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河水库位于长江北岸浠水河中游,承雨面积1800平方公里,枢纽工程于1958年秋动工兴建,1960年10月拦蓄径流,总库容11.04亿立方米,占流域总蓄水量的82.6%。建有4.5万千瓦的水力电厂,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和全国农村安全饮水最大的单体工程——浠水白莲河水厂(日供水5.69万吨),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旅游、供水、养殖、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一)型水利枢纽工程。建库以来,创造经济价值逾百亿元。
浠水河跨浠水、罗田、英山三县,历来水旱灾害频繁,尤以旱灾为甚。民国时期,江汉工程局曾派员查勘,虽提出开发浠水的报告,却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在1956年9月的省政协会议上,时任浠水县副县长、政协副主席兼水利局长的省政协委员徐文煌,向大会提出《兴建白莲河水电工程》的提案。提案引起省长张体学高度重视。1957年,省计委制订出《浠水县白莲河工程设计任务书》上报国家计委。1958年4月22日,国家计委以“计燃安字[476]号”文通知,同意将白莲河水电工程项目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准予开工。
白莲河水电工程由水利电力部长沙勘测设计院(即原武汉水力发电设计院,1958年10月迁长沙)设计,湖北水利厅工程二团、四团及浠、罗、英三县民工施工。1958年8月,因技术力量不足,仓促上马,施工未达到设计标准,遇上1959年2月春汛早临,导致上游围堰被洪水冲毁,迫使主体工程停工。10月30日,正式复工。12月4日,围堰合拢,导流明渠通水,次日大坝开始清基抽槽。时值大地冰封、朔风刺骨的数九寒天,工程副指挥长李友元带领突击营承担掏沙任务,他身穿裤衩,在齐腰深的水里和民工一起掏沙,因一连几天几夜未下“火线”而累病了,党委书记易鹏将他从工地找回锁在屋里,请医生给他看病,晚上派人给他送去一碗鸡汤,李友元感动得热泪盈眶,撬开房门重返工地。汪岗清基掏沙突击队清晨上工,基坑河水被冰封冻,队员蔡志全脱去衣服,破冰跳进水中掏沙,其他队员在他的带动下,也跳入水中。抽水机队队长陈正荣在施工紧急关头突发高烧,他带病坚持工作三天三夜才离开工地。主坝第二次基础处理,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直到总工程师胡慎思受省长张体学委托,戴白手套在基岩上摸擦不见泥沙,才准予回填。1960年元旦,工程指挥部在工地召开庆祝清基抽槽全胜、主坝全面回填动员广播大会。7月,主坝填筑至脱险高程,时值我国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计委根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精神,通知工程停建。后经省委请示中央,获国家计委批准,并增拨施工经费840万元,白莲河水利枢纽工程才得以顺利竣工。
水库枢纽工程由主坝、副坝、第一溢洪道、第二溢洪道、东西干渠渠首等建筑物组成。初步设计阶段,确定开发目标以发电为主,1959年秋,改为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其他综合利用。原定正常高水位102米,增加灌溉任务后,改为104米。主坝防洪标准原定为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1964年部颁标准定为千年一遇设计,万年一遇校核。白莲河枢纽工程由国家投资兴建,总投资5000.77万元。总计土方162.55万立方米,石方84.01万立方米,耗用钢材1452.03吨,水泥1.87万吨,木材1.13万立方米。总共投入860.6万个工日。
灌溉工程由灌溉受益县组织劳力兴建,资金大部分由地方筹集。国家仅提供部分爆破所需的炸药、钢钎等物资。水库灌溉受益区域有浠水、蕲春、罗田三县,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属浠水县管理的东西两干渠长193公里(东干渠100公里、西干渠93公里),支、斗、农、毛渠721条,长1915公里,隧洞512个,长27186米,渡槽30座,长4208米;倒虹管25处,长6160米;联灌中、小型水库36座,串灌塘堰30174口,形成了以白莲河水库为核心,东、西干渠为动脉,中小型水库和塘堰为基础的长藤结瓜式的自流灌溉网,使浠水51.8万亩耕地旱涝保收。
白莲河水利工程施工期间,正面临我国四年三灾时期,物资财力缺乏,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土法上马,清基抽槽,拦河筑坝,凿岩打洞,劈坳开渠。施工高峰时,民工达10万人,全部工程历时8年,是浠水县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治本工程。时至今日,灌区群众仍在说:“我们吃的是白莲河的饭,喝的是白莲河的水,享的是共产党的福。”
1966年,以“山谷修水库、岗岭凿长渠”为题的白莲河水库及东西干渠自流灌溉系统图片及电动模型,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