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为劳动例子:插秧;二为生活例子:坐席。而我的观点,就在这两个例子中。
先说劳动例子:插秧。
在人们的印象中,以为插秧是个单一的事情,其实不然,它要分三步走:一为扯秧:二为挑秧;三为抛秧。最后才是插秧。
第一步叫扯秧。
扯秧有两种做法:
一叫撩秧。它的姿势为,左手挨秧叶,右手齐秧蔸,往上扯。有一小把粗了,用右手去掉根须上的泥,放一边,再扯,直到够一大把为止。但有一点要注意:因左手离秧叶近,容易划伤,通常都是戴只手套。
二叫磨秧。也就是双手紧挨地面,往前扯。扯时,是对怀里。待有一小把时,用手去掉泥,放一边,再扯,有一小把后,再用稻草系牢。它的姿势是这样的,手掌摊开,因要考虑左撇子,稻草一头放在大拇指虎口,另一头放在食指中指之间,秧放在掌心,不齐整拍几下,先将拇指那头放在中指食指之间,再把中指食指那一头放拇指虎口处,拇指一扣一拉,就紧了,即便抛到天上去,落下来也不会散。
第二步就是挑秧。
先是箢萁。
码放时,根须朝外,叶子朝内,码上时呈圆球状。
再是草架子。
草架子用竹片做成,样子与u型相似,上面用绳子系牢,便利使用。码放时,上下颠倒,便于平整。
又是用绳子,码放和草架子码放一样。这是一种应急做法,对秧的损害极大。
第三步就是抛秧。
如果是初次抛,就是满天星,也就是没得章法。而内行人会根据一把秧能插多少来抛。通常只抛两条。因为一厢田才三米宽。看那式样,比墨线弹的还直。做完了这些,才能进入插秧。插秧之前,先用划行器划一遍。有首《划行插秧》歌:
三五寸,四万蔸,
八至十根不能粗,
行对行,坵对坵‘
退步、门面不能偷。
插秧时有三种手势:一为鸳鸯戬;二为排子叉;三为老鸹嘴。
先说鸳鸯戬。
它的姿势为,拇指食指中指伸直,四指无名指弯曲,秧夹在食指中指之间,拇指按压,以免掉。秧插下去,手指提起,发出的声响为咚哒的脆响。插出来的秧略微前倾。一般都提倡这种手势。便于秧成活,发蔸。
再是排子叉。
所谓的排子叉,就是五指张开,象排子。秧一般放在中指食指间,拇指按压。发出的声音单调只是嚓声。一般不提倡。因为秧成活慢,难发蔸。排子叉插出来的秧象树干,笔直。
又是老鸹嘴。
所谓老鸹嘴,就是五指并拢,象老鸹嘴样。秧由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共同捏着,往下插,发出的声音为哒哒的钝响,秧苗向前都快扑倒了。它的弊端是,开口大,易浮蔸,一般不提倡。
再说第二个例子:坐席。
农村通常是四方桌,只坐八人。靠神柜那边,也就是左手,为上席。通常是贵宾,舅爷,姑爷坐。这叫正席。如果客多,开两席,叫一正一朝。朝就是副的意思。席上安排个带壶的,也就是席长。席长的任务有:一端菜,二倒酒,三劝吃。倘席长筷子指向哪碗,才能吃哪碗,其它不能动。动了,别人会瞧不起。另外,坐时,一边人的脚,不能踏在另一条板凳的寸子上,踏了,别人会和你扯皮。说你不尊重他。放菜时,也有讲究,这叫扯碗 。关于这点,我在《新生活》一文中有祥说,这里就不说了。春节接客叫接春客,多是招待新姑爷的。有考验新姑爷的嫂子们,就会在碗底放上盐、辣椒。精明一点的,会双手接过碗,用筷子探一下,再用舌头舔一舔,倘有味,就说我不吃了。嫂子们见了,自然会说新姑爷灵光。再来,嫂子们会热情招待;倘有那不晓事的,会一吃到底,这才发现情况,嫂子们会说,这新姑爷是个苕。再来,连口水都没得喝。
两个例子举完了,归结起来就是,从事乡土题材创作的人,要懂得、了解这些风土人情,农事过程。这样,才不能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文的质量高低,可以提高,而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估计你在这条路上,也走不多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