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安荡腔锣鼓
蒙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居红安繁衍子孙,这段历史对红安文化具有深刻影响。在清代《黄安县志-氏族》里就有关于红安沙河王姓的记载:“沙河王胜,始祖百大,曾为元代官“百户”,其孙也先不花表封“提领王”,平章黄州路兼封邑桃花,遂居黄安,卒赠“恒阳王”,子孙因以王爵为姓。今仍多居于桃花一带,散居城关、高桥、二程等地”。
荡腔锣鼓系元朝由鞑靼人传入红安,流传至今。荡腔锣鼓即是彼时由蒙人带入中原,并在我县流传下来。荡腔锣鼓表演形式有别于任何地方的吹打乐:大锣、大鼓、大钹、长号伴随10名男子汉边吹边打边唱,气势雄浑、其唱词描述古代战场的居多,描述汉族民间生活的也最具红安山区的生活气息。目前,红安荡腔锣鼓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统的荡腔锣鼓主要是以唱腔为主,同时在唢呐、喇叭、大鼓、大锣等乐器的配合下,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创造的乐谱,荡腔锣鼓的乐器有三吹七打10种。三吹即:长号、两只锁呐;七打即:锣、钹、鼓、马锣、车官(小钹)、小锣、铛锣。表演时吹、打、唱俱全。
如今的荡腔锣鼓主要是以唱腔为主,同时在唢呐、喇叭、大鼓、大锣等乐器的配合下,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而创造的乐谱,边唱边敲打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春节期间常常同时和其他的龙灯配合,是收尾的形式,就比较喜庆热闹。
采莲船也称划旱船。是红安人民常常在春节过年、过元宵节时才进行的一种地方传统民俗活动。由于红安人重视春节和元宵节,故此从春节到元宵节时间较长也就为开展民俗活动提供了时间。红安每年都会有踩莲船的民俗活动,采莲船民俗既喜庆热闹也为春节增添了火红的气氛。
程峰哥,七零后天蝎,喜欢户外/摄影。致力于原生态原产地原味道的传统发掘。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