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自曾祖移居武汉东湖之滨已百年。父少小离家,后定居“城里”,距祖居亦不足十余里。少时,逢年过节必随父举家兴高采烈、“浩浩荡荡”回“老家”。 上世纪60年代,时逢共和国非常时期,学无所学,学亦无用。学校几乎“放鸭子”,名正言顺的尚有寒暑二假。“城里”淘腻了,自然多回乡随堂弟们享受“农家乐”。 祖屋坐北朝南,面临东湖佳景,日隐月升,莺飞草长,夏荷冬雪,萤烛蝉唱……。故乡就是那浓浓地,永远化不开的情结! 忆江南:印象·故乡·童年 其一: 故乡美, 邻水有人家。 绕岸鹅黃争细雨, 间花燕紫戏轻霞。 轻橹唱咿哑。 其二: 童年趣, 最恋是湖洼。 日映红蕖招白鹭, 风梳翠柳逗青蛙, 荷下弄魚虾。 其三: 庄稼熟, 漫野漾金纱。 白日田头拾稻穗, 黄昏稻场绞“麻花” , 看月醉烟霞。 其四: 新春近, 飞雪舞天涯。 入夜堂前翻稻褥 , 通宵灶后擂糍粑。 后记: 时过境迁,半个世纪前的故乡,已是面目全非,今由武汉华侨城建为高尚住宅区:纯水岸﹒东湖。兄弟姐妹们依然多居周边:东湖景园、东湖庭院。更为高兴的是有弟以己之力入住“豪宅”:纯水岸﹒东湖! 请教的主要问题:
1,“间花”的间是否妥?
2,“唱咿哑”三字偏旁均为“口",书写不美。(想写成书法作品)
3,武汉(楚)人用方形纱布,四角交叉用竹竿绷起,做成魚网,叫做“罾"。楚辞.九歌.湘夫人:“罾何为兮木上?”
“罾”小型的约一米见方,放置饵料,沉入湖边,待数分钟缓缓提起,捕捞小魚虾。儿时折荷为伞,“罾魚虾"。为童年的生活兼游戏。惜“罾”作名词,平声,武汉人作动词时念“镇”,仄。无奈改为:“荷下弄魚虾”。不知孰妥? 4,幼时,家乡用柴灶,烧的叫“把子”——即用草绞成“麻花”状。原想用“草把”,因仄,改为“麻花”。不过,因此多一点童趣,不知通否? 5,幼时春节回家,因堂表兄弟姐妹多,总是在堂屋地上铺上稻草当床,而童年的我们把此当作现在的“练功房”。 希各位老师不吝赐教。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