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2月14日,林区公路局和龙沟村支部组织''精准扶贫''对象参观了林区公路发展成果,同时也参观了公路局困难职工生活状况,用实际行动做好''精准扶贫''的同时,再用活生生的例子做"精神扶贫"。大家都知道,公路局很多离退休老职工都是五、六十年代开发神农架的元老,他们为神农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退休后依然过着艰苦困难的日子,可以说他们的日子过的比''精准扶贫''对象还要艰难,他们没有房也没有地,几代人蜗居在三四十平米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一住就是四、五十年,可以说他们才是''精准扶贫''对象。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加大了扶贫帮困的力度,一大批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也有一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有的本来可以自己办的事情却不办,等着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有的缺乏过紧日子的思想,领到扶贫款后不是用来发展生产,而是用于吃喝玩乐;还有的宁肯整天打牌搓麻将,坐享清福,也不愿动手干点事情。更有甚者,送去肥料,不施庄稼却卖了;送去粮种,不种田里却吃了;什么也不做,天天跑民政,以能领到民政救济为荣,甚至以此在村里炫耀。一些多年一直被帮扶的贫困户,如今仍然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问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而不能致富,而是因为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等内因所致。
由此可见,从物质层面给予帮扶,是治标不治本的。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缺乏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是没有志气,没有奋斗目标,“穷惯了”,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
扶贫先扶志,就是要改变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精神面貌,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他们也就不会再坐等别人送钱送物上门,而是树立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聪明才智脱贫致富的观念。只有这样,贫困地区才能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靠努力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