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素心若水
约略算起来,大抵缘于十数年前一个豆腐块习作见诸报端的发表,我的涂鸦文字癖好,也便一发而不可收拾。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却并非如己所愿,便是可以弄文为生的材料。时至今日,我也还弄不太明白,在这看似闪耀光环与掌声的弄文之途,到底还有多少如我一样自以为是的苦求者,依然馅溺其中难于自拔。寻寻觅觅寻寻,凄凄惨惨戚戚过后,却也不能知难而退幡然悔改,却又迷恋上编织故事以成小说,从而拿来误人误己的勾当。如今看来,则更是弄文路上我企图改弦易辙的不明之举。但除了几个短篇得以省刊发表而外,实可说收获了了少得可怜。倘若就此止步,痛改前非也算罢了。然而当时之我,现在想想,实足可气而又诚然可叹,却还痴迷于光华障目的文学梦境,不知深浅的做着无谓的坚持和固守。而那时小说故事的编织,确也实在在举步维艰。然而,恰在那时,一个绝妙的偶然机会,却让我与著名编辑家崔道怡的《小说课堂》,不期而遇。先生在阐述小说故事与情节时说,“若想小说故事情节新奇感人而有动人心扉的魅力,作者只要研究好生活中的偶然便好。”崔先生只这一个偶然,于我而言,实在便有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之妙。接下来笔下的故事愈新愈奇,而且好一阵子倍感心手双畅,实有一个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的畅快。
之前,读契科夫《小公务员之死》开头一段:“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同样挺好的公务员,名叫伊凡.德密特里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正厅第二排,用望远镜看戏:哥纳维勒的钟。他凝神瞧着,觉得幸福极了。可是忽然间……在小说里,常常遇见这个“可是忽然间”。作家是对的:生活里充满多少意外的事啊!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他的眼睛不见了,他的呼吸止住了……他从眼睛上摘掉望远镜,弯下腰去,于是……“阿嚏!”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乡下人固然打喷嚏,警官也一样打喷嚏,就连枢密顾问官有时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 ”时至今日,也还记忆犹新,当时只觉得契科夫的写人笔法,真是精妙绝伦。但读文的愉悦过后,却并未再去多想其中蕴含深意,也便罢了。如今细思,文豪契科夫对于“可是忽然间”的阐述,可不就是崔道怡先生所言小说故事中的“偶然”么?
至于后来我在网群中,结识众多良师益友,又忽然走入肖本亮用笔缔造的梨园花会美境,并受农业社张岩编辑之托,为其即将出版的《梨园花会开》新书作序,于我而言,则更是一个莫大的偶然与荣幸。
我与文友肖本亮素不相识,但这却并不妨碍我走入他那风吹梨花开的思飞意美境地,去感知和领略他盛放的青春跃动之美。从张岩编辑谈话得知,肖本亮竟是个才刚年满二十岁的年轻人,却早有一本诗集出版,这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而令我心生莫名的感动:年轻真好!而且,竟又是这样的才气过人。
肖本亮很年轻,但他的文笔,却又成熟的远超我想象之外。可能因他之前写诗的缘故,其为文情思飞扬,落笔迅疾快捷,而笔法又多带几分周作人老先生的飘逸余风及韵味。在他优美笔触的引领中,我也便忘情忘辱置身在他的文字境界,随同他一起去感悟和探知,这个与人以喜,又或与人以忧的悲欣交集世界。
《梨园花会开》,内容分为生如织锦,如此清风,和月夜乡里三辑。这之中,既有意气风发少年的心音律动,又有初涉人世的青春迷惘,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徘徊与彷徨,还有他对于人世冷暖情味的细腻感知,而更多的则是他对于周边物与事的沉思和细细考量。这一切美的情思与景致,全都聚在他辛勤耕耘的笔下,绽放如梨花般的纯粹冷艳之美。
我所喜读的散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较为明朗,叙述如晤老友般的闲淡与清谈,古文有明清小品,现当代这方面作品的代表,当首推周作人老先生的“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还有“北京的茶食”等;当然老作家汪曾祺的散文小品,还有学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是很可细读的散文佳作。另一类,则是语意较为隐含内倾,而又直入读者心扉的情思之文,这一类散文之大美者,则非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莫属。另外,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作家卡夫卡的书信集和随想录,也是这方面很好的阅读佳品。我读《梨园花会开》中文章,感觉上述两种行文风格,却在肖本亮的笔下兼而有之。其语调多有周作人的闲和冲淡与飘逸,而笔下所吐露的又多是内心深处的情愫与思绪。其实在我看来,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散文笔法,并无优劣高下之别,只不过却看读者的品味及偏好罢了。
综上所述,肖本亮作为年轻文学的新生一代,其优美的文笔,和放眼世界的纵横才气,确有很多过人之处。但我却还同时以为,优美的文笔之下,却也不能掩饰其对生活真味的阐知,还有待世事的更进一步的历练和磨砺,从而呈现更加大气磅礴的厚重之美。
面对意气风发而又才智过人少年,我在这里不揣浅陋,惴惴不安的写下这几多阅文感受,实在不敢奢求于其文上贴金贴银,只私下里暗暗盼望,读我绍介的文友,也能如我一样,阅读过后,而生感动于如是一个美丽的偶然遇见。
“郧阳文学”立足湖北地方十堰市,下分城市文学、乡土文学、网络文学、比较文学、民俗文学、儿童文学、高校文学、新闻宣传、理论研究、理论争鸣、广告设计。郧阳文学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文艺舆论精神为纲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积极倡导、探索、研究、创新中国民生经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笔尖流淌的文字,是灵魂的语言。 在这本散文集中,可以看到一个青年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 文风是一种形式,在不同的载体下,我们仍然感受到某些相同、相似的东西,轻缓又激烈的碰撞。仿佛是内心的潮水,涌动、拍打着边际海岸。遥遥望去,那才是生命的鲜活气息。 一个年青、丰富而敏锐的灵魂,让我们期待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当下,也许最好的某种状态是:生活在实处,而灵魂浩荡。 十堰市资深媒体人 张小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