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是面包。诚哉斯言。
打小爱读书,就像饥饿的人爱面包一样。八十年代的农村,少有家庭有藏书,偶一见书,便大喜过望,软缠硬磨非要找主人家借到不可。拿到书就躲到河边或屋后,倚靠一株大树,细细翻阅,浑然不知日月。晚上点煤油灯居多,日子太长,煤油金贵,常常因为看书被大人呵斥。书没看完,断然无法入睡,于是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非看完不可。
书少,所以不拘品类,只要是书就行。农村流传的多是武侠、今古传奇之类,由于经手人太多,往往都是残篇剩卷。记得有一年暑假,我远离老家一人照看鱼塘,得到半卷武侠小说,喜不自胜,真有嗜武人得到“葵花宝典”之感。鱼塘偏远,人迹罕至,陪伴我的除了星星月亮,野鸟鸣虫,就只有这半本“葵花宝典”了。有书,方不至于寂寞,害怕;有书,方能挺过一个人的黑夜。记忆里,这是我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边边角角都被我翻乱了,不知道读了有多少遍。及至后来,看到全本,方知是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
稍大,到了县城,有生第一次见到新华书店,才见到书多到确实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我那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目瞪口呆,眼花缭乱,不知道从哪“下口”。光看书名,都是耳熟能详,又都没看过,不知道选哪一本先看好。徘徊良久,才选了套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因囊中羞涩,临到收银台,又是犹豫好久,买了书肯定得节衣缩食,不买又委实不甘,最终还是购书的欲望占了上风。捧着崭新的书籍走在大街上,犹如捧着一堆沉甸甸的喜悦。
书籍,就是这样陪我一路走来,无论是懵懂的少年,莽撞的青年, 还是渐入沉稳的中年。有书在,就犹如有了面包,无论何时我都不会感到精神的饥饿。
我长期在铁路一线工作,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在严寒酷暑中摸爬滚打,可我从气馁, 从不因为他人早已功成名就而口燥眼热。闲暇时我纵情书海,泛舟千里,早把自己工作的苦与累忘到九霄云外。
看得书多了,就有了写作的欲望。我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会写成散文、小说,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渐渐引起了领导的关注。后来由于写作的特长,我脱离了一线岗位,到了机关从事宣传工作。工友们对我工作的变化感到吃惊,他们总以为是我找了“门路”的结果。其实我多想告诉他们,我的门路就是自己看过的无尽的“书海”;是书,让我的人生有了改变的可能。在新的岗位上我尽力驰骋,不时有通讯报道见诸报端 。更让我惊喜的是,去年11月25日我撰写的人物通讯《寒夜里的铁路拉风人》被国家核心报刊《新华每日电讯》刊登,近二十多家网站、报纸转载。看着沉甸甸的丰收果实,我感慨万千:是书,让这些以前万万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人生有涯,而书海无涯。泛舟无涯的书海,就如攀登秀丽的险峰,不时都会有不同的风景,不时都会有一样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