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不留?
2016年1月25日 天气 雪
新一轮驻村工作队昨天进驻了,也开启了我驻村帮扶的第三个年头。2014年底,驻点村麻湾村的乡亲们用摁满大红手印的感谢信将我挽留,转眼又是一年,乡亲们确犯了难,留?不留?村民李国君道出了村民们的难处:陈处长,我们真心想你长驻我们村,为我们再多办些实事好事,你已经融入到我们乡亲们心中了。但我们又不忍心再留你了。你不远千里来我们大山里搞帮扶,抛家离子,女儿马上又要高考了。我们老百姓也是懂道理有感情的,不能为了我们让你受这么大的委屈。
其实,犯难的不仅是乡亲们,我比他们更难。
驻村帮扶两年,按常规已是“超期服役”。两年的工作,老百姓用“红手印”和“十赞歌”给予了评价;林区推荐我为“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候选人”;厅党委书记、厅长汪道胜说:“工作队对精准扶贫工作思想认识高,投入感情真,措施方法实,自身要求严,社会反响好,值得肯定”;省委书记李鸿忠、副省长任振鹤等领导对工作队率先推扶贫的事迹给予批示肯定。
同事、朋友纷纷劝我,有的说,“你两年在村里搞得风声水起,从上到下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要激流勇退见好就收。”有的说:“现在的干部政策是两推一述,你转业到机关的时间不长,人都没认完就下去搞帮扶,长时间不在机关露面人都生疏了,在下面搞得再好也不行啊!”有的说:“老陈,别把事情做完了,以后谁还敢接你的手去驻村帮扶啊!”还有的说:“工作队其实很舒服,工作时间自由支配,工作效率自己掌握,把资金、项目争取到位就行了,人去不去都没关系”。
厅领导找我谈话,“精准扶贫驻点村刚调整,你在林区有挂职的优势,有老百姓的期盼,有帮扶的经验,有工作的激情,如果再搞一年,可以把脱贫的基础打扎实,可以给工作队员搞好传帮带,对厅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肯定有利。但驻村工作辛苦,又照顾不到家,所以厅里也不强迫你,你自己作选择。”
回家与爱人商量。知夫莫如妻,爱人说,“你在林区想着村民的事,回家了还是想村民的事,只要一谈起村里的事,你就来劲了,你心里牵挂着神农架的老百姓,你要想去就去吧,家里的事有我呢,女儿的学习我来管。”都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虽不算成功的男人,但我能够不远千里驻村帮扶两年,确实离不开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爱人的支持。
回首仕途三十多年,在部队当过团长,当过军校的副院长,转业到省直机关当过调研员,到林区挂职副区长,对一个农民的儿子来说,已经是“光宗耀祖”了。但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在最不起眼的大山里与老百姓打交道。当看到帮扶的村庄日新月异,当看到帮扶的村民脱贫致富,当看到扶持的产业欣欣向荣,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当官升职可能会有两三天的激动,做好事帮助他人,是一生的欣慰。去年十月精准扶贫驻点村调整到红花朵村,我到村里去走访,村民黄光红拉着我的手说,“听说陈处长到我们村里搞帮扶,老百姓都高兴的不得了,这两年陈处长在麻湾村做的事情,我们村里都传开了。终于盼到陈处长来了,有了陈处长这个省里的亲戚,我们村有希望了”。看到一双双期待的目光,看到一张张诚挚的笑脸,我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我明白,这些大山里的乡亲把我当作亲戚。对于这个省里来的亲戚,乡亲们抱着很大的期望。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期望,更是对下派工作队搞帮扶的认可,是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感激,是对美好生活向往。我若让他们失望,就是让乡亲们对党的政策的失望,对扶贫工作的失望,对省直机关干部形象的失望。再苦再累也不能让这些大山里的乡亲们没了盼头。人活着要吃饭,但是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能够为他人活着,为需要你的人活着才有价值。我知道,我只是成千上万扶贫工作队的一员,无论我留几年,终归是要回厅机关,心愿总是不能完全了结。一个人的能量微不足道,但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做工作,脱贫奔小康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我深深地感到:拥有百姓情怀百姓心,民生疾苦面前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你当亲人;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你有多亲;认清从哪里来,才能认准往哪里去。我心有民,民心有我,以心换心。农村是片大天地,驻村工作是个大舞台。我没有机会做大事,就在这个最不起眼的大山里做好扶贫帮困的小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放在越不起眼的地方,越要主动发光。越是小事就越要把它做到极致。
《诗经.王。。风.黍离》中的话,真是对我现在心情的真实写照:“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留与不留,其实早有答案,只是怕影响前程,怕照顾不到家庭,怕闲言碎语,而不好做出抉择。只要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我心坦然。
陈支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