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736|回复: 0

踏访大山里的蒙古村

[复制链接]
来自
浙江
精华
20

1万

主题

13万

帖子

15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50037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7-2-16 1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家台蒙古族村位于鹤峰县西北方向的一个山坡上,与云蒙山相连,溇水河绕村而过。溇水河流经三家台的这段当地人叫纸厂河,河水清澈,水流湍急,两岸陡峭,成吉思汗的遗民们便在这里聚族而居。

车子过溇水河后便随崎岖的乡村公路蜿蜒而上。越过山顶,远远地就望见远处半山腰有一栋仿蒙古包式白色建筑。那,便是三家台蒙古村书记部先瑞的家。

部先瑞今年65岁,个子不高,但浓眉大眼,有草原汉子那种特有的豪爽。到他家时,他和正在屋外锯柴,见到我们,热情地招呼着把我们领进屋内。他说,平时就老两口住在老家,过年时子女们都会带着各自的家人回村。“现在家里冬季烤火都是用电的,今年初冬时的一场大雪压断了山上的好多树,不拉回来烂在山上可惜。再说,过年要烧柴火才有过年的气氛。”部先瑞望着堆放得整整齐齐的木柴说。

部先瑞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担任村干部,到现在已近四十年。他还是本届州人大代表,在上个月召开的的州人代会上,他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发言,发言围绕农村教育和精准扶贫展开,反响热烈。从和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心直口快和作为一个村干部的自豪。

部先瑞谈得最多的于村里的发展问题。三家台村在成立蒙古族村之前,由于地处偏远,仅有一条土路通往中营集镇。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发展,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也日渐萧条。后经多方争取,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2002年成立了三家台蒙古族村,自此,三家台村的发展进入快车道。通往中营集镇的公路得以硬化,另外重新修了一条通往大路坪村进而连接省道的水泥路,三家台村通往外界不再艰难。交通方便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到村里创业。

“城里的空气哪有我们这里好!”部先瑞自信地说。他一点都不担心离家打工潮的再次出现,他相信,随着村里条件的改善,人们最终会回到村里。

部先瑞家屋顶上有三个仿蒙古包的建筑。那三个蒙古包是三个小展厅,分别展示他们部姓蒙古族的发展史和村规族规。部先瑞指着一张部氏瓜藤谱强调,他们是成吉思汗之子托雷的后裔,为此,他曾专门到内蒙古趣做过考证。

从部先瑞家出来,我们去了贫困户谭明秀的家里。谭明秀50来岁,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前些年,因两个孩子读书,加之自然条件恶劣,家境日趋贫困。2016年,谭明秀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通过分散安置的方法对早已破败的房子加以改造,新修的125平米的房子已近完工。

当我们问到屋前新修的一条公路的情况时,谭明秀说:“这是我们自己修的,请挖机花了一万多块钱,还自己和请人出工几十个才修通的。”“不过这个钱我们不会找政府要了,政府为了能让我们脱贫,帮我们解决住房的问题,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问政府要呀!”他的丈夫部绍银在旁边也随声附和。谭明秀说她的孩子过几天就都回来了,这是他们一家过得最踏实的一个年。

下一站是退休教师部玉池的家。部玉池73岁,三家台小学原校长,家住三家台村一个叫神仙茶园的地方。到他家时,他们一大家人坐在屋外的场坝里晒太阳,大红的对联也已贴上墙,在城里教书的小儿子和在吉林大学读书的孙子都已放假回到家里,一大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我们外人都感觉到了浓浓年味。

曾经的三家台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鼎盛时期学校有100多学生。部玉池在校长任上退休,当时学校都还有学生五六十个,由于出生率的降低和外出打工的增多,学生越来越少,直到前几年伴随最后一个学生的离开,三家台小学成为了历史。

和同龄人相比,部玉池是三家台少有的文化人,他对三家台小学的结局感到很痛心。他教的一个本家的学生后来留学澳大利亚攻读博士,还有一个在城里从政,如今也走上了领导岗位时……历数的以门生,他脸上写满自豪。据他小儿子部绍斌介绍,父亲近几年耳朵也不太好使了,思维也没有以前清晰,但只要说到有关学校的事情或关于他们部氏家族的发展史,他便会显得兴奋并健谈起来。

部玉池是他们部氏家族唯一的一本族谱的保存者,这本族谱经历了动荡年代,能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正是由于这本族谱,部姓家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定为蒙古族。据这本《部氏族谱》记载,三家台部姓家族为元代镇南王的后裔,往前追溯为成吉思汗小儿子托雷之后。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三家台部姓的先人为逃避陈友谅的追杀,曾躲进一座庙宇,在观音像后逃过一劫。后来便放弃蒙古族姓氏,用草原部族的部为姓,取“观音”的谐音“官荫”为名,部官荫便是部姓家族的一世祖,从此,这支成吉思汗蒙古族的后裔便隐姓埋名。部氏先人最初逃到湖北的松滋,后又辗转来到湖南澧县定居。

据族谱记载:部姓第十六世祖部锡侯“闻鹤峰归流未久,承垦开荒谋生最易。由澧迁居。乾隆二十一年居清水湄。不数年,移神仙茶园。”神仙茶园便是部玉池现在居住的地方。从第十六世的部锡侯到二十六代的部玉池,部氏家族定居三家台已整整十代。他们在这里开荒垦地,繁衍生息,且不断与当地各民族融合,在他们身上,已看不到丝毫草原游牧民族的特征,只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始终牢记着自己体内流淌的是蒙古族的血液,牢记他们是姓“孛儿只斤”的。现在,他们不需再隐姓埋名,他们将在大山深处,继续续写着这部草原的传奇。

从部玉池家里出来已是夕阳在山,眼前的山峰巍峨苍茫。回程再次路过部先瑞的家,他的房前屋后栽有成片的冬桃已是含苞待放。此时,我脑海里闪现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里,不就是现实版的桃花源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