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沔阳县集全县劳力挽大垸子堤。9月,队里派我和另外两位年纪稍长的,一同驾船到划归我们堤段的东荆河边去筹建住房,为一月后大部队上堤作居住准备。按上面的指示,船停在各自段面的附近,附近就是建房的地方。 我们去建住房却未带半根木料,更别说砖瓦水泥,我们每人只是带了一把柴镰。 柴镰与农用镰不同,它刀片比农用镰短而不弯,刀把比农用镰要长一倍多,因为割芦苇时须站着割,右手持镰,左臂将芦苇或岗柴抱在怀里,行家割三抱就是一捆。 头两天我们就住在船里,等所割的芦苇有了足够的数量。就将一块地整平,将芦苇竖着一捆一捆的互相支撑着蓬起来,那时的芦苇很长,蓬起来后,内面就有一个可睡三四人的空间,外面风雨再大,柴蓬内也安然无事。 头两天我不会割,脚下被柴庄子剌伤,腿被镰割伤,手被芦篾划伤,搞得浑身是血。割芦苇除了要力气外,捋芦篾是一项技术活。农田捆草头用要子捆,芦苇却不能用要子捆,捆芦苇须用芦篾。先割三抱芦苇放在地上,然后选一根适中的芦苇,将根部割成楔形,从楔形处退五寸用手在柴镰把上捏破,(楔形头子不可弄破)用柴镰的刀尖从捏破处将芦苇向尾端割开,然后左手用柴镰把压住芦苇的剖面,右手往后拉,拉到芦苇的尾端,一根芦篾就成了。 用芦篾捆柴也有技巧,将楔形头的芦篾从柴的中段穿过去再抽过来再穿过去,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将芦篾反捏着(正捏芦篾易割手),两手同时用力上提,同时脚也帮着蹬踩,待紧了后,捏住楔形篾头将左右手芦篾的内面对着一扭,将楔形头插进篾捆里面,铁箍一般紧。 我们用这种捆柴的方式,把芦苇捆成三四公寸直径、上十米长的捆,然后将其拱起来,呈半圆形,称之谓“拱”,拱中间加上也是柴做的约两公寸直径的撑柱,拱上安上也是柴做的檩子,柴做的椽子,这样一拱接一拱地做了五六间房子,上盖茅草或票草。四周围上芦苇,虽不华美,遮风挡雨不成问题。还有床、桌、凳都是用柴做的,反正芦苇岗柴多的是。 在打攻坚战时,妇女也上了堤,我们一个小队曾上了三四十人,都是住在柴棚里,芦苇岗柴为我们立了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