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发现——金鸡岭就是凤凰的故乡 ——凤凰图腾起源探索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探索凤凰图腾的起源,须从东亚人类起源说起。现在国际主流说法是现代人类是十万年前从东非来到欧亚大陆,一部分分流到欧洲,一部分沿海岸到达亚洲,二至四万年前到东亚。古人类学家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和利用DNA技术对古人类和今人的DNA分析,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所选取的基因样本占人类全部基因成分比例很低,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不能完全破解。因此,各种学术观点层出不穷,学派林立,有些研究结果还互相否定。 中国有史记录才几千年,要找到东亚人类起源地,凭考古发掘不一定能够找到真相,通过神话传说或早期文字记录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但不一定完全真实。因为不管是神话传说还是最早的文字记录都难免有误差。利用古代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把考古成果、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录作为参考,用今天人类族群分布和文化遗存来佐证应该更可靠一些。 不管我们的祖先是土生土长,还是来自非洲,在两万年左右人类族群扩大和文明萌芽初期,在东亚范围内,哪里更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大概就是我们文明起源的地方。 适宜古人类生存的条件,必须是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均匀,森林茂密、生存自然丰富、少有自然灾害。 长江流域无疑是最适合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地方。 两至三万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使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中国西部广大地区一直处于隆起阶段,甚至持续到今天。高山峡谷和频繁的地震、高纬度的寒冷和低纬度的炎热是不适宜大族群繁衍和发展的。 两三万年前的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还处于早期发育阶段,海湾、湖泊、沼泽和河汊还占着大部分面积,平原内一些低矮的高地也不适合大族群生存和发展。就是在大别山山脉西部,我们从“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就可以知道,这里可能洪灾和地震频发。所以大别山山脉西部甚至更西部其它地方,不可能是孕育早期文明的地方。 只有在大别山山脉腹地才最适宜早期人类生活。这里地壳稳定,气候温和,四季降水均衡。山上采集、狩猎,山下捕捞、耕作,没有洪水、干旱和其它灾害威胁。 由于大别山地区是剥蚀地形,古人的遗存都被雨水和时光冲刷掉,但是不能说这里没有历史。我们用沿海人吃生海鲜、日本人吃生鱼片、西藏人和西方人吃生牛肉证实,没有火也可能产生早期文明。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与“现代人类非洲起源说”相反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类起源于长江流域,全球人类是从长江流域扩散开来,人类迁徙路径与“非洲起源说”是相反的。主要依据就是没有一个地域有东亚更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在东亚没有一个地方比长江流域的气候更加宜人。但期待更多的理论和事实依据来佐证。 现代考古证明,黄河文明是在人类利用火以后才兴盛。黄河文明主体大部分是从西北内迁。在几万年间,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西北气候越来越恶劣,西北人向内地迁徙直至秦汉才结束。没有走掉的楼兰古城至今还在沙漠里。中国历史上千年间“铁马秋风大散关”地征战,你不认为是在堵死别人求生的路? 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可能只生存在长江流域,但是只有长江流域才更利于早期人类生存和族群壮大。 我们在叙述历史的时候,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开天就在大别山山脉东部的安徽金寨县,女娲补天在大别山山脉西部的湖北竹溪县。我们认定盘古、女娲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就认定了大别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盘古、女娲之后的五帝之一的太皞帝部落也在江淮一带。如果我们再联想在几万年前华北平原还是海湾和沼泽的时候,北方的蚩尤和都城在山东曲阜的少皞帝应该源自哪里?这就解释了史前至今东夷各部族后裔带有很多相同文化基因的原因。 二.中华文明与凤凰图腾 东方原始部落氏族史称“东夷”,《大戴礼•五帝德》说“东夷”人为“东方鸟夷羽民”。“凤鸟图腾”起源于“东夷”的太皞(昊)氏、少皞(昊)氏部落,传说太皞为“风”姓,古文通“凤”,其神化形象就是“鸟人句芒”。 《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吕氏春秋·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作者注: “太皞,伏羲氏” 是错误的,女娲、伏羲氏应为蚩尤一支在鄂西的遗存。) “句芒”的形象为“鸟身人面”,说明居住在东方的太皞氏及后裔少皞氏部族,都是以鸟为图腾信仰的部族,而“鸟神句芒”就是“东夷”部族的图腾神像。《山海经·大荒南经》曾说:“五色之鸟,人面有发。”可知“鸟身人面句芒”与“五色人面凤鸟”同属一类“神鸟图腾”。蚩尤是苗人和部分汉人的祖先,是“泛东夷”的一部分,也应该与东夷各部族同根同源。从当今苗人对凤凰图腾的崇拜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 我们现在继承的中华文明,其实应该是周文明,周文明同时也融合了各部族文明。但周文明也不是中华大地最早的文明,其地位相当于罗马帝国,但要早一些,而中华最早的文明,是发明了青铜器、文字、宫殿、甲胄、服装的,以玄鸟或者干脆说凤为图腾的商文明,而黄帝周部落在灭商后,黄帝周文明把商文明或者说泛东夷文明的盘古女娲神系进行了改造和演化 。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云:“陈,太皞之虚也。”又云:“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补史记·三皇本纪》里记说:“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皇甫谧:《帝王世纪》曰:“太皞帝庖牺氏,风姓也,蛇首人身,有圣德,陈”。现代考古发掘也证实,太皞帝部落有龙、蛇崇拜的历史,龙图腾可能由此产生。从此中华文明变成以龙图腾和凤凰图腾的文明,但不要忘了真正创建文明的东夷文化。“凤凰图腾”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一些地区。 三.楚文明与凤凰图腾 楚人是东夷后裔,应是东夷与女娲两大部落集团融合的结果。楚人尊凤是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历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卞鸦·绛鸟》注曰:“凤凰属也”。可见,祝融也是凤的化身。楚文化遗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鸟身的图案表明,正是楚国的先民们以“人心营构之象”经历了对鸟的崇拜,由此开启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呈祥”文化渊源的滥觞。从图腾崇拜在氏族制时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点来看,凤为楚人的祖先,所以被楚人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加以崇拜、尊爱便是必然的事了。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的影响便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在楚国的文物中,凤的图像、绣像和雕像不胜枚举,楚人衣服上的刺绣图案也是以凤为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凤鸟双连环”、“虎座凤架鼓”、“凤龙虎绣罗禅衣”等,楚国的凤纹彩绘可谓千姿百态,无奇不有。 从种族来源、南方多民族遗留的盘古文化、凤凰图腾崇拜和其它文化痕迹看,南方多民族都有东夷族群凤凰崇拜的特征。至今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风雨桥上,还雕塑着鸟,这也可以看成是凤凰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 距今约七千八百年的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包括兽面、太阳)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件陶器上的神鸟图案即凤凰,震惊了考古界。长沙大塘遗址出土的七千年前的凤凰图案,其凤鸟口中即衔着禾苗。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