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义海 国学经典著作《增广贤文》中有一句对世间好话和天下名山总结极精典的句子是:“世间好话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后一句是说凡是天下有名的大山多被寺院、庙宇所占住,寺庙中四季香火不断,顶礼膜拜的朝拜者,敬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 长江三峡西陵峡畔北岸距离湖北宜昌市区六十多公里的大山中有个叫古村坪的地方,在那海拔一千余米的鲤鱼山和薄刀岺相峙的山脚下有个小小锅盆之地。锅盆中一条太平溪的源头之水穿村而去,最终流入长江西陵峡。鲤鱼山中有一条从山顶凸起的龙骨石(大理石)山岭一直向下伸至溪边,在龙骨山腰间建有盘古庙一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编的宜昌县(现湖北省夷陵区)县志上介绍:过去的古村坪叫苦村坪,村中的老百姓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勤扒苦挣,生活凄苦。后来把村名中的“苦”字改成“古”字,所以叫做古村坪。 龙骨石(大理石)山脉在盘古庙往上去500米的地方,有一尊高10多米,上、下细且中间粗的龙骨巨石,最粗处需五、六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拢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1958年,正是大办食堂的年代,凭着饭票在食堂里吃饭。生产队里有个社员曾用三斤饭票与另一个社员打赌攀爬龙头石,结果是接受打赌的社员攀爬上了龙头石,而不能下来了。他灵机一动,借助旁边的一棵大松树的树枝,用手拉住松枝,借势飞步跳到枝丫上,才顺树干下来了,赢得了三斤饭票。酷似飞龙之头,有龙眼、龙嘴、龙腮、龙颈、龙爪、龙身,昂首向着天空。龙身大部隐入了地下,龙头石脚下,红色的水一年四季从底部不断流出。龙头石隐身地下的部分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有人说它延伸到了云南的大理。因为家乡的龙骨山(汉白玉大理石)与云南大理的汉白玉极酷极似,有一脉相承之感觉。于是,家乡的龙骨山被称为名山就由来已久了。龙骨山上的石林确实很秀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湖北地质大队进鄂西山里探矿时,看到了龙骨山上的石林后,地质队员曾感叹地在一处石林上刻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此地风光胜桂林”的诗句,用无尽的诗情画意赞叹了龙骨山的美,古老的盘古庙就建筑在这极美的龙骨山山腰的土石平堡上。 盘古是人们心中是最古最老而最远的神话人物。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是说盘古挥巨斧开天辟地,破除了混沌世界。其实,在我国好多地方都有盘古山,盘古山就是名山,山上大多建有盘古庙,庙内必然供奉有盘古神爷。同时,盘古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也一直被尊奉开天辟地的大神,三国时期有个叫徐整的文人曾著有《三五历记》,把盘古神吸纳为汉族人的神话。书中记载:“天地混浊如鸭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大概是我家乡那些已作古的前人们怀着对盘古爷无限的崇敬,也许是古人为了改变家乡不受苦的良好愿望,在不是盘古山的龙骨山上,仅距龙头石五百米的地方修建了盘古庙,让世代好好祭祀和祈祷盘古大神,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生活的福祉。 盘古庙坐落在龙骨山的土石平台堡上,进庙时要拾级而上,爬上三十三步大理石台阶,进庙的正门是顺山岭朝上而开着的。整个建筑面积有160平方米,属穿架式砖木结构,薄砖小瓦,屋面白色,屋顶四面有白色钩头,从庙门而进,是一个封闭式的四合院,前殿为“观音殿”,后殿是“财神殿”,前、后殿的正中间是一个天井,十分敞亮,每逢下雨,天井四角滴水如柱,水随四角的地漏溢出,从不渍水。天井左右两旁是厢房,分别为“宾客堂”和“功德堂”。功德堂的墙壁正中间绘有“三神仙”组成的斗大五彩的“福”字,两旁有对联一副,上联是“落笔皆叙典浩词”;下联为“操心已在精微域”。宾客殿里墙面因长时间火燎烟熏,壁画和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财神殿内有彭祖壁画,两旁题有对联一副,仅有上联“东山娱水与彭不老”,下联已无法辨认了。观音殿内有几人合抱的大鼓一面,鼓面牛皮破损。据老人讲敲打这面大鼓时,隆隆鼓声可传响到四五公里以外的地方。观音殿内原来供奉有观音、祖师、灵官、许身、东岳、牛王等菩萨。财神殿内供奉有财神、盘古、三仙娘娘(琼霄、云霄、碧霄三姐妹)。这些菩萨老爷毁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后,一个铜铸的财神菩萨在文革中被毁殆尽。财神殿是方圆百里内,人们祈祷“人寿年丰的公祭之处”,也是周边地区善男信女们敬香许愿的叩拜之地。至此,美其名曰的盘古庙,而是盘古老爷没有供奉在前殿中,这不得不让人顿生种种疑问。 盘古庙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了。据庙里仅存的残碑刻文推算,大概是明代或者是明代以前修建的。庙内尚存两块石碑可以佐证重新修缮的年代,一块是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由当地领修人望继丰撰刻并竖起的石碑,碑文曰:“稽盘古庙亘古之灵神,圣恩浩荡,莫不尊敬,一诚有感,叩头之。则因观音欠修,宝殿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庙宇独立难成,邀集众,资助修。福攸归,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万古垂名,千秋不朽。”说明此前庙已存在,单属一道观。1763年重修宝殿,供奉了观音。盘古庙自此才成为
“道佛合一”的祭祀场所。另一石碑为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8年)的,碑文记载“东湖三溪旧有盘古一庙,载在邑志。但年湮代远,不知建庙始于何人,摩挲残碑,知后有望姓领袖修观音一殿,嗣后又有聂姓为首,补修人荷神府,造神庙,结善缘也。自此以后,风雨飘摇,墙垣倾颓,合境倶有重修之念,年岁饥馑不果。道光二十二年合境齐集,十月朔八日兴工营造。但嫌前殿低陷,不足壮一方之观,遂将前殿迁移于后,两殿俱座峦头,盖寺宇吐气,神灵赤赤濯,人民因之扬眉。至腊月诸工告竣,宴宾贺神,众皆欣然。丰年穰穰,而康而寿。”碑文中的“三溪”指的是端坊溪、百岁溪、太平溪。盘古庙就建筑在太平溪水发源之地的古村坪。 盘古庙与龙骨山的自然景观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相传的是龙骨山的龙马《夜吃当阳谷,屎屙古村坪》的故事,说是每年秋季,当阳县稻谷成熟时,有两匹一雄一雌的龙马,夜夜跑到当阳,在稻田里吃谷子,公鸡打鸣报晓前,龙马就回到了古村坪的龙骨山,把屎都屙在古村坪,肥了一方田地,富了一方人们,年年如是。后来,当地种水稻的农民求法于玉泉寺。玉泉寺两个得道真传的和尚,施展法术使龙马显露了原形,有连夜追赶到古村坪,天还没有亮,两匹龙马正在往地下钻,龙身龙尾已隐入地下,只有龙头还在地上面。此刻,玉泉寺的和尚请求盘古庙的和尚帮忙。盘古庙的和尚立即学着公鸡打鸣啼叫,因此,龙马以为天亮了,头没能隐入地下,玉泉寺的和尚即刻作法,用錾子凿断了龙马的舌头,显身化为龙头巨石,永远立在龙骨山中。现在,龙头巨石的下面常年不断地流着红色的水,有人说是龙马被杀后流出的血水。 还有传说很久以前,天地混沌,没有万物生灵,一条巨龙从西往东而行,飞黄腾达于古村坪时,恰逢盘古开天,天上日月星辰显现,地上山川原野明媚,刹时,巨龙的龙头俯冲云雾而下,变成了10多米的高龙头石,坐落在古村坪的龙骨山上了,其龙身直延伸的很远的地方去了。人们为了祭祀盘古开天辟地的浩荡神恩,就在山清水秀的龙骨山上修建了盘古庙,让后人永远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盛世。每年,盘古庙里要筹办三大庙会,三月二十八的禹王会,八月十五的牛王会,十月十六的盘古生日会。主持庙会的和尚是在庙里坐禅修行多年,得道、佛、儒三教真经的全真道人。 盘古庙里主持事务的最后一位和尚是本姓王的四川人,他讲一口特别地道的四川话。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曾写信与四川老家的家人联系过,他有个妹妹叫王怡,给他回信:“要他不当和尚,回家去生活”。他回信说:“自己从小出家,走上了僧人之道,信仰已无法改变,很难入俗随乡了”。十二岁的王姓和尚削发为僧出家后,就改姓僧了,名德宗。德宗也是他的法号,人们都叫他德宗大师。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改姓僧,他的回答很简单,说和尚本来就是姓僧。他还经常讲自己曾与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的郭沫若是同乡同学。他出家后先上四川的峨眉山、湖北的武当山。后到当阳的玉泉寺。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他落住到长江三峡西陵峡畔古村坪的盘古庙里做了主持直到1980年圆寂归山,当时民国政府曾给他颁发过委任状书。解放后三十多年时间里,僧德宗的生活一直是地方政府和生产大队给予的五保照顾。他一辈子不杀生,不食六畜血肉,素菜饭食。身穿粗布和尚长衫,头戴和尚帽,脚穿自己编织的草鞋。他的古文学能力极强,对古文能背能讲能翻译。写得一手极规范极遒劲的小楷毛笔字,善写七言格律诗。 德宗大师曾多次写信给政府有关部门,要求重新修缮盘古庙。但是在那非常时期的年代里,一封封书信都石沉大海,被地方有关单位扣压了。后来,有人点拨他要把写好的书信拿到异地去邮发,才可能寄到北京去。于是,他再次给郭沫若写信,托人带到武汉邮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1975年,郭沫若办公室给地方文物部门回了函,责成地方政府筹款修缮盘古庙,但终究未能修缮。时到现在,盘古庙已经没有楼阁建筑了,只留下了可惜可叹的残垣断砖和破瓦。 盘古庙曾有两次蒙难时,一次尚存一次终于被撤掉。二十世纪的1958年,全国大办钢铁厂时,曾有管理区干部要撤掉盘古庙,用其勾缝斗拱的一型薄砖去建高炉炼钢铁,还是时任太平溪区委书记的陈天赐,知道盘古庙是文物,没有批准,盘古庙免遭了一劫。然而,光阴荏苒,穿梭岁月的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2011年夏天的七月二十三、二十九日,西陵峡西北部山区乡镇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但盘古庙是毫无大碍的。只是庙的大门上方斗拱砖裂缝掉落。而住宅在庙旁的一农户害怕盘古庙倒塌危及自己的房屋。他找当地镇政府反映,镇政府无能为力,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出资二千块钱叫该农户请工撤了盘古庙,盘古庙就在此时终没逃过自然与人为的大劫难。 犹犹存在千载百年的盘古庙,说它是文物价值高也好,是不可多得旅游资源也罢,人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它完全不复存在。宋代大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今的古村坪龙骨山上,驴友们来此旅游是只见山而不能见到庙了,这龙骨山还有名吗?盘古庙、盘古爷,长江三峡西陵峡畔的一道风景,还真不希望它成为我们梦中虚幻的风景,还是要有实实在在的风景啊!(写于2014年12月,改于2015年11月)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九四初中 邮编:443131 联系电话:13907206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