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南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30
IP属地:湖南省长沙市
|
借钱之惑
文/余皓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借钱经历,当然,我们肯定也被借过钱。借钱确实很敏感,有人把它当作友谊的试金石,当作人情冷暖的注解,置身事外时大加调侃,置身其中时长吁短叹。其确有如此敏感复杂乎?我看并不然,究其症结,尽在借钱一方。
其一,借钱者的心态。作为求人的一方,本就处于道义上的弱势方,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态,别人不借那是正常的,借你就是于你有恩,如果简单粗暴地以此来掂量友谊之轻重,多会自取其辱,甚至众叛亲离。你应该想着别人的难处,你觉着他有钱,可能人家刚好也要用钱,总之,别人有钱也并非为你准备,让人家为你把买房的钱挪用,这不现实。若果真有朋友如斯,你又何以为报?所以,如果确需借钱,那就坦率去借,坦荡去应对拒绝你的人,涌泉相报借你的人。自己心里没有了敏感区域,借钱又何来敏感之说?
其二,借钱者的做派。有人借钱的时候装孙子,还钱的时候当大爷,更有甚者借钱的时候也当大爷,这种人就活该借不到钱。谁会傻到没事给自己找个大爷供着。所以,借钱者应把借钱的原因和还钱的期限讲清楚,一来能让对方准确衡量在此期限内能否出借,二来能打消对方对于还钱的顾虑。但此处有个前提,那便是借钱者要言出必行,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哪怕到时拆东墙补西墙,也绝不食言,切忌忘记期限反让施恩者开口索还。因为索还在我们中华文化语境中是件比较尴尬的事,这也是造成借钱尴尬的最主要的文化根源。
古语有云,亲兄弟,明算账,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去理解其中内涵和利益之攸关。在人际关系中,父子在道义上是不存在借贷关系的,世间所存借贷关系中最近的无疑是兄弟了,至亲尚且要明算账,可见借债还钱不仅天经地义,也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借钱的一方,如果能始终保持感恩的心态,然后在平时塑造出言出必行的形象,那么借钱应该并不算难事儿。反之,作为被借钱的一方,遇到知根知底、品行无瑕的人,借与不借也自然不会再纠结,可充分掌握主动,避免被人情面子所绑架,那么借别人钱将会是件轻松愉悦之事,烦恼从何而来?
借钱本是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之所以弄得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其中缘由值得我们深思,借不到钱时一味地指责人性的自私和世态之炎凉,恐怕多是借钱者的酸葡萄心理在作怪,一转身当自己成了被借钱的人,却又把人心世态抛诸脑后,把自己又设定在一个弱势的位置,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自私,这才是真正的炎凉!所以,亲朋好友间少一分戾气与猜忌,多一分理解和自觉,借钱之惑方能得到真正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