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人麟
川鄂盐道在神农架境内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既是商旅之道、生民之道,也是开放之道、招贤之道。第三次踏访,我将注意力集中于沿途的文物古迹,尽力寻遗址、搜遗物,访三老、听故事,从中获取了许多有关神农架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第一集 山寨
盐道沿途,山寨密布,有建于唐代的,有建于明代的,但多建于清代,且与白莲教起义相关;它们或为官府所建,或为民间自建,建寨人不同,建寨目的不同,其寨形、寨址选择各异,对建筑材料、建筑方法的选用也各具特色。
一、军寨
军寨主指官府所建、官军驻守的山寨。最著名的军寨当属将军寨和刘享寨,遗憾的是将军寨仅存遗址,唯刘享寨仍可访可察。
1、刘享寨
据《神农架志》记载,“刘享寨控房县而扼兴山,地势险要,清政府(为镇压白莲教起义)实行深沟高垒和坚壁清野政策,派大将刘享到此结寨设防,得名刘享寨。”
刘享寨建于嘉庆初年,素以险峻闻名遐迩。它建在海拔2394.2米的山顶上,以密密成排的古杉为寨墙,以峭如刀切的悬崖为天堑,因而,远看壁垒严森,悬于天际;近看巉岩陡竖,绝壁千丈。它像一位巨人,左手拎着天门垭,右手拎着燕子垭,扼守着房兴两县的交通咽喉,既隐蔽,又险要;既易守,又难攻。
登临刘享寨有两条羊肠小道可选,一条是自田家山顺山脊线北进,一条是由天门垭道班背后直上,虽然都不过一、二十里路,却都得不畏艰险地攀爬3—4小时。
置身寨间,漫步寨中,可探将军帐,可寻演兵场,可访跑马道,可察演武厅。将军帐即刘享大帐,设在“停月峰”下面的一个山洞中。“停月峰”高耸在山顶端,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峰下则宽敞透风,可藏数百人马。大帐外可见石块叠砌的残迹,该是护卫洞府的寨墙;洞府外有条仅3米宽的走廊,相传是刘享的跑马道;道头有段开阔处,相传是刘享的演武厅,地上散落着石锁、石凳,皆为当年遗物。
刘享寨的人马众多,军粮全靠官仓供应。官仓建在房县上龛的仓坪河,距离刘享寨30多公里,一路全是笔陡笔陡的上脚路,别说无法用骡马驮运,就是人工肩挑背驮也艰难万分。老农介绍说,当年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运输办法,即将人们沿道排列,依次以手传递,直达山寨。采用这种办法当然需要大量人力,但是完全可以调集到场,因为除了驻守山寨的军士外,还可调集两处的人员,一是邻近村舍的百姓,二是设在塔坪等地塘汛(关卡)的军士。(志书有载,由于军事需要,刘享寨下,西面的东沟、西沟,北面的塔坪、紫竹等地都设有塘汛,汛中都驻有人马,“卡房沟”、“号子”等地名皆由此而来。)
民间相传,刘享死后即埋于寨周围,因随葬品丰厚,怕被人盗墓,故虚设假坟甚多,遗憾的是至今仍然不知何处是真墓。
2、鸾英寨
草头王所建的山寨也堪入军寨之列。八王寨、红花寨和鸾英寨皆属此类。八王寨地处小九湖,系张献忠藏匿神农架时所建;红花寨地处红花朵,传为红花女打富济贫所建;鸾英寨有两座,一座位于大九湖,一座位于官封口,皆传为薛刚夫人纪鸾英占山为王时所建。其中,官封口的鸾英寨是神农架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寨。
官封口的鸾英寨建在寨子河出口处,历史上它扼川鄂古盐道连接官封口、塔坪、高坪、红举要道的咽喉,至今仍然是塔坪、官封两村往返的必经之路。
当今,汽车可开到官封口,由官封口逆寨子河而上,从黑龙洞左侧沿羊肠小道而上,穿过一面刀劈剑削、隐天蔽日的峭壁,即可登临鸾英寨门。
鸾英寨门正对着官封口,尽现着古代军寨营门的特点:首先是,门框、门槛、门楣都是选用整块条石打制的,坚固无比,至今仅见一条门方中间横断了一条缝,说是薛元帅夜归,嫌守门士卒开门慢了一掌拍断的。二是门顶设有炮台,炮台上有三个炮眼。这颇发人深思,因为传统的说法是火药发明于宋代,唐代的山寨怎么会设炮台呢?在大九湖我也曾听老盐夫讲过,说是盐道上有处天坑,天坑中埋有铜铸的火炮,火炮自然得用火药装填,难道该将发明火药、打造火炮的时代提前吗?
鸾英寨实在大不同于小说或电影中见到的古代军寨,我深感它独具五大特点:
其一,它不是建在山顶上,而是建在山腰间的一面峭壁上。峭壁陡如刀劈剑削,高耸云天,从下面、从对面,都绝难看到营房,更难想象会有千军万马藏身其中。
其二,它不是帐篷搭建的,也不是土木砌成的,而是先在绝壁间凿开一条宽敞的通道,在内壁上凿出一上一下两长排洞眼,再在通道外侧筑起一道高墙,然后将横木杆一头插进后眼里,另一头搭在外墙上,再横铺树枝、竹棍,苫以茅草之类,便将通道变成了能遮风挡雨的营房。
其三,它既十分险要,又十分坚固。寨墙虽然早毁坏殆尽了,但从其遗址、遗迹上依然不难看出,它们是纯选块石,用石灰灌浆砌就的,高在3米以上,底厚2米有余,其抗弹打、抗炮轰和抗火攻的能力绝非一般古寨可比。
第四,它结构完整,巧夺天工。除隐蔽的营房外,还建有跑马道和寨门。跑马道一头连着营房,一头通向河谷深处,道边立着一根系马桩,至今可见被缰绳勒出的印痕。
其五,它还妙在不是一寨独立,而是两寨相望。站在靠近河口的寨墙残垣上往对面望,可见山坡上横着一条长长的石灰印迹,且恰与营房平行。它们自当是对面的古寨被毁后留下的。想当日,两座寨夹河而建,彼此呼应,钳住谷口,纵使千军万马涌来,也休想进入河谷半步。
二、民寨
民寨主指民间自建的山寨。究其由来,皆属兵荒马乱之时,乡民为自保自卫而建。
神农架地处由鄂入川、由武汉而至陕西的要道上,每逢战乱之时,便多有军队过境。过境的军队,特别是残兵败将,不仅会沿路抢劫,还会抓丁拉夫。粮食财物被抢劫一空还事小,最怕的是被抓去当兵、当夫,因为多没有能活着回家的。民寨便是乡民们为躲避这种灾难而自建的,它们都选建在外人可望不可及的高险处,闻有军队可能经过,便会扶老携幼,顺着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密小道躲进寨中。
民寨众多,遍布山林,以下几座各具代表性:
1、神保寨
神保寨可充借崖屋建寨的代表。
神保寨建在紫竹河与铜铃河交汇处东面的一面绝壁间,绝壁间横列着一条凹型缝隙,外面以土墙遮挡,所以看似一座明三暗五的大瓦房。其实,那不是瓦房,只是一处崖屋,因为仅有外墙,没有屋顶,更无需盖瓦。
神保寨很宽敞,可容百人。寨内供有关爷神位,四季香火不绝,旨在祈求神灵保佑一方平安,故名。屋檐上挂有一只铜铃,一有军队经过的消息传来,就有人抢先上去拉响铜铃,人们听到铃声,就会立即躲进寨里。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关爷神位被拆除,报警的铜铃也被拿走。我曾见过那只铜铃,当时是被一所生产队小学(单级班)用做摇铃,后来却不知了去向。
2、公洞、母洞、人洞
公洞、母洞和人洞可充借天然岩洞为寨的典型。
公母二洞一大一小,分列于百步梯两侧。从下面望,洞口皆形似拱门,显露在绝壁间,威风凛凛;从对面看,洞中漆黑一片,难测深浅;上到洞中,方知皆为石灰岩溶洞,都可容纳上百人。向导介绍说,山洞地处高险,不怕过路军兵敢来;山洞挡风挡雨又保暖,洞中平时便贮存有粮食,修有锅灶,即使全村老幼都躲进来,住上三几天也绝不会饿肚子。
人洞子位于新华镇鲍家山,但汉民先生曾亲往考察,如此记载了一则凄惨故事:在鲍家山下的一条叉道上,老远就看见黑乎乎的洞口。离开叉道,爬了不到100米的陡坡,便到了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洞口周围岩壁被烈火焚烧的痕迹。岩石经过焚烧,由青色变为了红色。我们又攀爬了两米多的陡坎,才进入了洞口。一进洞口,就看见满地零零散散的骨骸,骨骸中夹杂着陶、磁残片。袁作清带我们向洞底走去,不时提醒我们不要碰了头。洞的最深处,一股涓涓细流从岩隙中流出。袁作清介绍说,为躲避白莲教,鲍家山一带的农户钻进了这个山洞。洞里面有水、有粮,还有枪。白莲教从正面攻不进,便把鲍家山的民房拆掉,把檩条、茅草从洞口上方的崖头上掀下来,夹以辣椒等物,放火烧着,洞中人全部因烟熏火燎致死。人洞子之名便由此而来。
与之同类的还有席家寨。它地处红举村的三园(小地名),建寨于一溶洞内,洞室50平方米,洞后有长达数里、终年有水的石缝,洞口有用石块围砌高4米、厚2米的寨墙,洞外岩壁上建有吊楼,吊楼至今仍保存着长0.15米、宽0.1米的瞭望孔。
3、麒麟寨
麒麟寨属依山就势建寨的一类。它位于松柏镇青杨河以南的石板岭上,系清代嘉庆年间由乡绅何思广修建。寨堡用不规则石块沿山坡平砌,呈梯形,寨墙长60米,高3.5米,厚2米;寨门高2.2米,宽1.2米,保存完好。
唐扎营寨与之同类,它也依山就势而建,但建筑材料不是石头,而是木头,它以木搭楼,高达六层,蔚为奇观。遗憾的是当今仅存遗址。
三、半军半民寨
神农架山民不仅要防备过境的军兵,还要防备转战的义军和凶残的土匪,主要为了自保自卫,一些村落(人户较密集的地方)多自建有山寨。这些山寨都具有半军、半民性质。因为,它们虽然也以军事目的为主,却非官府所建,而是由地主豪绅主持修建的;驻守其中的不是官军,而是民团;防备的不仅是官军,也包括土匪;保护的不仅是乡绅,也包括百姓。刘家寨、老爷崖寨堪为其代表。
1、刘家寨
刘家寨地处红举村境内的白台(小地名),建于清嘉庆初年,筑寨于一宽敞洞内。洞室面积150平方米,洞口用大块青石垒砌成长约15米、高4米、厚2米的寨墙,寨门高2.2米,宽1.2米,墙上有数座炮台。
2、老爷崖寨
老爷岩寨位于红举村,扼守着由举人坪通往三道街盐道的咽喉,建于清代嘉庆初年。相传远望寺被烧毁时,有位老爷(菩萨)飞到了这里,因以得名。
老爷岩寨是借助悬崖绝壁间的三层台地而建的,包括三层寨堡,皆有基、有墙、有柱、有盖。第一层寨堡距离崖底约80米,寨墙周长约100米,高5.7米,顶厚1米。第二层寨堡高出第一层3米是,寨墙约15米,高2.5米,顶厚1米。又上8米是第三层,墙长10米,高1.5米,厚1.5米。寨堡一层比一层险要,寨内岩壁和地面有为搭架盖房凿的孔洞遗迹,
老爷岩寨寨门开在崖根处,寨墙是石头磊成的,寨门内为一处长26米,最宽处6米、最处窄不足0.3米的平台。平台上可见4个人工打制的石坑,背后的崖壁间又可见几个人工开凿的方形石孔,在每个石坑里竖起一根木桩,将横杆分别搭在木桩与方孔间,再沿横杆苫以茅草竹枝之类,于是便成了一层寨堡。按此法往上建,于是就建成了别具风格的三层寨堡。寨堡居高临下,难攻可守,一层由乡勇驻守,二层供乡民食宿,三层为乡绅及其家人专用,皆可见厢房、灶房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