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
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 ——白居易《秋思》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暑去秋来,月明风清 8月7日,我们迎来了立秋时节。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说“立秋之日凉风至”,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天气开始由热转凉。 因气候的变化,便有立秋三候之说—— 初候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生: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寓意炎夏已经过去。 “秋后一伏热死人”,今年立秋仍处在“三伏天”内,暑气一时难消,容易出现连续酷热天气,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 如此冷热交替,气温忽高忽低,常常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收”“养”为原则。 秋季莫贪凉,艾灸养生很重要 秋季天气转凉,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呈现内敛的状态——立秋标志着我们进入“收”,因此要注重收敛阳气。 在起居方面,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一到,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人极易疲倦乏力,加上烈夏过后,贪凉饮冷,湿邪内蕴,阴阳失衡。因此秋季养生“养”与“收”必须兼具。 而在“养”这一方面,艾灸是关键,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 立秋艾灸三大益处 提高人体免疫力 立秋后天气变化多样,寒热交杂,免疫力易下降。艾灸可以补充气血、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 通经活络,运气活血 立秋后风大干燥,水分和胶原蛋白会加速流失。此时艾灸,有固摄津液、润肤抗衰、濡养脏腑的作用。 祛湿散寒,防病保健 立秋后日照减少气温下降,寒凉之气渐多,易造成血瘀气滞,胸闷气短。艾灸能够温阳驱寒、活血化瘀。 艾灸三大穴位,立秋健体养身 立秋,我们仍处于最热的中伏之中,此时气候多在“晴雨”两频道中来回转换,忽冷忽热的天气容易给人体带来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湿寒入体等问题。常艾灸这三大穴位,能温养阳气、疏通脉络。 【大椎穴】 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又称“督阳之海”,是保健要穴,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 【太白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有清热化湿,通经活络的作用。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化湿要穴,艾灸此穴可让脾胃变得强壮,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秋季养生,食补和锻炼相辅相成 1.多吃滋润食品,例如银耳、百合、蜂蜜、梨等,既清热又润燥; 2.在饮食上要“增酸”,例如苹果、葡萄等,增加肝脏功能。 3.早睡早起,适当加强体育锻炼,例如爬山、慢跑、晨练等,有助于气血运行、疏导肺气; 4.立秋不宜大补特补,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