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武汉光谷的华星光电现代自动化生产车间。(记者 田悦 视界网 刘星 摄) 砥砺前行,创新者远。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放缓压力,如何转换引擎,拿稳新一轮发展的接力棒? 挖掘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湖北“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补齐新兴产业短板,激发活力,让小苗长成大树;另一方面,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动力,让老树开新花。 激活智力优势 新兴产业驱动新引擎 去年12月30日,光谷东,数十台挖掘机一字排开。 占地1968亩、总投资240亿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在荆楚大地铲下第一锹土,这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史上单体最大的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单体投资最大的高科技产业项目。 按规划,项目一期投产后,每月将生产10万片晶圆硅片。到2020年,该基地晶圆硅片产能将达到每月30万片,年产值超过100亿美元。“这个项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意义,不亚于‘辽宁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紫光集团董事长兼长江存储公司董事长赵伟国说。 同样在这一天,总部位于光谷生物城的湖北盛齐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到获批登陆“新三板”的函件。 这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囊泡治疗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民营企业,成立不到7年,已获国内外专利15项。“现在到了寻找新增长点的时候了,新旧动能转换,新旧产业替换,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市场主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如是说。 国家存储器基地和盛齐安生物是湖北发展新经济的代表。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同比加快4.3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转化明显加快。去年上半年,湖北省新增高新技术产品815项,比2015年全年总量还多出68项。 “湖北省新经济增长点在不断增多。”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商业航天、国家存储器基地、新能源汽车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成功落户,杠杆撬动效应十分明显。 老树发新芽 传统产业升级蓄势能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面对新经济一路高歌,湖北省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 在黄石,去年11月初,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位酒业同行,以及工信部、全国行业协会资深专家,为劲牌公司点赞。 最新版国家智能制造试点名录中,这家老牌酒企成为唯一入围的酒类制造企业。“从澳洲远道而来的高粱原料全程不落地。”劲牌枫林酒厂厂长沈永祥说,自主研发的酿酒新工艺将公司优质品率从20%提高到80%,一斤粮食可酿出六两基酒,“把粮食利用到极致。” 在孝感,从濒临破产一跃成为湖北省纺纱规模第一,民企湖北孝棉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奇迹般“起死回生”,年销售额已突破16亿元,成为中国棉纺行业副会长单位。“大刀阔斧地进行现代化生产线改造。”孝棉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引进世界一流纺织设备,不断技术改造。装备优势极大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市场版图迅速扩大。 在宜昌,自2011年来,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将电子商务作为单独业务单元运营。短短5年,企业电商收入从200万元增长到8400万元。“传统优势产业依然是湖北省现实生产力。”省经信委负责人表示,加快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万亿元,年均增长23.8%,一批传统企业焕发新生机。 深化供给侧改革 加速新旧动能转化 在变革的关键节点,谁把握了发展大势,谁将赢得未来。 有专家分析,近年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换挡不失势、触底能回升、转型再领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抢抓机遇,湖北在行动。 不久前,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16条具体细则,大力推动湖北省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 对于“新经济”,《意见》明确提出,不急于作规划和顶层设计;领军人才可奖励50万至200万元,大学生创业可扶持5万至20万元;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按照“基地+孵化器+基金+联盟”模式,培育一批新经济领域发展示范园区。 据悉,湖北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意见即将正式发布。“坚持两手抓,打造双引擎。”刚刚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从新经济和传统产业升级两方面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创新供给能力。(记者 刘晓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