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67
版主
   
- 积分
- 8960
IP属地:湖北省孝感市
|
写作需要静心
刘继智
余秀华现象,范雨素现象,着实对现今文坛带来一股冲击波,让许多默默耕耘在文学这片领地的众多的名不经传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心里多少产生一些波动,有些躁动不安起来。余秀华一夜成名,范雨素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这两股风,这两股带着有些温热的春风,一下子唤醒了许多沉寂的文学角落。冷落的文坛似乎也在一夜之间变得热闹非凡起来。
但我敢说,他们的出名,也仅仅只是在文学这个小圈子罢了。
文学是个什么东西,我不知。但我知道:当下的作家诗人的确不少,圈子内的,圈子外的,只要能够发表一两篇文章,自费出一两本书,就可以名正言顺冠以作家诗人的称号。似乎只要被冠名,就可以成为堂而皇之炫耀的资本,就可以成为一个无上光荣之人,就可以拥得众人的爱戴和尊敬。
我不是作家,亦不是诗人,但我知道,当一名真正的作家和诗人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绝非一蹴而就的,绝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绝不是靠所谓的包装而成的,绝不是随意冠名的,绝不是靠吹捧而成功的,绝不是发表了一两首诗歌,一两篇文章,出版了一两本书就可以自诩为作家的。
真正的作家,还是要靠作品说话,只有不断地写出高水平的,具有影响力和轰动效应的作品来,他才无愧于作家诗人这个神圣的称谓。
任何天才的作家,他的创作总是循序渐进的、波浪式的、曲折的、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就像漫无目的的长征,充满艰难险阻,而且在不断反复波动变化着,他们除了具备写作的天赋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实践、思考、揣摩、再思考的心理过程。几乎每产生一部作品,都是静思默想、呕心沥血而成的,绝不是轻而易举、绝不是信手拈来的。
一夜成名对于真正的作家诗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即使偶尔的一夜成名,如果他没有扎实的文学底蕴最为后盾,也终将昙花一现。过不了几年,便很快被人淡忘。
数十年过去,文坛如一抹烟云,这样的例子真的不胜枚举。
因此,我还是要说:写作,真正的写作,需要静心,需要冷静,需要拒名利于身外,拒浮华于脑外,需要沉得下去,需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需要多阅读,需要多思考,需要多沉淀。
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我绝不是说余秀华、范雨素等就一定不具备成为诗人作家的可能。底层生活,也许造就他们有坚实的素材来源,有对于生活最深刻的细微的体验,有发自内心的最原始的写作冲动、表现欲望。但文学毕竟是美学的范畴,文学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较为理性的意念,文学的功用,除了寓教于乐之外,应该给人以美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它虽然最初往往是自发的感触,但随着作家阅历的加深和理论素养的提高,渐渐地便由感性逐渐转变成为理性。高屋建瓴式的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透视力、穿透力,最终决定了这个作家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漫长而无止境的写作历程,决定了作家总要持之以恒地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最后才能够超越别人。
静下心来,不要为浮华而动,静静地写点东西,默默地写点东西,哪怕不出名,哪怕不为人所知,一生光阴,有那么一两篇自己认为是用心写出来的作品也就足矣,冠以作家的称谓又能够怎么样,被人炒得热火朝天又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