通报曝光更是常态。二程镇某村支部书记“带彩”打牌,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华家河镇武装部一名副部长违规收受新兵家属礼品礼金,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县直机关一名副科级干部因工作日午餐饮酒被免职…………高悬的问责之剑,让干部们把纪律和规矩牢牢印在心里。 元旦期间,县委作风建设督查专班到七里坪镇郊的香山湖农家饭庄暗访,发现一度生意红火的饭庄冷冷清清。“公款吃喝少了,饭店的生意也不好做了。”督查组组长倪明林感慨,“之前巡查还能揪出一些问题,现在明显感到干部们守规矩多了。” 作风建设不仅要盯小节,更要推动中心工作。年关将至,红安县精准扶贫督导组加紧了对干部帮扶联系困难群众情况的督查。在觅儿寺镇周家楼村村民张友先家中,督导组仔细检查了帮扶联系卡上填写的信息,详细询问干部入户扶贫联系的情况,并现场拨通了包保干部的电话进行核实。这些督查情况汇总后,将在网上公布,督查结果也会反馈给干部所在单位。 压力之下,风清气正的干事环境逐渐形成。在红安县去年开展的“跟我上、搬石头”活动中,县委常委及“四大家”领导班子带头深入企业和项目建设一线,调研梳理“三城三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成功化解影响企业建设的各类疑难问题300余件。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近15%。“通过引导和激励,干部精气神更足了,更能打硬仗了。”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堂军如是说。 “不散烟,字照签;不请饭,事能办;不托人,能办成”,2015年以来,这句顺口溜在红安群众口中广为流传。1月12日早晨,在县政务服务中心,红安建筑装饰公司副经理郭基全只用几分钟就办好了社保卡业务,他满意地告诉记者:“之前交了一趟资料,这次是电话通知我来取,效率高,态度也好!”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叶继耀指着大厅里的意见箱说:“以前这里面装的全是投诉举报信,隔几天就满了,现在几个星期也难得有一封。” 说起干部作风的变化,高桥镇夏家湾村村民余丰银形象地说:“以前干部进村站着说事,连老百姓的椅子都不愿坐,现在的干部经常主动上门,不管好椅子破椅子他们都坐得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