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6-11-20 14:0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沔阳小刘,沔阳彭场人。姊妹五人,小刘行四。哥仨中行二。娶妻万氏。育一儿一女。
小刘初中毕业,秉承父业,回乡务农。
闲暇,出外撮事闯闹,甚为活跃。
父母毕竟出生农家。何曾见识过这大阵仗?每有害者来家诉说。总是温言劝慰,尽心安抚。待人走后,自有一番苛责。疼痛在身,小刘自是蛰伏家中。仿若乖宝宝。父母见了,甚慰。还言,棒棍底下出孝子,此话真对。可还没等父母笑颜收敛,转头再瞅,早已不存小刘身影了。前塆后塆呼喝,终是无人应答。一连几日,也不归家。待又有人来,始知小刘又在外惹事生非了。又如前状。小刘亦如前状。父母始知,狗已改不了吃屎。如要更加严苛,却又于心不忍,难下死手。好肉烂肉,终是自家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每每提及,甚为头疼。终日唉声叹气。为小刘忧愁。
后托人觅事,始得。
至此后,只在沙湖棕床场上班。野性亦收。
父母闻知,甚喜。终放下一滩包袱。人也顿感轻松了。专心在家耕种。聊度光阴。
三年满,艺成。
小刘思想活泛了。
遂辞职回家单干。
所需物品购买齐全,小刘开始骑车游走乡邻,替人织补棕床。
父母见了,也不反对。唯嘱小刘好生营生。切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作儿戏。
小刘笑答,有事做了,还搞哪些?
父母听了,方才展颜。
每日游乡窜户,虽身心疲乏,至晚清点,却也不少。心中亦觉畅快。游走劲头更足。
年底,竟已垒积偌大一笔钱钞。
父母托人说媒。始得万氏女。
万氏女相貌平平,肤色油黑,个子偏矮。做事手脚风快。倒也是个哈扒手。刘家本农家小户,得此女做媳,倒也满足。
小俩口浓情蜜意,恩爱如胶漆。
老人见了,倒也喜笑颜开。
小刘倒也顾家。白天继续走村窜户,晚上才与万氏女缠绵。
小日子过得倒也蜜里流情,透着温馨。
转年,始得一女。
又转年,又得一子。
望着一双儿女,小刘那颗时露野性的心,尽都收缩回来,转嫁到一双娇儿身上,竟已变得慈爱了。
塆子里倘再传偷鸡摸狗,打架斗殴之事,终难寻觅到小刘身影了。
父母见了,那颗始终高悬的心,终于“咚”的一声,落回到心腔里了。
小刘出外游窜的脚步更勤了。已到了寒暑不忌,风雨无阻的地步了。
一双儿女渐长渐大,小刘始觉那点所得,已难为继了。终是三分钱的糖垞,吃了,没得玩的。玩了,又没得吃的。心中起了动迁的念头。回家跟万氏女一说,万氏女也同意。却又苦于一时无去处,也只得暂存此念头,慢慢探寻了。
后来听说,二姨父老田已去武汉。种菜为业,搞得风声水起。二人心动。丢下一双儿女,二人同去武汉探查。却因一时田紧,也难成行。二人心不死,又嘱二姨父留心,遂不舍地回家了。
终是亲戚所托,二姨父老田上心,终寻得田地二亩,遂了二人动迁的意。
初来,诸物需买。又因所剩银两无多,也只有赶紧急物品购买了。所喜二人勤俭,转二年,均皆置全。余款竟也不少。比小刘在家织补强多了。
二人干劲更大了。
只是苦了一双娇儿。当起留守儿童来了。
家中此时也只剩二老双亲了。两个姐姐已出嫁多年。兄长搬迁嫂子娘家喂鱼。幺弟大学远读。每年也只在暑寒二假回家。家中只剩祖孙四人淡寡熬春秋了。
所喜二人回家过年。倒也慰藉一双娇儿和年迈的父母了。
过三年,建平房两间。始接儿女来汉课读。相伴左右。只是落下二老双亲悬望。
又二年,矗立起两间两层楼房。又接二老来汉,就近膝下尽孝。
新房正白晰亮堂,老父年中驾鹤西游了。
小刘远途扶柩回乡,故土安葬,尽全孝了。
也是小刘父亲有福。虽客死他乡,终是回归故土。免成游鬼孤魂,受尽欺凌了。
又二年,田地尽失,小刘也加入打工行列。每天纵使所获甚少,却也免遭风霜雪雨饥饿浸袭。小刘较之以往,竟年青多了。
一别经年,也不知小刘母亲安在?倘安在,怕已是八十高寿的老人了。
想来,小刘的一双儿女,也该成家了吧?
似此,小刘也能松口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