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鳳凰女神 于 2016-9-9 18:08 编辑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是一首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在楚地传唱久远的《孺子歌》,是先秦南方楚地民歌的代表作。 4000年前上古时期的大禹曾到武当均陵(今丹江口市)沧浪治水,宋代先民在龙山顶上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建了禹王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2500年前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沧浪洲聆听《孺子歌》,深省歌中濯所蕴含的清静自然、豁达恬淡的哲理。告诫众弟子:“濯清濯浊自取之也”。后人在均州古城东门外三里的江畔峭壁山崖上刻下“孺子歌处”四个大字,建有“沧浪亭”,为历代文人墨客赏景赋诗、提留碑文。《史记·<渔父>》记载,2300年前屈原流放楚国北部,当行至武当沧浪洲,遇渔父放歌,与之问答,由此再次佐证了沧浪洲的历史地位。楚国800年历史有400年的故都在“丹阳”,“丹阳”的所在地就是在均陵这个地方。沧浪文化毫无疑问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仪式。丹江口水库蓄水将均州城及沧浪洲淹没于水下。面对陌生的地域环境,沧浪怎么办?作为楚人后裔,楚人历史上多次迁徙,但都是择水而居,新的地方和水域都没有熟悉的地名,祖先就按照移民先前居所方位和河流走向命名。以汉江举例,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韩国也有一条汉江,丹阳这个地名不仅有,一定在韩国的襄阳的上游。后来一直到了东晋时期才有“侨置”一说的官方命名,当然到宋、元、明、清时期处理移民安置也多次沿用。所以完全可以用“侨置”的办法将坝下到东环大桥以上汉江河段命名为具有均州沧浪文化特色的“沧浪水”了。 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说明沧浪的出处和来历。不过现代的建筑、现代的交通工具、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赋予了“沧浪之水”全新的生命和活力。沧浪夕照亦由此而生。 此景主要反映沧浪湿地公园、流经城区汉水(沧浪水)水域及左岸、右岸夕阳西下时的情景。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若烧,汉水满江映红,右岸高楼凌云,剪影错落,轮廓分明。左岸高楼幕墙如镀金辉,绿树婆娑倒映水中,水中鱼儿跳跃嬉戏,偶伴三两渔翁潜心垂钓,使整个汉江既有 “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灿烂又有“独钓一江秋”的雅致。这种独特的景观是由于丹江老城区由北向南依江而建,东高西低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这是丹江城区最美的时刻,时间只有短15分钟——45分钟左右。 无疑是大自然对老均州移民和丹江新城建设者们的最好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