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2
版主
   
- 积分
- 905
IP属地:湖北省黄冈市
|
这是一项与自然共生的巧手技艺,
被广泛流传于湖北黄梅地区。
道道祈福,纤纤心愿,
在穿针引线中,跃然指尖。
本期一起回家,
让我们一同走进湖北黄梅,
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梅挑花。
“二绣手巾两面花,姐想情郎郎想她,乖姐想郎人勤俭,郎想乖姐会挑花”,这首黄梅当地民谣中提到的挑花作品,少则三五天,多则一个月,需要绣娘们用持之以恒的耐心,细细地琢磨。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其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黄梅挑花作品最开始主要用于制作妇女装扮自己和居室的头巾、衣边、门帘、帐沿等生活用品。
黄梅挑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九梅儿子 陈晓鸿:关于黄梅挑花的起源,我们本地也有一种流传的俗语“挑花如补片”。补片的意思就是打补丁,因为最早我们黄梅的祖先,衣服破了,大家都很勤俭,就打个补丁上面。觉得打补丁不好看嘛,他就挑朵花在上面,挑朵花在上面就很美观了。他最后发现这挑完花的地方啊它比其它地方更耐磨、耐用。就是胳膊肘这啊、膝盖这啊容易破的地方,新衣服买来他就先挑朵花在上面,来加固。
涛涛东去的万里长江,绵延千里的大别山脉,古称雷池的龙感湖,处在这一江一山一湖激荡交融之处的鄂东黄梅,天连吴楚,地接三省,属于长江冲击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棉花,为黄梅挑花的出现提供了原料。1957年,在黄梅县蔡山脚下发掘的明朝嘉靖41年墓葬中,女墓主头上搭的彩线挑绣的“福寿双桃”方巾,造型精美成熟,可以推测黄梅挑花工艺在距今几百前年就已存在。
传统挑花以元青粗布作底,粗布布面无法预先绘制图案,所以需要绣娘心有所感,从心所欲的按照代代相传的图样加以想象,发挥创作。以白色棉线为纹样骨架,配以多彩丝线,补挑在空缺位置,只凭借手眼心神的配合,就挑出一幅幅精巧的图案。
黄梅挑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九梅儿子 陈晓鸿:黄梅挑花这个图案非常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图案几何图形化、抽象化,它图形的取材一般都是民间常见的一些东西,就像我们黄梅的佛教,禅宗发祥地,佛教的莲花在我们挑花反映非常多,有各种各样的莲花、有八角莲花啊、观音坐莲啊、菩萨观灯啊,那莲花品种非常多,有几十种。我们这里是黄梅戏之乡,也有黄梅戏中的一些场景,我们在挑花中也有很多反映。再有就是一些小动物,农村的一些家禽,鸡啊、狗啊这些小动物也蛮多。
1951年出生的石九梅是黄梅挑花的能手,从7岁开始接触挑花技艺的她虽已过花甲之年,但每年仍然有许多技艺精湛的挑花作品问世,除了有扎实的挑花功底之外,石九梅还有意识的整理和挖掘了一批濒临失传的挑花花色和品种,2007年,石九梅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
黄梅挑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石九梅儿子 陈晓鸿:我妈妈挑了一副背面,就是她在怀我的时候,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就把那一副挑花作品才完成。它中间有四个姥爷骨牌,就是说她希望我们以后的生活能幸福美满嘛。桌面是由莲花组成的,八角莲花组成的那个就是一副完整的骨牌,在那个桌面,莲花上都表现出来了。莲花外面又是莲花,两边的花是二龙戏珠,四角的花就是四凤朝阳。她一直到现在都留给我,她说别人给在高的价钱她也不卖,她就是留给我的。
有图必寓意,寓意必吉祥,这是绣娘们们对于美好生活最单纯的寄托和展望。如今,黄梅挑花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石九梅的儿子陈晓鸿筹资百万成立了黄梅石九梅挑花有限公司,并在武汉市开设工作室,黄梅挑花技艺被应用于茶具、桌布、时装等多个领域。改变了以前自用的局面,而是作为文化产品生产并获得盈利。
江水悠悠,群山巍巍,润养着黄梅姑娘最温婉的性情和最坚韧的品性,挑花不仅仅只是一件布局精巧的工艺作品,更是旧时的女人在生活中化苦为甜,不屈不挠,始终对生活心怀希望的直接体现,他们用两寸银针,几缕棉线,把人生挑进了生活这尺素锦里,让平凡的生命,开出了绚丽的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