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沉睡雄狮 于 2016-7-9 20:52 编辑
神农架“打火炮”在林区非遗中心多年的努力下,逐级申报,终于于201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五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打火炮”世代相传,在神农架时代相传。借此机遇,希望神农架林区加大保护力度,利用这一保护名录为神农架旅游服务。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U3MjQ1ODM2NA==/v.swf
神农架“打火炮”伴随着“唱花鼓”亦称(花锣鼓)是神农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32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个乡镇,64个行政村,8万多人口中广为流传。 “打火炮”,它是集吹(喇叭)打(锣鼓)唱(情歌)为一体的一种民间娱乐锣鼓,俗称“打火炮”,又称送恭贺。所用器具,人们管它叫“火炮家业”,分别由“鼓篷子”〔战鼓(小堂鼓)和边鼓(板鼓)配置在一起〕、马锣(小锣)、叶子(大镲)、大锣和“喇叭眼”(唢呐)组成。它的品种曲目丰富,变异性特强,流传的生命力也极强。人们把它的各种唱法统称为腔调。如:高腔、蛮腔、赞腔、淘腔、四平调、采茶调……。 “打火炮”节奏明快、曲调优美,颇具地域特色和田园风味。因这里山大人稀,森林广袤,在没有戏剧、电影、电视的年代,山民们唯一喜庆热闹的娱乐形式就靠“打火炮”“唱花鼓”自娱自乐。他们不仅男女老少人人能唱,而且至今还普遍应用在婚丧嫁娶、乔迁安居、寿诞吉庆等各种民俗活动中,它主要是为了渲染喜庆的气氛,使场面更加热烈。 有专家认为,“打火炮”是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它以大量的曲牌、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锣鼓经,延续了中国古老音乐的血脉。它不仅有较高的音乐艺术研究价值,在民族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等学术研究方面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礼仪习俗等休戚相关,是人们的情感相互沟通、交流,以及维系乡风民俗的精神纽带,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总之,“打火炮”(花锣鼓)的声腔、曲调、节奏以及曲牌、板眼,都是我们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的经典,是我们现代音乐研究、创作的好素材,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它久唱不衰。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