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雨时节,鸟语花香。鹤峰县邬阳乡有机茶基地茶香摇曳,绿意扑面,正在基地劳作的茶农洋溢灿烂的笑容。4月19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民族》《民族画报》《中国民族报》等9家媒体民族地区走基层采访活动聚焦鹤峰县“信息化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亮点,记者们共同感受绿野田畴的新变化。
“5亩茶,2013年开始有机转换。今年的鲜叶每斤100元,1亩茶预计可收入1.2万元左右。”邬阳村陈家棚有机茶基地,茶农陈永佳一边采摘春茶,一边回答记者提问……
“陈家棚基地共有有机茶305亩,亩均收入超过1万元。42户160人贫困户仅靠茶叶收入就可以脱贫摘帽奔小康。”认领创建该基地的骑龙公司负责人郭国被10多位记者团团围住,他介绍,按照该县“智慧农业”要求,公司在基地茶园栽植1000余株板栗树、桂花树,兴建19个沼液转运池,用沼液替代化肥,并在基地安装360o旋转的摄像头,实时记录农事活动,从源头提升品质,产品畅销广东、湖南、武汉等地。今年,该基地名优茶鲜叶收购价达200元每公斤,以前一直外出务工的20多个年轻人回到村里,采茶增收。
“扫瞄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从任意一台电脑、一部手机进入质量追溯系统。”骑龙公司厂部,记者团掏出手机,体验“有机硒茶质量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该系统由中南民大支持开发,可以让消费者、企业随时视频察看茶园、车间实景,追溯单袋产品的生产田块、采摘农户、加工时间等。郭国介绍,追溯智能系统吸引更多消费群体,2016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8100多万元,农户同比增收1600多万元,公司同比增收3000多万元。
集优农业承建的020体验中心,采访团慕名参观集中了该县50多种优质农特产品的展厅,感受该县智慧农业的喜人业绩。集优农业负责人周影介绍,2015年,该县入选第二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在中南民族大学支持下,该县本土电商平台“土家购”上线,入驻企业106家。
智慧农业打开农村致富大门。2016年,该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亿元,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2亿元。以前闲在深山贫困户家中的土豆、红薯、腊肉等“碎片化”土货,成为都市人青睐的生态食品,51个重点贫困村农产品销售额达800多万元。
“信息化建设给农民带来可观收入,从根本上激活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发展本土特色产业的信心更足。”该县县委书记王小平介绍,该县依托“生态”“有机”资源优势,抢抓“互联网+”政策新机遇,全县实现4G网络90%区域覆盖,县城及乡镇重点区域实现WLAN(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205个行政村光纤宽带全覆盖,宽带速率20M以上,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智慧产业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来没有一次性看到这么多的有机农产品,品尝到如此甘醇的有机茶。”《经济日报》记者苏琳一路赞不绝口。她很遗憾“半天采访时间太短”,一再叮嘱该县政府办工作人员邹琼慧,帮她搜集几个茶农增收的小故事,让更多人知晓信息化建设带给农村的精彩蝶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