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襄阳辉少 于 2018-4-14 12:38 编辑
2018年程河柳编文化节工匠技能大赛预赛比赛现场
程河柳编制品展销现场
程河镇黑清河水库风光 4月的程河,和煦的春风吹在广阔的大地上。在鄂豫交界的唐河岸边,村里各家各户门前立满了一捆捆扎好的柳条,忙碌充实的农民、欢笑嬉戏的孩子、生机勃勃的农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镇春日图。 这里是全国三大柳编生产基地之一,中国“柳编之乡”——襄州区程河镇。300多年历史柳编文化传承,6大类、400多个系列、1.2万个花色品种的柳编产品,远销欧美、韩国、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2亿元,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如今,柳编产业已成为这个美丽乡村的绿色支柱产业。 传承 柳编编出幸福路 一脚踏两省,鸡鸣闻四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条件,让程河自古以来便有制作柳编制品的传统。都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外人眼中不起眼的柳编产业却在程河发扬光大,不仅让村民们住进了小洋楼,也让程河成为蜚声中外的柳编之乡。 编织柳编到底能赚多少钱?崔营村的乔国清说:“熟练工每天收入约百元。作为副业的柳编,给柳编户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其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在家里留守的柳编工匠年龄都较大。我们一般早晨7点起来编一阵,下午太阳一落就不编了,一天能编七八个小筐,平均每小时能编一个筐。”“只种不编,一亩四千(元)。连种带编,一亩八千(元)。”50多岁的尚天兴是程河众多柳编工匠中的一员,对他而言,柳编不仅是家族代代相传的手艺,更是家里致富奔小康的方式。“这是地道的程河顺口溜,忙完农活之余,柳编每年能给家里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走进程河,步入长满垂柳的“万米生态廊道”,满眼绿色让人心情格外舒畅。“这是去年镇里投资,我们程河人自己动手打造的家门口的美景!”程河镇王营村一组村民刘书贤自豪地说。 投资200多万元,在唐河岸边的“万米生态廊道”里插柳栽树,程河镇政府通过出台系列措施,把扩大柳条种植面积、复苏柳编产业作为该镇重点工作之一,着力打造“村村有基地、家家是工厂”的格局,让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柳乡程河更绿更美了。 产业 品牌战略助腾飞 程河柳编以柳条色白质柔、光润匀称和精湛的编技著称海内外。2009年,“襄阳柳编技工”成为湖北省第二批“十大劳务品牌”之一。而程河柳编的品牌,早已享誉全球。 由于技法的特殊性,柳编原辅料和后期加工虽能通过机械完成,但编织过程还得依靠纯手工。程河镇通过加大农民柳编技艺培训力度,提升程河镇编工整体编织水平。 如今,全镇的柳条种植面积近万亩,柳编专业村11个,编工万余人,加工销售大户300余户,其中柳编规模企业3家,均拥有自营出口权,形成了“商会+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程河柳编产业复兴的关键,是要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创新品种和相关技术,延伸产业链。2016年,程河镇政府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框架协议,合作改良柳条品种、开展新品研发,提高程河柳编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让程河柳编多业态融合发展。 复兴柳编产业,实施品牌战略,是程河柳编重新起飞的关键。目前,全镇从事柳编研究设计的技术人员达200多人,编工达1.2万人。产品研究开发正由单一的经济实用型向多元化拓展,花色品种由单一的生活类向工艺类拓展。目前,程河柳编产品已达到1万多个花色品种,程河柳编的品牌价值已达4亿元。 共赢 乡村振兴干劲足 产业做大了,品牌擦亮了,纤纤细柳变成了村民发家致富的“金条”,柳编产业更成为程河镇实现乡村振兴梦的助推器。 柳编的兴起,促进了文学艺术与生态旅游相互交融,以柳编为素材的书法、绘画创作不断涌现。绘画《唐河弯弯》、电影《留守孩子》、摄影作品《送贷去》、诗集《柳乡之韵》等文学作品不仅生动展现了程河镇柳编工艺的精湛,更将程河镇的乡村魅力传向四面八方。 为进一步助力产业兴镇,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近年来,程河人铆足干劲,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程河柳编特色产业,编制符合程河实情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规划,以打造“美丽柳乡、中原菜地、商贸边镇、和谐程河”为目标,着力抓好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名、优、特”富民产业,着力实施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着力建设生态美丽程河,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