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1810|回复: 7

黄州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0

主题

1098

帖子

115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52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6-4-19 21:08: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州之名见诸史册不过1 400余年,但黄州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堵城螺狮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 000多年,是其悠久、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唐虞夏商时期,黄州在禹贡荆州之域。周为弦国,春秋时并入楚。
    楚考烈王(公元前262—236年在位)灭邾(遗址在今山东邹县,旧志载楚宣王灭邾),迁邾王于此,曰邾城(在今禹王城遗址)。秦统一后称邾邑,属南郡。后增设衡山郡,为衡山郡郡城,进入全国名城行列。秦亡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立衡山国,以邾城为都。不久,项羽兵败,吴芮转头刘邦,被封为长沙王,迁都长沙。汉王四年(公元前209年),衡山郡恢复,郡城仍在邾城,属淮南国。不久,淮南国灭,但衡山郡仍存。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迁皇室刘姓子孙自邾城,恢复衡山国,以邾城为都。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0年),衡山王刘赐阴谋反叛被杀,衡山国废,仍为衡山郡。次年,废衡山郡,划衡山、南郡14县置江夏郡,设邾县,以邾城为县城,属江夏郡。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邾长甘宁投奔孙权,邾县及邾城入吴。次年,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邾县属吴蕲春郡。其后,邾城在吴、魏之间反复易手,在吴属蕲春郡,在魏属弋阳郡。吴赤乌四年(241年),吴将陆逊夺取邾城,以重兵驻守,邾城长期为吴所有。晋太康元年(280年),邾城归晋,邾县先后属晋之武昌郡、弋阳郡。永兴三年(306年),邾县属西阳国(王都在今河南光山县内)。自战国后期至东晋600余年间,邾城一直是长江流域的名城重镇。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东晋在邾城侨置豫州。次年十月,后赵军队攻占并焚毁邾城,豫州刺史毛宝和前西阳太守樊峻率6 000余守军突围至赤壁矶附近投江。自此,邾城逐渐湮没无闻。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西阳国废,改立西阳郡。同年北方胡族入侵,西阳郡南迁,在邾城附近长江边设立西阳城,侨置西阳郡和西阳县。后赵军队败退后,西阳郡由侨置变为实郡,辖邾县、西陵县、蕲春县。后废邾县,其地入西阳县和轪县,西阳县遂有实境。西阳城作为西阳郡城,取代邾城地位,成为长江流域又一座名城重镇。自东晋·咸和四年至陈·太建七年(575年)的246年间,西阳城一直是西阳郡的郡城。陈·太建七年,西阳太守州炅迁西阳郡治于保城(今武汉市黄陂地),西阳城逐渐废弃,至唐中期湮没无闻。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行军元帅韦孝宽南下淮南,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陆攻拔黄城,相继占领今鄂东地域,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属蕲州;改南司州为黄州(今黄陂地),置黄陂县,属黄州。这是黄州的最早记载,但当时的州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县境内。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灭后周,废原置西阳、齐安、梁安等郡,只设黄州,领南安、木兰两县。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黄州移驻旧衡州(今麻城城内)。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推行州县制,改南安为黄冈,这是黄冈县的最早记载;改廉城为麻城;改梁安为木兰(今黄陂木兰山东南、红安县西北部一带)。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将黄州改为永安郡,郡治移置举水之滨的黄冈县城(南安城今新洲县境内)。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废,恢复原黄州建置。次年,设黄州总管府,领黄冈、黄陂、麻城3县,省木兰入黄冈。又分黄冈县地置堡城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改黄州总管府为黄州都督府,撤销堡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黄州都督府,黄州属淮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朝廷又改州为郡,黄州随即改名齐安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废齐安郡,仍复黄州原名,属淮南道。自此而后,黄州之名未曾改变,州治与黄冈县治同驻一地。唐·元和三年(808年),撤销麻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复置麻城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
    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州城(黄冈县城)东迁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重建新城。五代时,黄州(黄冈县)属吴。吴天祚三年(937年),属南唐。显德五年(958年)属后周。北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离开邾城遗址,向东南迁至江滨(今有学者认为,黄州州城和黄冈县城于唐宝应至建中年间即762—783年间迁至故邾城,唐中和五年即885年迁至江滨)。此时,黄州虽仍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但民居不满万户,朝廷定其为下等州,黄冈县为望县,隶淮南路。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隶淮南西路。
    南宋末年,黄州地域多次经历战火的摧残。先是金兵攻伐,后是元军的洗劫。到元·至元(1264—1294年)初年,黄州城四郊荒无人烟,老虎出入长圻蓼,大如椽的黄冈竹早已绝迹。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立黄州路,领黄冈、麻城、黄陂3县,定为下路,黄冈县为中县。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寿辉率领农民起义军(史称“红巾军”)攻占黄州路。十年之后,朱元璋所部在江西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蕲、黄之地为朱元璋部属占据。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黄州路仍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建立,改黄州路为黄州府。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撤蕲州,隶属黄州府,自此蕲黄合一,史称“蕲黄”。黄州府领一州七县,即蕲州、黄冈、麻城、黄陂、蕲水、罗田、广济、黄梅,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诏令,割黄冈(中和乡)、麻城、黄陂3县地增置黄安县,黄州府领一州八县。
    清沿明制,黄州府上隶下属关系未变。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黄州府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清·雍正七年(1729年),黄陂县划入汉阳府,黄州府领辖八属,即一州七县。
    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爆发,黄州军民积极响应,一举推翻清王朝在黄州府、黄冈县的地方政权。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2月,撤销黄州府,保留黄冈县建置。此后,省属鄂东政治、军事机关虽长期设置于此地,但不冠“黄州”之名,改用“鄂东”或“黄冈” 等名称。同时,“黄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地位下降,长期作为区级甚至乡级(小乡)建置名称。1913年,黄冈县属湖北省武汉黄德道,后改鄂东道。1914年6月改江汉道。1919年,民国政府设置黄冈县黄州区(又称第一区)。1926年,黄冈县直属湖北省政府。1932年10月,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驻黄安)。1936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暂驻蕲州,次年1月迁黄州)。1940年,属湖北省政府鄂东行署,并在县治之地设置黄州镇,归属第一区管辖。1941年,实行新县制,裁撤区的建置,保留黄州镇为乡级建置。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年黄冈县解放后,属黄冈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为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
    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出现黄州区(黄州人民公社)和黄州镇建置并立或存在隶属关系局面,黄州区为区级建置,黄州镇为区级或乡级(小乡)建置。1949年5月,黄州解放时,已设立黄冈县第二区(后改称黄州区),黄州镇建制保留,隶属黄州区。县治设在团风镇。同年,黄冈县长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场等地划归鄂城县。1951年7月,黄州镇划归黄冈专署直辖,同时撤销黄州区。1951年6月20日,划出黄冈县西部徐古、汪集、李集、旧街、新洲、三店、仓埠、阳逻八区置新洲县。1952年11月29日,专署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建置。同时,将县东北的三里畈、项家河两区分别划归罗田县和胜利县(后并入罗田县),将团风区的马驿、挖沟两乡划归新洲县(1954年底移交)。1954年11月11日,南湖乡马骑山村划归浠水县。1955年3月,恢复黄州区,1956年7月撤销。1955年10月,中共黄冈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团风镇迁驻黄州,黄州镇为县城和县直辖镇。1958年6月,专署将南湖农场划归黄冈县管辖。1958年10月,撤销黄州镇,设立长江人民公社第七大队。同年12月,长江人民公社改称黄州人民公社。1959年5月,恢复黄州镇。1961年5月,黄州人民公社改称黄州区。1968年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2月,撤销黄州区,设立黄州人民公社。1978年1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辖鄂城市,划黄冈县黄州镇归鄂城市管辖。1980年初,鄂城市成立不久,又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管辖,区划变更未实际实施。1983年8月19日,黄冈县黄州镇划入江南鄂州市。1984年1月正式移交,鄂州市在江北原黄州镇地域设置鄂州市黄州区。1984年3月,黄州人民公社撤销,与堵城人民公社合并设立禹王城区。
    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准鄂州市黄州区撤销。原黄州镇地域划归黄冈县,仍为黄冈县直辖建制镇。同年5月正式移交。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黄冈县改为黄州市,版图区域和隶属关系不变。1991年1月,黄州镇建置撤销,其所辖地域一分为三,分别设置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建置,设立黄冈市;黄州市一分为二,分设为黄州区、团风县,隶属黄冈市人民政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0

主题

1098

帖子

1152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152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6-4-19 21:46: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捉鬼专家 于 2016-4-19 22:05 编辑

黄陂是武汉市的郊县之一。今县城,古为荆地,春秋属黄,战国归楚,秦入南郡。自汉至南北朝,常分属地二、三县分。先后录属西陵、安陵、石阳、木兰、梁兴、梁安等县。但西南一隅多属滠阳县;包括腹部和东北部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多属西陵县。黄陂县建置始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距今1400多年。建县之初,县域仅限于木兰山以南。到宋代,木兰山一带划入,县域大体稳定焉。在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中,东、西边界变化不大,南、北边界向内收缩,划出的面积较大。1985年,全县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数938660人,设11个区、12个县辖镇、1个国营农场,辖43个乡、10个区辖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位于县域腹部偏南,距武汉市区34公里。 县南的商代早期古城—盘龙城和县城附近的鲁台山西周文化遗存,更是闪烁着青铜文化的灿烂光辉。 黄陂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地跨东经114度09分——114度37分,北纬30度40分—31度22分。东与红安县、新洲县接壤,南与武汉市毗邻,西与孝感市相连,北与大悟县交界。县治城关镇。 二、面积 县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折合339.15万亩。 三、县域演变 建县之初,县境只有木兰山以南部分。宋代,木兰山至河南罗山县界部分由黄冈划入。此后,东西部基本稳定,南北部稍有变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割县北滠源乡8个里隶黄安县(今红安县)。清同治十年(1871年),县以界牌为界;南50里至汉阳县,以牛湖为界;西60里至孝感县,以界河为界;北180里至河南省罗山县,以黄陂站为界;东南50里至黄冈县界;东北80里至黄安县界;西南60里至汉阳县界;西北85里至孝感县界。 民国22年1月,析河口里的河口、沙河上下、长江上下、顺白泉上下、金鼓内外、夏木横(后仍划属黄陂)等10会及夏店里的谢官河、大雾冲、岵石岭、缺背湾、石滚冲等五会隶礼山县(今大悟县)。县城北至礼山县120里。                                1949年11月,武昌县沙口乡划入黄陂武湖区。 1951年5月,滠口区划入武汉市,次年7月复划归黄陂。 1955年1月,滠口区的金银滩、胡家栋2个村划入武汉市。 1956年6月,谌家矶乡、接金乡,西起姑嫂树、大金潭、小金潭,东至钱家岭、王家墩、萧家墩,北至二道桥和三道桥之间,均划入武汉市。此后至1985年,县域再无变动。                                                                                       第二节 历史沿革 黄陂县古为荆地,春秋属黄,战国归楚,秦入南郡。 汉属江夏郡。今境东北部为西陵县地;西南部为安陆县地。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使黄祖于县东筑黄城镇(又名西城子,在今六指店区寨上湾)拒吴。 三国时,属魏之荆州和豫州。西南部属荆州江夏郡安陆县;东北部属豫州弋阳郡西陵县。魏又析西陵县西南,即今黄陂县东南部为石阳县,隶江夏郡。赤乌四年(232年),戈阳郡一度为吴所有。 晋沿魏制。但不设石阳(仍并入西陵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安陆县人朱伺为陶侃将,分安陆东界置滠阳县,治所牛湖堡(县南藤子岗附近)。今境西南部遂属滠阳县。          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隶孝感专区。1959年孝感专区撤销,隶武汉市。1961年恢 1/4页 复孝感专区,复隶孝感专区。1983年11月划归武汉市管辖,至1985年隶属关系未变。 第二章 县城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黄陂县,治所独家村。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时迁还,后移今治。民国时期,城关仍为县治。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县政府迁往县北、黄安、麻城、礼山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69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11650

IP属地:湖北省随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随州市 2016-4-19 22:1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黄石,黄冈,黄州,
黄陂,黄安为么事鄂东北多姓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049

主题

7643

帖子

8205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8205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1-24 14: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新洲邾城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

唐虞夏商时期,黄州区在禹贡荆州之域。周为弦国,春秋时并入楚。楚考烈王(公元前262—236年在位)灭邾(遗址在今山东邹县,旧志载楚宣王灭邾),迁邾王于此,曰邾城(在今禹王城遗址)。[3]
共3张
黄州
秦统一后称邾邑,属南郡。后增设衡山郡,为衡山郡郡城。秦亡后,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立衡山国,以邾城为都。不久,项羽兵败,吴芮转投刘邦,被封为长沙王,迁都长沙。汉王四年(公元前209年),衡山郡恢复,郡城仍在邾城,属淮南国。不久,淮南国灭,但衡山郡仍存。[3]
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迁皇室刘姓子孙自邾城,恢复衡山国,以邾城为都。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0年),衡山王刘赐阴谋反叛被杀,衡山国废,仍为衡山郡。次年,废衡山郡,划衡山、南郡14县置江夏郡,设邾县,以邾城为县城,属江夏郡。[3]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邾长甘宁投奔孙权,邾县及邾城入吴。次年,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邾县属吴蕲春郡。吴赤乌四年(241年),吴将陆逊夺取邾城,以重兵驻守,邾城长期为吴所有。
晋朝太康元年(280年),邾城归晋,邾县先后属晋之武昌郡、弋阳郡。永兴三年(306年),邾县属西阳国(王都在今河南光山县内)。[3]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东晋在邾城侨置豫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韦孝宽南下淮南,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属蕲州;改南司州为黄州(今黄陂地),置黄陂县,属黄州。[3]
隋代开皇三年(583年),废原置西阳、齐安、梁安等郡,只设黄州,领南安、木兰两县。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黄州移驻旧衡州(今麻城城内)。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推行州县制,改南安为黄冈,改廉城为麻城;改梁安为木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将黄州改为永安郡,郡治移置举水之滨的黄冈县城(南安城今新洲县境内),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3]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废,恢复原黄州建置。次年,设黄州总管府,领黄冈、黄陂、麻城3县,省木兰入黄冈。唐·元和三年(808年),撤销麻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复置麻城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州城(黄冈县城)东迁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重建新城。[3]
北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离开邾城遗址,向东南迁至江滨。黄冈县为望县,隶淮南路。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隶淮南西路。[3]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立黄州路,领黄冈、麻城、黄陂3县,定为下路,黄冈县为中县。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徐寿辉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黄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王朝建立,改黄州路为黄州府。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撤蕲州,隶属黄州府,自此蕲黄合一,史称“蕲黄”。黄州府领一州七县,即蕲州、黄冈、麻城、黄陂、蕲水、罗田、广济、黄梅,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诏令,割黄冈(中和乡)、麻城、黄陂3县地增置黄安县,黄州府领一州八县。[3]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黄州府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清·雍正七年(1729年),黄陂县划入汉阳府,黄州府领辖八属,即一州七县。[3]
1912年2月,撤销黄州府,保留黄冈县建置。1919年,民国政府设置黄冈县黄州区(又称第一区)。1932年10月,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驻黄安)。1936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专署暂驻蕲州,次年1月迁黄州)。1940年,属湖北省政府鄂东行署,并在县治之地设置黄州镇,归属第一区管辖。1945年11月,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3]
1949年黄冈县解放后,县治驻团风镇。属黄冈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为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1951年6月20日,划出黄冈县西部徐古、汪集、李集、旧街、新洲、三店、仓埠、阳逻八区置新洲县。1951年7月设立县级黄州镇(现黄州市区前身)属黄冈专署直辖。1954年大水黄冈县县治毁坏,1955年县治由团风镇迁往黄州镇,黄州镇复归黄冈县。1958年10月,撤销黄州镇,设立长江人民公社第七大队。同年12月,长江人民公社改称黄州人民公社。1979年11月16日,鄂城市成立,划黄冈县黄州镇归鄂城市管辖。1983年8月19日,黄冈县黄州镇划入江南鄂州市。1984年1月正式移交,鄂州市在江北原黄州镇地域设置鄂州市黄州区。1984年3月,黄州人民公社撤销,与堵城人民公社合并设立禹王城区。[3]

内容摘自 百度百科词条  "黄州"
200007f6a37nkkk3emgtc9.jpg 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049

主题

7643

帖子

8205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8205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1-24 14: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新洲邾城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

[size=1.00em]纵观历史,黄州城在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搬迁,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发生在黄州之名出现初期,州城经几次变迁后坐落于南安城;第二个时期为唐朝州城经历第一次搬迁后,由南安城迁至邾城旧址;第三个时期始于唐朝末年路审中新建宋城作为黄州州城,延续了唐元两朝;第四个时期始于明朝年间黄州城经历的第三次搬迁,此后明清两朝的黄州州城一直坐落于新城。
[size=1.00em]
579年(北周大象元年),军队在攻占江北后南司州被改为黄州,州城先设立在黄城(今黄陂区境内),此为“黄州”一名之始。585年(隋开皇五年)州城迁至衡州旧址(今麻城境内)。607年(大业三年),“黄州”改名为“永安郡”,郡城第一次迁至南安城(今武汉市新洲县城),此后的黄州经历几次反复更名,如“永安郡”、“齐安郡”,但郡城始终设立在南安城。

直至779年—783年(中唐建中年间),朝廷进行了古城的第一次搬迁,将黄州州城从南安城迁至邾城(禹王城)旧址,由黄州刺史刘嗣之建造。此时的黄州管辖黄冈、麻城、和黄陂3个县,属于下等州,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百姓生活穷苦,“户不满二万,税钱才三万贯。风俗谨朴,法令明具,久无水旱疾疫,人业不耗,谨奉贡赋,不为罪恶③。虽然如时任刺史杜牧所述,黄州城破败不堪,但当时也初步有了州城的规制,城池、城墙和城楼都已建起。

876年—878年(唐朝末年乾符年间),农民起义领袖王仙芝首先两次攻陷黄州,随后在黄巢起义末期,黄州前杭州刺史路审中在黄州募兵3000人,占据黄州和鄂州之地,使得黄州城又惨遭掠夺,一度濒临荒废。885年(中和五年),由于黄州城过于破败,路审中将其向南迁至赤壁东南方的滨江地带,即现在的黄州区青砖湖一带,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之南重筑新城,也就是今宋城遗址所在地,与武昌隔江相望,这就是历史上黄州城的第二次搬迁。此次搬迁之后,因地理位置处于江淮之间,作为淮南道黄州治所的黄州城便成为了长江中游以北、大别山以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五代时期,黄州城属于吴国,但因其地理位置与楚国相邻,两国曾在此交战。后周立国后,黄州城于937年随南唐的建立归属南唐,958年(后周显德五年),南唐战败于后周,割让淮南四州包括黄州给后周,黄州再次陷入荒败之中。

960年,宋朝建立,黄州城属宋国,为淮南西路黄州治所。北宋时期未有战乱发生在黄州,因此给予了黄州城发展的机会,城内新建了许多建筑,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赤壁、栖霞楼、安国寺、雪堂、定惠院、临皋亭等。但城垣始终断断续续,防御功能较差,城内外界限不明。同时,黄州城作为滨江州城,因其位置“前界大江,后倚高阜”,南来北往的旅客逐渐增多。1032年(明道元年),时任黄州刺史夏竦为了解决江水湍急、黄州船舶无法停泊的问题,在江边凿水道为港,命名为“夏澳”。新建的黄州港有效促进了当地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经过的商客们有地可憩,可谓“客樯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啾来湖湘”④。
图4 黄州城功能分析图

图5 黄州城街巷空间分析图
靖康之乱(1126—1127)后,北宋灭亡,只剩半壁江山,宋朝被迫迁于南方建都。黄州因地处国防前线,被定为军事州。南宋时期的黄州城始终属于抗金、抗蒙战线的一部分,长期被战争氛围笼罩,因此市容十分残破不堪。1234年—1236年(至端平年间),孟珙为了更好地抗蒙,下令军民修茸黄州城墙,并在城外挖出濠沟,黄州城墙初具规模,有怀化、朝宗、向日、龙凤等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城门。南宋末年,金兵大将完伯颜率兵首先攻陷麻城,随后继续向黄冈县境内攻进,不久全县沦陷,黄州城被洗劫一空,破败不堪。

元朝年间,黄州属河南等处行中书省黄州路治所,因元初淮西六砦抗元时,曾踞有黄州城,故元军以屠城报复,使黄州城殆成废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积极采用“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并下令“广积粮,高筑墙”。明清年间,黄州为湖广黄州府治所。1368年(明洪武元年),朝廷命时任知府李仁及驻军指挥黄荣率领军民将宋元两朝黄州府城向北移二里修建新城,此即为第三次搬迁。此次搬迁后的古城历时17年建成,古城位于龙王山山脉之上,地势高昂,城墙以青砖砌筑,外围环有护城河。明末,天下陷入战乱之中,黄州府属各地城池被李自成部将罗汝才及张献忠所部多次攻陷,各地集镇、书院被毁,对城池造成了极大破坏。

1664年(清康熙三年),朝廷政治通达,此后65年间,黄州社会安定,民众生活平稳安乐,教育发达。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五次攻战于黄州,导致黄州城再次遭受了较大程度的破坏。1866年(清同治五年),时任黄州知府再次对黄州城进行修整,此次修整沿用了明初的府城规划,并一直沿用到民国末。
结语

黄州古城地处两淮地区最西部,是淮南西路的入口,也是长江中游与下游地区的衔接点,其在选址上充分利用自然天险,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蕲黄八属的支撑,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古城形态,是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对两淮地区西部与荆襄地区相接地段的城镇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1049

主题

7643

帖子

8205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8205

IP属地:广东省

发表于 广东省 2018-11-24 14: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谈到汉口有黄陂街而没有新洲街,这就是题外话了,与楚剧无涉。不过我觉得汉口有黄陂街,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黄陂离汉口近,而且黄陂自古在汉做手艺生意人多,有条黄陂街很正常。二是民国总统黎元洪常以黎黄陂自诩,那时会使风的人多,叫个黄陂街、黄陂路不是也很正常。至于汉口没有新洲街也很正常,民国时新洲只是黄冈县的一个镇。不过在汉口也有一条是以新洲人名命名的路,那就是兰陵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628

主题

6124

帖子

7551

积分

贵宾

黄石府大风宪长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7551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 2018-11-24 16:0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有趣,我在黄州团风时,经常碰到新洲人说团风有亲戚,原来是这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5850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8-11-24 20: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下。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