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州有一道传统名菜, 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那便是美味独特,只有13根半鱼刺的——武昌鱼!
“武昌鱼”可谓我鄂州市的金字招牌! 1956.6月,受到毛主席“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称赞的武昌鱼闻名全国。 同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便把湖北传统名菜“清蒸樊口鳊鱼”更名为“清蒸武昌鱼”。
初到鄂州,只有吃了一次“武昌鱼”,
才算得上真正来过这座城市。 然而,我大鄂州的“武昌鱼”, 却被“玩”成了现在这样...
据湖北日报讯, 4日,湖北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昌鱼”)公告称,预计2016年度经营业绩将出现亏损。
若经审计后的净利润为负值, 武昌鱼公司股票将在2016年度报告披露后, 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 再度变为ST股(指连续三年亏损,被特别处理的股票)。 然而在去年八月, 得益于宜昌市长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长金投资”)的举牌, “武昌鱼”股价还从8元左右起步, 两个月最高攀升至24.5元,涨幅超过200%。
股价刚再度活跃, 被喻为资本市场“美人鱼”的武昌鱼, 缘何又突然变成了“风干鱼”?
其实并不突然。 据背景资料显示,武昌鱼公司上市16年以来, 包括2016年在内,已有8个年度陷入亏损。 这16年,武昌鱼几度浮沉...
2000年8月,武昌鱼A股上市。
2000年和2001年,“武昌鱼”分别取得6836万元和4849万元的净利润。
“那两年,一到年底,加工厂24小时运转,市场销量很好!”鄂州市东塔食品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洪斌说。2002年以前,他在“武昌鱼”公司任职,负责加工厂运营。
然而,好景并没有持续多久。2002年,行业竞争激烈,水产品价格不断下调,“武昌鱼”出口减少,净利润下滑至3882万元。
公司公告称,作为传统的渔业养殖企业,经营业绩受自然环境、消费取向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产品结构单一,市场范围狭窄,抗风险能力较弱。
2002年,北京华普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武昌鱼”第一大股东,公司转型房地产,但仍未摆脱经营惨淡的命运,2004年亏损达6287万元。
2006年至2016年,武昌鱼“盈少亏多”,一度被戴帽,沦为ST股。即使是在赚钱的会计年度里,扭亏的原因也有不可持续性。例如,拍卖房屋。由于流动资金短缺,公司水面长期租赁给承包户经营。
在此期间,“武昌鱼”也试图在其他行业领域谋求发展,包括收购莲花山康福旅游有限公司,成立湖北武华科技有限公司,拓展旅游业。
2013年,公司拟向华普投资、安徽皖投发行股份购买黔锦矿业100%股权,寄望于炙手可热的矿业来提升业绩,但此项预案被证监会否决。
截至去年10月15日,长金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武昌鱼”股份,占总股本的17.39%。这一数字,直逼第一大股东北京华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20.77%。长金丝毫不掩饰自己看中“武昌鱼”壳资源的背后,是公司壳化严重的生存状态。 可以看出,业绩不振, “武昌鱼”曾多次谋求转型,但步履维艰。
湖北是农业大省, 作为我省唯一一家A股农业上市公司, “武昌鱼”借力资本市场, 在探索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起步早,如今陷入困境,引人深思。
“农业领域的利润相对较薄, 常规水产品和畜禽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靠渔业养殖某个单一品种, 很难支撑上市公司的业绩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王卫民表示。
鄂州市水产局的一项调查显示, 目前当地武昌鱼养殖和加工企业,利润10%左右。 “要发展精品渔业,延伸武昌鱼产业链, 把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培养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同时加强品牌营销与推广。”王卫民支招。 “武昌鱼”何时能翻身?
如何振兴武昌鱼地理标志品牌? 现实带给我们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