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虽然身患残疾,却从不抱怨,凭着坚强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养牛闯出一条致富路,他就是罗田县白莲河乡张家山村的李伯云。
见到李伯云的时候,他正在自家的养牛场里给村里的养牛户传授养殖经验。今年43岁的李伯云 12岁时患骨髓炎瘫痪在床,因没钱医治,每天靠母亲上山挖草药维持,直到20岁的时候才在亲戚朋友的赞助下进行手术,虽然挽救了生命,但右腿残疾,一直行走不方便。
张家山村是我县出名的贫困村,村民已经习惯了“养牛为耕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为油盐”的生活方式。在那个“通信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一个行走都吃力的人想创业,谈何容易。别人走一步,他要走两步。就像张海迪说的那样,倔强的他宁愿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爬起来,只要爬起来,就要有进无退!凭着身残志坚的毅力,李伯云艰难创业。
李伯云告诉记者:“当时想着家里欠这么多债,别人出去打工一年能挣上十万块钱,我的家里生活很难扶持,所以下定决心养牛,想一定要把牛养好,改善家里的生活,让老人小孩日子过好一点。”
20年来,他从养一头黄牛开始,克服了常人都难以想象的困难,运用滚雪球的模式终于创造了奇迹,创建了自己的养殖场。如今,他的养殖场存栏黄牛120多头,黑山羊60多只,经济价值达110多万元,黄牛养殖生意越来越好,但他并没有忘记贫困的乡亲们。
李德章自养女出嫁后,一直靠低保过日子,李伯云将他安排在养殖场工作。李金欢也是张家山村的贫困户,父亲和妻子常年抱病。李伯云了解这一情况后,资助他10多万元并传授养牛技术,李金欢终于在家门口找到了一条脱贫的路子。
“给贫困户提供母牛,教给他们养殖技术,鼓励他们创业”是李伯云帮助贫困户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他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先后捐资6万多元修通了村里的几条断途路。
作为一名残障人,李伯云没有抱怨,没有等待,凭着坚强的生活信念,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勇于承担责任,成为敢于挑战生活的强者。他的感人事迹,深深感染了周边群众,成为当地困难群众创业的一面旗帜。
李伯云说:“我现在已经致富了,现在把门口的乡里乡亲带动发家致富,每家贫困户提供给他们3头牛,让他们养,我免费提供牛种,提供我的技术,提供预防,我只要我的成本,要让他们富裕起来,发家致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