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930|回复: 1

[时事评论] 人文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61

主题

161

帖子

248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4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6-7-20 08: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忆“那些年”的大冶农展馆
本报记者 刘婧
在大冶70年代有一个顺应时代而成立的部门,那就是大冶农业展览馆。对于今天的大冶年轻人而言这个部门无疑是非常陌生的,很有可能听都没听过,但是对于有一定年纪的本地人而言,农展馆并不陌生。
据了解,大冶农业展览馆在当年是人民群众非常喜欢去的一个人气部门,因为当时有专业照相机的部门就只有这个地方,很多的群众很喜欢到那里去学习拍照技术。当然农展馆最大的意义,就是记录了我市那个年代的城市发展状况和脚步。
顺应时代而成立
70年代为响应毛主席号召,大冶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随后县里成立农业展览馆,隶属于大冶宣传部。刚开始时只有2个人,在大冶老党校办公。农展馆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图片、文字及实物办展览来反映大冶农业、商业等发展情况。
工作人员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有办展览、向上进行新闻报道和组织整理积累资料。最开始只有馆长蔡自仁和刘代贵两人在农展馆工作,后来经刘代贵推荐吴作全来到了农展馆工作。后面陆续有人员的更替和变动,黄新民、曹育才、姜怀地前后加入进来工作,吴作全说共有6人在农展馆工作过。
吴作全告诉记者,后来农展馆一直都是4个人,1个负责美术、1个负责财务后勤、2个负责摄影。之后因为革命工作的需要,已经在农展馆工作了一年的刘代贵被调去其他地方工作。
刘代贵表示,在农展馆工作的那一年,印象很深刻。1972年的下半年湖北省办了一次农业展览,他们代表黄石市去武汉参加了那次的展览,在武汉饭店一住就是一个月,为了展览还来来回回了很多次,只为了让展览办好。
当时的前进四大队(刘仁八境内)和章山三大队(现河口)是农业做得好的典型代表,农展馆要写文字、拍照片还要交给上面审查,准备的程序是很复杂的,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农作物、图片、机器等等有代表性的物品进行展示,就是我们农展馆要做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是在我市的老工人文化宫办展览,我在的时候那时一年最多办1—2次展览。”刘代贵回忆说,平时不是跑乡下找典型的农业代表采访就是在办公室整理资料,背个相机包走遍大冶各个乡村。
办展览熬夜冲洗照片
农展馆的工作看似好像比较简单也不辛苦,实际不然。像吴作全虽然主要是负责财务内勤等工作,但是摄影工作也是兼带的,“什么事情都做,只要是自己能做的。”吴作全说,不少时候自己是跟着县里的领导一起跑新闻的,因为当时只有农展馆这个部门有相机,就相当于兼任了那个年代媒体的宣传功能。
由于吴作全主搞财务内勤,加上有两位同事是专门负责摄影的,所以他基本都是跑机关新闻,而上山下乡的新闻就是另外两位同事专门跑。那段时间对于农展馆的所有成员来说,是既辛苦又快乐的。辛苦的是有时候去山上采风没有人家,中午时分都没有饭吃,开心的是回去将照片冲洗出来时的那种满满的成就感。
那时奉行着一年一小展十年一大展的原则,吴作全介绍说每年都会和湖北省各个地市的农展馆一起办展览,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一块区域,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示的主题也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工业、商业等也都涉猎。
当时相片的冲洗技术不足,洗个照片会一直从白天洗到晚上,一般展览农展馆的工作人员就要熬夜赶工。“因为要经过多重步骤,放大、显影、烘干、剪裁等缺一不可,这是非常耗时间的,只要一洗照片我们所有人都要熬夜工作,有时还要冲洗那种2米大的超大型照片,就更费时间。”吴作全解释道。
相机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装备。这份工作很多时候还极具危险性,据吴作全介绍有时为了一张全景、大景别照片,他们需要上山去拍,而有的山上没有路都是草,他们要自己走出一条路,裤子都被杂草撕破了口子。
有的时候为了拍好日出,他们前期要做规划,探路选点,提前一天晚上就在半山腰上和山上的护林工人一起睡。但多半时候都没有睡觉和工人聊聊天就这样过一晚,然后凌晨2、3点出发上山,摸黑拿个手电筒在山上跑。很多时候不能只在一个角度拍,要换各种角度拍,他们都是冒着随时掉下去的危险去拍照。
见证大冶的时代发展
整个70年代,大冶农业展览馆的工作的重点都是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他们见证了大冶电厂、钢铁厂等工厂的建立和发展,“60年代的时候大冶都没有工厂,70年代农展馆成立见证了大冶每年的发展与变化。”吴作全称,1980年应国家撤销小型展览馆只保留省展览馆的要求,大冶农展馆正式解散。
对于农展馆的消失,吴作全等一行人多少都有所不舍,但是对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而言,工作的调动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老话概括性的总结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人生轨迹的变化。
农展馆在当时的大冶是很吃香的,非常受人欢迎和尊重。每次办展览不止各地单位的人去看,还吸引了不少人民群众去看,加上是唯一配备相机的地方,无论大人小孩还是老人都觉得新奇和喜爱,特别是摄影爱好者经常去农展馆请教吴作全他们有关摄影的事情。
现住城区的李爷爷就对农展馆印象深刻,他说那时有相机是很稀奇的事情,所以很多群众见到农展馆的工作人员都会问可否给他们拍个照,而吴作全他们都会很好地给群众拍照,之后还会洗好了照片送给群众,所以深受人民喜爱。
加上长期在城区和乡村到处采访、拍照,农展馆在大冶是非常有名气的部门。蔡自仁、吴作全他们接触了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之后他们去其他地方工作,那些朋友依然认识和尊敬他们。
作为大冶人数最少的一个单位,大冶农展馆前后的6位成员感情相当融洽,虽然现在只剩下刘代贵和吴作全留在大冶,但是大家有时也会联系分享近况。那段岁月,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风尘在历史中,而对于刘代贵、吴作全等人,那是他们无法忘怀的曾经。
(图片由记者 刘婧 翻拍)

大冶刺绣获全国非遗联展银奖
本报讯(记者 刘婧)17日,记者获悉,上个月我市非遗传承人刘小红受邀参加2016年云南省“文化遗产日”活动之“工匠精神·手工造——中国(昆明)官渡第六届全国非遗联展”。
由于刘小红工作繁忙,因此是她的两位学生凃西和张秀容代替刘老师去往昆明参加6月13日的活动,带去了包括刘小红自己的刺绣作品和其学生的刺绣作品,共计15件作品参展。
作品一经展出便得到现场人士的一致好评,因为作品整体突出,被中国(昆明)官渡第六届非遗联展组委会评为大冶刺绣银奖。7月17日荣誉证书寄到了刘小红的家里,远在上海接受非遗培训的刘小红得知之后很高兴。
通过微信,刘小红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没能亲自去昆明参加这次活动,但还是很开心大冶刺绣获得了当地市民的认可和喜爱。同时,这次参展的作品里有部分是学生的作品,能够一起得到好评,也证明了自己学生的刺绣水平。

市文体新广局
营造文明创建宣传氛围
本报讯(记者 刘婧)最近,市文体新广局传来好消息,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夯实文体新广系统文明城市创建宣传阵地建设,6月以来,市文体新广局按照市文明办、创建办的最新要求,迅速着手,抓紧落实。
截止到6月20日,市文体新广系统共计统一布置道德讲堂21个,增加文明创建宣传展牌近200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31

4万

主题

16万

帖子

19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96877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6-7-21 09: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