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不足不帆 于 2016-4-7 11:41 编辑
梁子湖区“送课下乡”记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梁子湖区组织区内教学能手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其间笔者在梁子镇长岭中心小学听了王小玲和张惠老师讲的语文课,启发很多,震动很大,感受颇深。许多年来,本人听过的区级的、市级的课也不少,省级的、国家级的也有一些,能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几岁、十来岁的孩子,天性好动。铃声一响,孩子们跑进教室,人虽在教室,心还不知道在哪里。两位老师的课堂,首先给我的感受就是:走进课堂,就是走进了我的事业,我的身心在这里,我的幸福在这里,我的梦想在这里,我的快乐和忧伤、我的生命全在这里。这种强大的气场就能够使学生的心进课堂,入课程。于是,小英雄们感受英雄普罗米修斯的痛苦,感叹英雄的不屈精神,欢呼英雄给人间带来的幸福,课文中的词语成了课堂上的“热词”,不用上一两个你就out了。孩子们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忘了坐在教室后面满满的听课老师,忘了时间的流逝,忘了周围的一切。 不同的人读书,效果大不相同。有的人读完了,没有什么印象,有的人只了解个故事内容,这说明没有读进去。读进去了的人,头脑中浮现出的画面要比文章所写的丰富得多。读到“自从有了火,人类就用它烧熟食物”,大家想象热气腾腾的米饭、香喷喷的烤肉;读到“许多年来”,学生纷纷猜想会是多长时间;读到“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体会英雄义无反顾的气概。读进去了的人,情感会随着文字起伏,英雄承受痛苦,孩子们心中痛惜;到处找水的小姑娘看到满满一罐子水,喜出望外,孩子们也是喜不自禁。——这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几十年前,毛泽东和郭沫若看了戏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心潮起伏,写下《七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诗中说:“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可见郭沫若疾恶如仇,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是真正“读”进去了。毛泽东看后挥毫写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首,诗中说“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告诫人们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大多数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这就不但“读”进去了,而且更进一步,“读”出来了,读出了启发,读出了收获,读进了生活:这才是读书的最大作用。读《普罗米修斯》,孩子们感受英雄的壮举,心中埋下了英雄的种子;读《七颗钻石》,孩子们设身处地思考假如自己是文中的小姑娘会怎么做、该怎么做。这些收获日积月累,就是成长。 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孩子们站起来读书或是回答问题,老师神情专注,哪怕一处细微进步都得到恰当的鼓励。学生想象“有了火,人类吃上烧熟的食物,好多病都痊愈了”,老师说“痊愈,你用上了痊愈这个词,嗯,好多病都痊愈了。”没有简单敷衍的“好”、“对”、“你真聪明”,但是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老师平静的语气中透出的惊喜。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觉得一个个幼小的生命被阳光呵护着,被春风吹拂着,一时仿佛身是菩提,心如明镜。我有一种直觉,经常听这样的课,人会长寿的,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