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冶讯(作者 汪红光)
“千年大冶”县治考证
3000多年的青铜文化,1000多年的县治历史,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的大冶,从浩瀚的岁月长河中筚路蓝缕走来,走得刚毅、执着、坚强而勇敢。伴着这种“矿冶精神”而长的,是大冶生生不息的人文思想与地域风情。今日的大冶已强势崛起在荆楚大地,大冶人民为此自豪的同时,也有许多历史记忆是不能忘却的。
开栏语
清同治版《大冶县志、第十页<沿革>》篇有这样一段记载:“保泰十三年,时乾德三年(宋代,公元965年)也,升青山场并析武邑三乡,置大冶县”。这里说清楚了大冶建县的时间,建县的地盘范围,但没有说清楚县治设在何处。恰巧此后的《大冶县志》对大冶建县时县治之所记载廖廖,千年之后,竟然引起地方文人的争议。其中一派认为,南宋建大冶县县治就设在青山场,青山场就是今天的大冶城;另一派则因为,升青山场为县,并不等于在青山场建县治,今天的大冶城关是县治所在地,青山则在城西。
表面看是大冶县治所之争,实际上是地名之争:今天的大冶城区到底是不是千年之前的县治所在地呢?
地名之争古来有之。
远的如“水泊梁山”之争,山东济宁地区的梁山县与同省泰安地区的东平县就为了一个“梁山”地名权,几次诉诸法院,闹得沸沸扬扬;近的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为了求证这首词中的“西塞山”到底芳踪何处,黄石西塞山与湖州西塞山为此商榷了几十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不了了之。
其实,此类争议目的只有一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通过强搭历史名地或者历史名人快车,扩大地方影响,发展地方经济。
但也有与之不同的地名之争,象黄州赤壁与蒲圻赤壁,因为苏东坡的借用,引起后人几百年的考证,虽说争论也含有竞争经济利益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考证历史事实,还历史本真,具有学术意义,研究价值。“千年大冶”建县县治所在何处,就是一个类似后者的问题。
同治版《大冶县志》记载:“青山在县西,距城10里,旧设青山场,故名”。“青山场,南唐于此置炉鼓铁”。
1990年新修《大冶县志》称:“青山场,在县城西5公里,铜绿山附近的青山,山呈东北走向,黄色黏质土壤,蕴藏着丰富的铜、铁矿。昔年山上长满树木,一年四季,绿树成荫,故名青山”。新版《大冶市地名志》亦有同样记载:“青山位于市区之西,金湖与铜绿山办事处境内,东临青山曹,西接陈彦利,南连邹蒋庄,北抵鸡冠嘴,面积约一平方公里”。
万历壬午年任大冶县令的吴仁在他的《重修金堤渡记》中说:“在县西南隅,有金堤渡,表为金湖,里为青山”。
很明显,这些记载都指向一个事实,“青山”是在今大冶城之西5公里,是一个挖铁炼铜之矿场,不是县治之所。
但是《湖北通志》却说:“青山场即今(大冶)县治(清一统志),唐天佑二年,吴析武昌三乡置大冶青山场”。清代《阳新县志》也说:“旧志永兴县属南唐,隶属武昌郡,设通羊镇。置青山场开炉冶。按通羊镇今通山县治,青山场今大冶县治”。有人还查到大冶《甘氏家谱》记载:“甘受武于唐武宗元年(846)由江西奉新经麻城临江徙九华,迁江夏永兴县青山北部(今大冶城内甘家湾庄)”。另外,有人考证,南唐“青山”非今日青山,况且大冶名叫“青山”的山名有多处。由此断定:“青山”即在今大冶城内某处,可能是老龙头,也有可能是将军岭。
宋乾德三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岁月,历史沧桑、地名更迭不知几回几遭,光凭某些独立的文字记载恐难完全说明问题。还是回头看一看历史为好。
据《隋唐五代史》记载:“唐天佑二年(905年),杨吴武昌节度使秦裴在治7年,积军储20万,开青山大冶,公家仰足”。这是历史上对大冶“青山”作为冶炼之所的最早记载。此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秦裴在大冶青山挖矿,大兴炉冶”。(注:《中国古代通史 下第十二章第一节“冶炼业发展”》),此时社会正处于“胆水浸铜冶炼法”发明与推广的高峰期,秦裴在大冶“青山”大兴炉冶主要以炼铜为盛,而富含铜矿的“青山”就是新修《大冶县志》所说的“城西五公里(旧志说‘城西10里’)铜绿山附近呈东北走向的青山。”因为自春秋时代起,此地一直以采铜冶铜炼铜为业。
宋初《太平寰宇记》载:“大冶县,兴国州西八十八里,四乡,本永兴县地,唐天佑二年吴置大冶青山场院,宋乾德五年(967)南唐始升为县”。这里除了把大冶建县的时间误记为宋乾德五年外,其余与明清时代《大冶县志》记载基本吻合。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在《隋唐五代史》记载的基础上,对“青山”一词加了附加成分“场院”。很显然,“青山”专指地名,而“青山场院”则是一个既指代地名又指代机构名称的多义混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语词意义沿革变化一般规律,“场”常指地域,而“院”有时指地域更多的则是指机构。也即是说,由于“青山”开矿冶炼业的发达,形成了“场”,当时的朝廷为了加强管理,特在此就地建立一个管理机构,名曰“青山场院”。它是一个比镇大比县小的管理机构,以管理青山采矿冶炼。
事实上,从秦裴“开青山大冶”到乾德三年“升青山场为县”经过60余年的历史,这段时间不止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矿业冶炼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首先,炼铜为主的“青山大冶”逐步变成铜铁混炼到以铁为主。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大冶青山附近的满湖铁屎包不足320平米的范围内,发掘出宋代炼铜炉17座。有关部门通过对遗留炉渣的成份化验得知:氧化亚铁的含量达到61%,氧化铁7、5%(《大冶县志173页‘冶金工业篇’》)。此考古发现一方面说明当时青山周围“大兴炉冶”盛况的空前,另一方面说明以铜为主的冶炼已经变成了铜铁混炼甚至以铁为主了。
其次,在“青山大冶”的六十年发展变化中,“开青山大冶”成为南唐重要的经济来源,受到朝廷的倚重和关注。正是在此基础上,南唐统治者才打破惯例,“析武邑三乡升青山场为大冶县”。
“青山”与“青山场院”之别
按《阳新县志》“通羊镇今通山县治”的推论,青山场院理应成为“大冶县治”所在地。这也符合机构改革升级的一般规律。治所不动,房产不移,换一张牌子,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青山场院”处于铜绿山附近,是个矿区,环境比较恶劣。开矿冶炼的产品、原材料的进出境必须经过金湖出苇源湖通长江方能实现。而青山进金湖又必须经茅岭渡、金堤渡转龙潭墈,很不方便。在此设“场院”单管开矿冶炼完全可以胜任,一旦管理其余四乡行政,“青山场院”则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故此,升青山场院建大冶县县治所在必然选在“管、治”两全其美的金湖镇——今大冶城区。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间,大冶城区进行过多次扩建、改建,从来没有发掘出冶炼炉旧址或者成批铜铁制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青山场院不在大冶城”的结论。相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冶六医院改扩建工程挖出一大批宋代瓷器。根据《大冶县志》记载,大冶六医院正处在老东街,与将军岭大冶县衙相邻。除了人口密集,市场繁华才能聚集如此众多的瓷器、日用品外,应该不会再有其它意外的证明。
大冶城区街道新老景象对比
上世纪60年代的大冶大道
露采天坑
美丽的大冶外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