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8145|回复: 13

[灵秀大悟] 古来征战几人回,勿忘红军英烈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89

主题

1287

帖子

140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40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6-8-11 20:00: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1.14-晨夕文选,一日一推——古来征战几人回//何烨明

——勿忘红军英烈
从甘肃河西走廊返回湖北大悟,开始拍摄上集《烽火的年代》,找到陈海松、熊厚发等红西路军英烈的老家,踏着他们儿时的脚步,追寻他们当初参加红军的历程。
西路军幸存的将领,解放后有五位成为开国将军,其中中将程世才,少将周明国、张潮夫、刘何、姚运良。他们成了家乡的骄傲,车到所在乡镇,在路口随便一问,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自豪地告诉你,我就是将军隔壁湾的。村干部对他们的光辉业绩如数家珍,对他们的后代情况也了如指掌。
在四姑镇丛岗村姚家湾,群众自发为姚运良将军树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淡红色的石头上镶嵌着将军身着戎装的照片,镌刻着七个烫金大字---姚运良将军故里。
相对而言,寻访牺牲的将领陈海松、熊厚发、陈家柱、张文德、朱金畅则费了一番周折。八十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他们差不多快被遗忘了。
红四方面军主力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资料显示是河南罗山(今湖北大悟)宣化店乡甘家湾人。我从四姑镇甘家湾到宣化镇甘家洼,再到黄站镇李园村郑冲下湾,辗转三地,终于确定了这个百来人的小村庄,就是熊厚发和张潮夫的故乡。
黄站镇李园村,1926年秋,早期的共产党人郑新民在这里宣传革命,建立罗山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撒播下革命的种子,这一带也成了有名的苏区。
七十八岁的老人熊厚权含泪讲述着熊厚发的故事。他从小听父亲讲,熊厚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病死了,她的母亲带着兄弟俩艰难度日。一天傍晚,国军进剿红军游击队,大军过境,寸草不生。母亲带着兄弟俩怆惶跑向山里避难。国军看见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砰砰开了几枪,母亲和弟弟当场中弹身亡,熊厚发滚下山沟,躲得一条性命。伤好后,他找到了红军队伍,带着对国民党反动派刻骨的仇恨,成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靠着赫赫的战功,20岁熊厚发成为红四方面军主力八十八师的师长。
红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后,转战川北大巴山地区,国民党“还乡团”马上就反扑回来,熊厚发稍微沾亲的堂兄弟,都被反动派扑杀殆尽。用当地的话说,就是“倒灶”了,家里烧火做饭的灶台倒下来了,当然,是因为不再有人吃饭了,说白了,就是人死光了。
在这个百余人的小村庄,开国少将张潮夫的故居仅存半面土墙,而熊厚发的老屋则荡然无存。但举目四望,家家户户都盖着二层或三层的漂亮小洋楼,白墙黄瓦掩映在青山之间,村头小河依旧碧波长流,孩子们在水中欢快的嬉戏,中老年人则悠闲的喝茶聊天。
红九军政委陈海松的老家李陈洼在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大黄线与108省道的交叉路口。他的堂侄陈道良在家务农,掏钱买了块石碑,镌刻着陈海松的事迹,准备安置在公路旁边。这位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将领,虽牺牲了快八十年,但依然活在当地群众的心中。
红九军二十七师政委易汉文是丰店镇赵畈村易家湾人, 他的父辈弟兄六个,老二早年去世,老三、老五生活所迫外出谋生,在家的老四易汉文,同大哥和六弟一起,参加了郑新民领导的宣化枣林岗暴动。
“红军一来,湾里四十多个青壮后生都踊跃去参军,一走就再也没回来,直到解放后,民政局里来发烈属牌,才知道都牺牲了,十多家都倒灶了。”八十六的易文江老汉听说采访红军的故事,就拄着柺棍,颤微微的走过来,用手指比划着:“我父亲弟兄三个,易道广、易道谋、易道凯也都参加红军,都不知道战死在哪儿。”在《大悟县志》上记载着,易家湾这个二百多人的小村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2人。
在这参加红军的四十个后生中,只有易汉文读了几年私塾,精通文墨,又勤奋好学,后在在红军中成了主力军红九军二十七师的政委,1937年古浪之战中壮烈牺牲。英年早逝的他虽然并没有给村子里带来什么利益,但依然是这个村子里的光荣。他的后辈在村子里依旧是普通的农民,忠厚老实,淳朴善良,年轻人出外打工,年老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宣化店枣林岗农民起义的所在地枣林村,贫苦的农民踊跃参军。孙家小寨,不到一百人的小村庄,就有二十八名后生参加红军。其中就有二十八岁的张文德带着弟弟张文成,以及邻居刘何。张文德和刘何都念过书,有文化,革命热情又高,在红军队伍里迅速成长。西路军成立后,张文德任红三十军八十九师政治委员,刘何则担任红九军政治部组织部长。
“28名后生走了,只有刘何活下来了,成为开国将军。但他直到1969年去世,都没回过老家。听说,他怕回来后,乡亲们问他另外27个后生的下落。”张文德的侄子张久成眼中饱含晶莹的泪滴。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房屋被大雨冲毁,他去武汉找到了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先念,提起当年的老部下张文德,李先念热泪盈眶,亲笔写了封信,并特批500元钱,修缮了几处烈属的房屋。
找寻红九军二十七师师长陈家柱老家则颇费周折,各种资料记载是宣化店乡陈家洼。陈家洼,在108省道旁边的一片洼地里。由于靠近镇区,大部分村民都搬迁到街道,小村子里一片破败的景象。我们推门而入,问村中的几位老人,一提及红军,也是家家英烈,一问陈家柱,但大都不知。
随行的枣林村支书是一个热心人,又带我们到路边的一个代销店打听。年近四旬的老板陈大红立即告诉我们,陈家柱就是他叔爷爷。我们大喜过望,顶着烈日,直奔大堰村高家湾。
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门前一池绿水,碧绿的稻田和青翠的群山环绕村庄。
“向东千米之外的小山,就是东峰庵,郑新民当年最早在这里闹革命,这里是宣化店地区革命的发源地。”陈大红一边向我们展示着族谱,一边指着远处的小山向我们介绍。
陈家是满门忠烈,清代的时候出过一名将军,世代以当兵为荣。全湾后生参加红军有三十多人,陈家柱在红九军二十七师和易汉文搭档,在临泽梨园口牺牲,年仅二十四岁。全湾的后生,也是没有一个再回到老家。
“不知道在哪里牺牲了,二十多家倒灶了。”陈大红翻着族谱,含着泪花,指着族谱上那些陌生的名字。那些名字的下面,都是长长的空白。
龙山村柳树店,曾是鄂豫两省的交通要道。在村子中间,还残存着清末驿站的门楼和依稀整齐的青砖瓦房,拴马的大青石诉说着当年的繁华。这是鄂豫交界的宣化店周边地区唯一姓朱的村庄,对于红五军十三师政委朱金畅,在各种史料中也都明确记载,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人。
“郑新民就是隔壁郑家湾的,我们这里的后生在他的带领下都参加红军,烈士有五十六人,但没人叫朱金畅。”探寻了所有的老人,也对朱金畅没有印象。
当年,五十六个后生,参加红军后也都杳无音信,在解放后,他们哭瞎双眼的母亲,望穿秋水的妻儿大都领到鲜红的烈士证,上面写着他们冰冷的名字。他们的名字很土气,老二就叫“二人”,排行老五就叫“五人”。很多在部队上改了名字,例如孙家小寨参军的刘登银,就是后来的刘何将军。我坚信龙山村柳树店就是朱金畅的老家,他牺牲在祁连山中才二十出头,而这个小村庄同样受到反动派的血洗,“倒灶”的红军家庭很多,很多悲壮的故事无法考证了,当然,朱金畅具体是那个村庄已经不重要了,但他肯定是大别山地区的优秀儿女。
在四姑镇周家湾一个简陋的小山坡上,年近七旬的周火明挥舞着镰刀,割开茂密的荆棘,一座用水泥堆砌的简陋坟茔呈现出来。1955年的开国少将,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周明国就悄悄的回归了家乡的田野。三千大悟西路军子弟兵,只有他一个人带着扛着将星回到了儿时的村庄,静静的长眠在母亲的身旁。
周明国为人正直,两袖清风,不徇私情。“他说我们没什么文化,国家分了田地,在家安心种田最好。”周火明等几个亲侄子,没有一人安排工作,都在乡下种田。侄子们没有沾周明国的光,但依然为他感到自豪,为这位功勋卓著的老红军守墓。
弹指一挥间,八十年了!千里茫茫的河西走廊之中,从黄河边的会宁到祁连山深处的红石窝,到处都可以看到巨大的坟茔。在这些巨大的土堆里面,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他们叫什么名字,是那个地方的人,多大了,老家可有亲人?这些答案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了。
头颅早向刀前落,姓氏何曾壁上题。翠柏青青能作证,古来征战几人回!大悟,我可爱的家乡!在土地革命中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五师虎踞龙盘,在解放战争中原突围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先后有十六万人参加革命,其中六万人牺牲,留下姓名的仅有七千余人。可以说,每一个山头都飘扬过革命的红旗,每个村庄都流传着战斗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烈士的鲜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千千万万无名的英烈前仆后继,才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终于让贫苦的穷人翻身得到了解放。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89

主题

1287

帖子

1400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40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孝感市 2016-8-11 20:0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叫一声我的哥//何烨明
---梨园口追忆陈海松同志
站在甘肃临泽梨园口的山头,我举目四望,看不到一棵树,当然更看不到梨。只见无边无际的黄沙垒起的高大山丘,以及山头上稀稀朗朗的几株骆驼草。
从河西走廊拍摄《西路军中大悟人》纪录片归来已三天了,但我夜夜失眠,总是依稀梦见一个小红军战士站在梨园山口,正向我招手。
在拍摄现场,我设计了一个镜头,让红西路军九军流落老战士的后代田自成,一个人从高耸的纪念碑下走下来。田老七十多岁,他在半径约五米的红军公墓绕了一圈,然后缓缓的从纪念碑前走来,梨园口东面戈壁吹来的风拂过他满头白发,在烈日下晃得耀眼。他走到我的摄像机跟前,我透过监视器,捕捉着这位年届古夕老人眼角晶莹的泪滴。
我们的制片人,年过知命的党史办曹主任抹着眼泪,悄悄的走到巨大的坟茔边,跪下拜了三拜。
在这座巨大的土丘里,住着我们的亲人。他们之中有很多湖北大悟人,他们的名字叫西路军。
七十九年前,他们从鄂豫皖出发,经过漫长的征程到达会宁,实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然后奉中央命令,为打通国际通道,执行《宁夏作战计划》,西渡黄河,征战河西走廊。他们绝大多数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一万三千余人的青春和热血,就在那片干涸的黄沙中化为灰烬。
其中,湖北省大悟籍师级以上的英烈就有六位。军政委陈海松、主力师师长熊厚发都没有留下照片,幸存的战友凭着记忆给他们留下了画相。而易汉文、陈家柱、朱金畅、张文德等师长政委, 则连画像都没留下,或许知道他们相貌的战友都牺牲了,因为这些战友绝大部分连名字都没留下。
在梨园口两边光秃秃的山头,布满了七百具西路军战士的遗骸。战役过后,善良的当地群众把他们埋在一起,与祁连山化为一体。
陈海松,军史上最年轻的军级干部,20岁担任红四方面军主力军红九军政委,统兵2万,许世友是副军长。这位被朱总司令高度肯定,让毛主席啧啧称赞的不世将才,却被时光定格在梨园口一座无名的山头,定格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陈政委,如果你还活着,应该有一百零二岁了,我们应该给你叫太爷爷了。可是,看着你的照片,那么年轻、帅气,就像是我的兄弟!
海松,你还记得家乡的小曲《叫一声我的哥》吗,在歌词的第一句便是母亲亲切的叮咛“走远路,岔道多,你千万莫走错。”
海松,你出身佃农家庭。幼年丧母,但幸运的是父亲勤快,除了租种几亩薄田,也做点贩盐的小生意,家里能供你上私塾。老师是从武汉回来的新先生,不讲四书五经,讲时政要闻,讲天下大势。自小革命的种子就在你心里悄悄萌发。读了九年书,你知道贫苦农民不幸的根源,你明白只有推翻压迫在身上的三座大山,才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父亲给你取名祖根,是想让你这根独苗苗,传承祖宗的香火。你在村子里当“孩子王”,你在学堂当“大学长”,先生钦佩你的才识,给你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海松”。希望你有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像苍松一样的茁壮挺拨。
凭着你的聪明劲,即便呆在家里,也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父亲为了拴住你,还为你讨了童养媳。
可是,你表面上顺从,天天到田地边锄草,眼睛却盯着山坡下的公路。六月的一天,红旗招展,红军过境,你扔下锄头就跟了上去,这一走,你就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有为祖上传一条根,却想为穷人翻身打下一片天。
参了军、入了党,你就牢牢的跟着党走。在红军一、四方面军“两河口会师”之际,聪明的你就发现了分裂的端倪。你是张国焘倚重的将领,却能打破“山头”,主动去亲近一方面军的同志;你阻挡不了两支部队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却依然对一方面军的同志礼遇有加。红四方面军南下失利后,你又反复做张国焘的工作,劝他的取消另立的伪“中央”,让四方面军重新北上,在会宁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从此,红军再也没有发生过分裂,成为一支坚强团结的队伍,这是中央英明的决策。当然,军功章上,也有你的功劳。
在革命的道路上,你本着山里人的淳朴和善良,尽力维护着队伍的团结,岔道很多,但你一直没有走错。
“ 叫一声我的哥,你来听我说,上高山、下陡坡,你千万莫歇脚!”
在红军将领里,你勤奋好学是出了名。虽然你没有念过大学,更没有进过黄埔。但走到那里,马背上都驮着书。一有间隙你就认真学习,学习马列主义,学习战略战术。你热爱读书,但并没有成为书呆子,你密切联系实际,在书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茁壮成长。
在红二十五师,你和许世友搭档,一个有勇,一个有谋,可谓珠联璧合。你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适时提出一些鼓动性的口号,鼓舞士气。你善于谋划,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善打巧仗,以少胜多。你总是身处第一线,冲在最前沿。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红四方面军将领提拨得快,那可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见到你,感慨你的20岁就当了军政委。他手下的爱将林彪20岁的时候还是一个连长,担任军级干部时候23岁。
你年纪轻轻,就成长为高级将领。很多老战士回忆,既怕你,更爱你。你走进指挥部,说话有条有理,不仅文采飞扬,而且入情入理,沉着冷静,不怒自威,有大将风度。但在战士中间,你还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青年,爱开玩笑,完全没有军阀作派,从不打骂战士,和士兵打成一片,过雪山草地的时候,你总把干粮留给身边的战士,自己啃草根。
叫一声我的哥,你三过草地,两翻雪山,那么苦,那么累,你乍就没有歇歇脚?
“叫一声我的哥,你来听我说,出门在外风雨多,你大树下躲一躲!”
1937年的初春,河西走廊依旧是滴水成冰。站在梨园口两边的山头,俯视山下的地形。向东,是一马平川,马家军的骑兵腰间别着驳壳枪,脖子上挂着轻机枪,手中挥舞着马刀,骑着高头大马,如狂风般袭来。在梨园口西边,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红西路军战士裹着破旧的羊皮,一半拿着大刀长矛,一半拿着没几发子弹的步枪,向着祁连山深处撤退。
中间的梨园口,是咽喉所在。你奉命带着不足一千人的九军余部在这里阻击疯狂的马匪军。紧急关头,你命令保卫局长陈宜贵带领机关非战斗人员撤离,你却带领警卫排和交通队站在最前沿。你知道,剩下的七百战士枪里没子弹了。但你更明白,如果不拼命阻击,正在撤退的总部和三十军三千缺衣少弹的将士,将在一马平川的山谷里面三个旅马匪剽悍骑兵的猛烈攻击,结局将不言而喻。
在这紧急关头,你义无反顾扛起这幅担当。你是军政委,有很多理由不需要亲自上阵,况且总部首长还让警卫员来劝诫你,不要亲自向前冲。但是,你始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兵,与战士们同生死,共患难。在梨园口的山头,你顽强的阻击了六个小时,这是生死的时速,总部和主力成功突围,进入了祁连山茫茫的山野,你毫无悬念的在梨园口洒尽最后一滴鲜血。
你可知道,负伤的参谋长李聚奎躺在一幅担架上成功突围,在55年成为开国上将。而你为何一直坚守在最危险的地方,让自己青春和热血化为灰烬?
你那么聪明,那么灵活,你乍忘了婶娘的嘱托,出门在外,风雨多,你大树下躲一躲?
“叫一声我的哥,你来听我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走到月亮落!”
在兰州市黄河边雁滩,我看到一尊威武的雕像,气宇轩昂的汉代大将霍去病手持长矛,骑于马上,众将士个个威猛剽悍,追随其后。公元前121年,十九岁的霍去病担任骠骑将军,两次率兵出击河西,建立不世之奇功。汉武帝要为他修府邸,他豪迈的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海松,历史何其相似,站在霍去病的雕像下,我又想到了你。你20岁的时候,成为军级干部。你智勇双全,统雄兵二万,成为红四方面军中绝对的主力。按组织上的规定,你可以结婚了,身边也有众多爱慕者。可你却坚定的向组织申明:“革命不成功,那能考虑儿女情长。”
你们都是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牺牲的时候同为24岁。一个劳累而逝,但功彪史册;一个浴血黄沙,却鲜为人知。但是,我们深深明白:“革命者走上革命这条道理,就从来不是为了自己。”
海松,这段悲壮的征程,你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走到了月亮落。我们看到,太阳升起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1

主题

1753

帖子

2103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10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2 08:5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进的战略没有问题。从河西走廊的荒漠上行军,没考虑兰州军阀马步方的骑兵威胁?一切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31

4万

主题

16万

帖子

19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96877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6-8-12 0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河南
精华
0

83

主题

1897

帖子

2412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412

IP属地:河南省南阳市

发表于 河南省南阳市 2016-8-12 10: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忘记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5

561

主题

3396

帖子

3741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74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3 11:1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0日,县委书记郝章新到夏店镇调研将军故居建设。县委常委、县办主任文凡,县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文物局等单位负责人参加调研。 郝章新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周志坚、谢甫生、谢祥军将军故居,考察过程中,每到一处郝章新都会仔细询问其历史和现状。郝章新强调,相关部门和镇村要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将军的精神教化后辈、激励后人,进一步凝聚人心;要积极与将军后代加强联系,做好红色文化传承,结合好保护和利用,好总体规划,以红色文化为轴线,将夏店镇红色文化和绿色资源相结合打造成精品,为夏店镇旅游建设增加亮点,提升将军精神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熊小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602

主题

7106

帖子

5058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058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6-8-13 13:37: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在黄站建造一个西路军纪念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602

主题

7106

帖子

5058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058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发表于 广东省广州市 2016-8-13 15:48: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悟将军为何多?一将成名烈士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5

主题

234

帖子

248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24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3 16:29: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仙居顶 发表于 2016-8-13 13:37
可以在黄站建造一个西路军纪念馆

等大别山和井冈山一样的待遇再提此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33

主题

720

帖子

848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848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8-13 17: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