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5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 积分
- 22734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旧生活话题15:唱对台戏
梅兰芳和京剧,曾是我们的国粹是文化代表。今天梅葆玖走了,大家一定是恋恋,是深情纪念。
而自己受文革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我曾是不敬不爱的。当然也包括老戏。
不说跟鲁迅,我对脸谱,对招式,对男旦,对女小生,对那种扭扭捏捏的唱假音唱,都特别的不欢喜。
即使现在我还是不欢喜不喜欢。
其实传统老戏,楚戏,曾经是我们乡间的年节热闹和人文风情。还不只是文化生活。
尤其春节元宵,邻近的村塆唱对台戏真好玩,那真是极致的热闹和好玩的风景。比场地,比舞台,比班子,比主角。。。甚至比打彩谁的炮仗热闹谁的彩礼钱多。那都是戏外的看点。
热闹到精彩处,摇动十里八乡,双方都人来人往。万头攒动,络绎不绝,戏场都连了戏场。
当然多是旗鼓相当。极少是把对方唱垮,把人家看戏的人全招摇过来的。
唱对台戏的能请到官啸彬,那当然是完胜了。
听说这样的对台戏,还唱到汉口的新市场。想来是何等的热闹。
唱对台戏较劲多了,许多讲究。
比如挖台柱,添新梁。当然是挖对方的女儿远嫁。自已娶个会唱的新媳妇做顶大梁。
比如找好师傅,找好脚本(剧本),找好琴师。当然那都是花钱的事。
比如闹台打响些,开锣抢先些。
比如,还有故事,人物的讲究。你是薛丁山征西,我唱薛仁贵征东。老子征东儿征西,我不是赢了你吗?
这些讲究,当事人津津乐道。旁边的人看起来很有门道。当事人以后回忆起来也还是历历如昨很有趣味。
说到我的戏剧趣味,我已经不拒绝京剧楚剧。
但我还是拒绝京剧的脸谱和招式。我接纳京剧也跟8个样板戏没有关系。
另外我还很奇怪的喜欢楚剧的悲迓。甚至理解成那是百姓的底层挣扎和苦难呐喊。那种沉吟,低迴,婉转,冤狱沉沉,荡气回肠的哀怨,是百姓的苦难诉说。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昆曲。哦,那是成为绝响的民族的传统风雅和兴亡哭泣。(白先勇是贵族,我是民族,也能心相通。)
传统戏曲是歌剧,可以和话剧一样精彩。传统戏曲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台戏这个词可以消亡。传统戏曲是不会消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