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5
版主
浪子、樵夫、不化缘的。 ... ...
   
- 积分
- 22734

IP属地:湖北省
|
读点弗洛伊德:恋父、审父都是精神常态

为什么提取这个话题,是汉网在争论:武汉人有没有武汉精神,爱不爱武汉。
这个话题具体是家园,放大是国家,讲你爱不爱的问题,也就兹事为大了。
讨论这个话题,我建议大家读点弗洛伊德。现实,平和,打通一点。
不要做穿越,超越的事。穿越还算好玩,超越一定走火入魔,实际是疯话梦话,跟人和自然,跟历史和现实不沾边。
大家记得地道战,主题歌也是主线索、主题思想。
主席话儿记心上,人民战争大海洋。于是敌人打败,日本投降。
——也就是毛主席语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这个主题很乐呵,愉悦,轻松。可是不好玩。
这就是改革开放为什么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了。今天讲13年抗日,今天讲全国战场抗日,都是破除这个迷信。
(破除迷信当然不是否定延安抗日,敌后战场抗日。毛主席语录打败日本投降,跟弹弓打下日本飞机差不多吧。而且七大前后,毛泽东影响力还是不同的。建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是个头,七大是开场,王稼祥带回莫斯科的指示才是坐实。这时抗战早结束了吧。我没有党史专业背景,所知就这多,也许还有错讹。)
弗洛伊德讨论精神现象学,是基于观察是根据事实的。
就是男孩子有恋母情结,审母情结。
就是女孩子有恋父情结,审父情结。
这些看似相反的东西,可确确实实存在于子女的精神和思想现象里。
稍加分析,也好理解。
父母成功,家庭殷实,对孩子给力很大,或者精神支持非凡。自是恋父、恋母。
父母失败,家道破落,对孩子给力不够,子女常常无助,孤立无援,自是审父,审母了。
解读说,有恋父,恋母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当然恋不恋不完全跟贫富有关。比如文天祥是大户。比如岳飞却是孤儿寡母长大。
对比解读说,鲁迅的叛逆,逆反,蔑视传统,自然跟他的审母情结有关。鲁迅的童年和一生,都是悲剧和不幸福的。鲁迅对常识的不屑和对传统的蔑视深刻,不是一般的深刻。正好是他审父、审母的深刻。胡适也有审父、审母情结,但轻得多。
延伸说,这种恋父恋母、审父审母情结会终生作用孩子的。包括交人,择业,组织家庭,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取向。上面的文天祥、岳飞、鲁迅、胡适都是例子,没有例外的。
我再放大。看两件大事是如何发生,又如何影响世界的。
发现美洲大陆,移民美洲大陆,肯定都是那些冒险,有创新精神,不怕离开家园的人。(记得分孝昌县,就没有人愿意离开孝感到花园生活。当时是只要你去见官提一级。但有路子有资历的还是不去。)那么他们千辛万苦,沐风栉雨,做好了,做成了,做大了,会愿意被奴役被剥削被动辄颐指气使吗?他们的逆反,革命,独立不是也跟弗洛伊德学说打通吗?不会这些不爱祖国,勾结法奸(法国人帮忙了美国独立)的人,就是坏蛋。其实审父审母也都是恋父恋母,只是在方向在路径上有新选择。到美国要打伊拉克,联合国不通过,全世界不支持,布什还是到老家找援手。祖国英格兰首先站出来支持美国。美英常常站在一起,不只是二战和打伊拉克。
第二件事稍近,就是澳大利亚投票是否脱离英联邦。那里竟然不是老人家说的“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澳大利亚人投票结果,选择了留在英联邦,选择做殖民地。也就是在澳大利亚还是英国女王是元首,总督是代表。他们只选择总理主持国家大事。可是你是否知道最初的澳大利亚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你知道吗?这跟弗洛伊德精神现象学也是打通的。那些父母忽视的孩子,常常更多的依恋,也就是恋父、恋母情结,也是由来有自。你看看辜鸿铭由外国教父带大反深爱中国传统,那些颠沛流离漂洋过海的华侨支持孙中山的民族革命,都是打通的。
所以读点书是必要的。
中国传统的经典要读,西方文明的基本的常识书也要读。
读了,打通了,书道、人道、自然之道打通了,还会有文革那样的迷信造神造真理吗?
拒绝打通,当然是另外一回事了。
换言之,中国若传销盛行真理当道迷信摇曳,科学和常识就反而乏力或者没有了。那我表达足够的悲哀。
附记
大家争论吴京的战龙二。
我没有争论,当然是我没有看。
大家想想,我会看吗。
时代有高度,也有矮度。
我没有说吴京代表矮度。
张艺谋喜欢做代表;还有别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