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720|回复: 34

城市户口(中篇小说连载)每日更新中,敬请关注!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21

主题

124

帖子

161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61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8-4-23 11: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城市户口(连载小说)
第一章  出身
    李家庄村距离县城大概二十里地,李光第一次去县城是他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村里小学当民办老师的父亲带他去的。李老师在村小学己经教了十几年了,初中毕业,李老师就进了村小学。
    八十年代初,西北农村刚刚实行了农田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农具。对于农民来说,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有了希望,有了梦想,几千年来,土地才是农民的命根子。李老师身体瘦弱,也不经常下地干活,但教书先生在农村是很受尊敬的,几乎家家户户的大小孩子都是李老师的学生,李老师是村办小学第一批民办老师。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不太明白什么是民办老师?这里要普及一下,六七年代,农村老师奇缺,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生大都不愿意去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于是一批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就拿起了教鞭,成了不被教育部门认可和不领事业单位工资的编外老师。每个月几十块钱的工资,都是公社或村里集资发的!
村小学一共有六幢平房,四位老师,只设一到四年级,五年级要到几里外的乡小学去读,那时候农村小学很多都是五年制。村小学据说是建在一座荒废的古庙上,在操场边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形态各异的青色砖瓦,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小学校闹鬼,这无疑增加了这座乡村小学的神秘感!
    李光从小听到父亲李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当个城里人。也许这可能也是李老师一直的梦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光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出身是没有选择的,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城市户口,而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地道的农民,为了当个城里人,吃上商品粮,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
    第一次去县城的经历,对于幼小的李光来说,记忆是极其深刻的。
    那日,父亲骑着那辆己经破旧不堪的永久牌自行车进了县城,李光坐在后座上,惊奇的打量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宽敞的街道,穿行的汽车,到处都是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各种各样的商品,可比乡上的小商店不知道要强多少倍?尤其是街边美食店传出的各种美食的香味,更让李光垂涎欲滴!
    "我喜欢这里,我一定要当个城里人!"李光在心里发誓。
    李光和父亲来到在县城化肥厂当工人的父亲同学家,父亲要李光叫那人伯父。伯父家住在厂区的家属楼,单位分的,虽然面积不大,七八十个平方,但毕竟是在城市。李光觉得很新奇,城里人的房子虽然小,但装修的很漂亮,关键是那个抽水马桶觉得挺不可思议的,太神奇了。
    伯父有个和李光同岁的姑娘,叫小雅,长的又矮又胖,一点也不好看。父亲找伯父是来商量民办老师转正的事情,伯父有个亲戚是县教育局的领导。
伯父让小雅带李光去楼下玩,大人们要谈事。
    李光无奈地下了楼。楼下有三四个孩子正在玩躲猫猫,小雅很快加入了那几个小孩的行列。李光也想加入,却被小雅一句话就顶了回来。
    "走开,乡里娃,我们不跟你一起玩。我妈妈说,你们身上有虱子!"
     李光愤怒了,上前一把推倒了小雅,小雅倒地就开始哇哇大哭,哭声惊动了大人,李老师过来就给了李光一记响亮的耳光。
    李光没有哭,身体上的疼痛远没有心灵上的疼痛那么猛烈。这一次,让他深深地记住了自己是个农村娃,但他坚信,总有一天,他也会拿上城市户口,堂堂正正地当个城里人!
第二章  童年
    李光的村子旁边有一条河,名曰“黑河”。河水并非黑色,而是清澈见底,有人说,历史上最早命名“黑河”的人一定是个现实主义者,这个河名比较写实、直观,据说是因为黑河水清见底,远看如黑色的飘带,加之汛期有大量泥沙流入,巨浪滔天,故名黑河。
    黑河全长约800公里,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东与石羊河流域相邻,西与疏勒河流域相接,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居延海,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接壤,流域范围涉及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三省(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4万多平方公里。
    黑河,古称"弱水",取之弱水三千,自取一瓢之意。夏天,李光和小伙伴们打着赤条,在河水里嬉闹。冬天,冰雪封河,李光他们就在冰面上溜冰。每年的四五月间,黑河滩上遍地的沙枣树竞相开花,淡黄色的小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充斥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正是因为有了黑河水的灌溉,李光所在的那个乡,后来渐渐地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以虹鳟鱼和乌江大米最为出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个社会正处在大转型时期,下海经商,南下打工,各种新思潮正冲击着中国大地,其中包含了广袤无垠的农村。这一年,李光己经上五年级了。李光家是村里第一批拥有14寸彩色电视机的家庭,那时候,家里有台彩电可不得了,附近的居民一到晚上七八点就往有电视的人家跑。一般电视都摆放在院子里,主人会放十几把小凳子,供年龄大的长辈们做,小辈们都是站着看的。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小心看吧
哪个愿臣虏自认
因为畏缩与忍让
人家骄气日盛
开口叫吧,高声叫吧
这里是全国皆兵
历来强盗要侵入
最终必送命……
    这首歌是80版《霍元甲》的主题曲,每当这个旋律响起时,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围在了电视机旁,一集一集地追剧。那时候,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极其馈乏,能看看电视己经是很奢侈的享受了。李光并不喜欢看《霍元甲》,更不喜欢人多。他最喜欢看七点钟的《新闻联播》,母亲曾以浪费电为由阻止他看,但开明的李老师却很坚持儿子的举动。
    "男人就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长大了才有大做为。窝在农村有啥出息?以后到大城市去,见见世面,这辈子才算没有白活!“这是李老师经常告诫李光的原话!
    李光经常在《新闻联播》里看见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画面,里面的高楼大厦有几十层高,县城里面最高的楼是电力大厦,只有八层,李光觉得小县城不再是他的追求目标,北上广这种城市才是自己努力去追求和实现的目标。
    李光很聪明,学习成绩好,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李光最大的毛病是不太喜欢说话,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现在时髦的说法,这叫"早熟",但放在八十年代,很多人说这孩子不正常。
    也许真正了解李光的只有他的父亲---李老师。李老师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叫李光,光宗耀祖之意。老二是个姑娘,叫李雪,取自冰雪聪明。老三叫李旺,希望六蓄兴旺,李老师希望老三能踏踏实实做个农民。李光是三个孩子当中成绩最好的,每次考试绝对是第一名,李老师几乎把所有的理想和希望都寄托在了李光的身上。小升初,李光果然不负众望,是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乡里的初中。李老师很高兴,按古时说法,这也算是"秀才高中",李老师坚信李光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比自己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1246

主题

8045

帖子

8832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832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4-23 12:16: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品味品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2

546

主题

5903

帖子

662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6625
QQ

IP属地:广东省东莞市

发表于 广东省东莞市 2018-4-23 15:17: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很有趣味,接地气,学习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25

391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36850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4-24 17: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IP属地:湖北省

东湖网友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post_deleted
回复

使用道具

来自
湖北
精华
3

21

主题

124

帖子

161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61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8-5-3 11: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集镇
    小学一到四年级李光是在村小学上的,一直是在李老师的特殊关照下学习和生活,李老师是李光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村小学一共四个班,每个班只有二十多个学生,学校加校长一起总共只有四名老师。老师们都是一专多能,既要教数学,又要教语文,还要教音乐、美术、体育,既然是学校,那就必须要按照小学教育大纲来,不管水平如何,该上的课一门都不会少。
    到了五年级,李光他们要到三公里以外的乡小学去读了,同村的孩子很多都辍学回家了。那时候,国家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能认点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父母觉得就足够了,最起码不会是睁眼瞎,当个农民认识那多字,干啥?
    乡小学在乡政府的集镇上,有两条宽敞的大马路,有一排高高的路灯,有餐馆、百货商店、电影院、医院、银行,俨然一座迷你城市。集镇是农村最热闹的 地方,逢年过节,这儿都会有赶集活动,长长的街道,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琳琅满目的玩具饰品、鲜艳夺目的各色服装,当然更少不了香气四溢的当地小吃。李光觉得生活集镇上的人们是很幸福的,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是吃公粮的,是生活的乡村集镇上的城里人。
    在乡小学上学之后,李光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了差距。首先是服装上的差异,班上大部分的学生都穿着整齐干净的的确良衬衣,男生穿军绿色长裤,女生都是漂亮的碎花长裙。而像李光这样少数贫穷家庭的学生,则穿着哥哥姐姐穿过的破旧衣服,通常裤子上面还打着几个补丁,这让李光他们很自卑。
    李光的同桌刘萍,是个漂亮的女生,每天都打扮的花枝招展,惹人注目。据说,刘萍的父亲是乡财政所的干部,母亲是乡医院的医生,都是吃国家饭的干部,刘萍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一出身就是城市户口,按农村的老话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李光从来都不敢正眼瞧刘萍,有时候偷偷瞄上一眼,目光很快就闪开了。好在,李光在班上成绩好,每次数学测试都是第一名,用成绩上的光鲜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刘萍并没有因为李光家庭贫穷而看不起他,相反经常找李光说话,大多数时候都是请教数学上的一些难题,李光每次都很耐心地讲解,但就是不敢看她一眼。每次刘萍跟他说话,李光内心都很激动,十一二岁的年纪,虽然什么都不懂,但内心的那份朦朦胧胧悸动,让李光有点不知所措。整整一学年,李光从来没有主动和刘萍说过一句话,直到小学毕业前,在乡里面的照相馆,两个人碰到了一起。在刘萍的一再要求下,两个人一起拍了一张合影。
    从家里面到乡小学,李光每天都要骑着李老师的那辆破永久自行车去上学。自从去乡里上小学之后,父亲李老师便将那辆跟随多年的座驾使用权转给了李光。李光个子太矮,根本坐不上座垫,只能斜插着脚,扭着半个瘦弱的身躯,勉强蹬一圈。那个时候的孩子,都非常独立,大人们还很放心,哪像现在的孩子天天上学放学都要家长接送?
    那年小升初,李光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到了县城一中。但李老师觉得孩子太小,长期住校怕适应不了,其实关键还是怕孩子在县里面吃亏。最终,李老师还是选择李光在乡里面的中学读书。
    人的一生有很多次选择,李光有时候在想,如果我那时候去县城读初中,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遇?也许可以接受好的初中教育,接受好的高中教育,也许就可以读上好的大学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李光并不清楚,他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也许命运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给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9

1246

主题

8045

帖子

8832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832
QQ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5-3 12:2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磨砺,才有成长!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62

546

主题

5903

帖子

6625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6625
QQ

IP属地:广东省东莞市

发表于 广东省东莞市 2018-5-3 12:4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看头,接地气。学习欣赏了,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21

主题

124

帖子

161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61

IP属地:湖北省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 2018-5-5 10: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初中
    对于那时候的农村孩子来说,最好的归宿莫过于初中毕业能够考个好点的中专,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解决户口和工作的问题,二是读书的花费较少,家庭经济负担较轻。李老师一直的愿望就是让李光能够考上师范,多年的民办老师生涯让他觉得生活的很憋屈,他希望儿子李光能够从正规学校毕业,堂堂正正地当一名小学老师。
    从李光上初一开始,李老师就很多次给他灌输当小学老师的理想,李光表面上答应的很好,但内心却是极度排斥的。以他当时的成绩,不出什么意外,考个师范学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实际上,李光有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李光想离开农村,想到城市去,当个城里人。如果考个师范,当老师留在城市的机会很渺茫,多半会分到农村小学,当一名小学老师,从此与农村孩子为伴,这与他的理想是背道而弛的。另外一方面,父亲李老师多年的教师生涯,让李光觉得这是很是一份既辛苦又赚不到钱的职业,他能够从父亲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绝对不想这样生活一辈子,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李光清楚地记着,有一次父亲李老师喝醉酒后对他说的一席话。
    ”李光,你要记住,这辈子千万不要当老师,工作又累,又赚不到钱。你妈经常说我是个臭老九,除了认识几个字,啥球本事没有。你爸我当了十几年民办教师,每个月就几十块钱死工资,说转正转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转成,上面说没有指标,让我等着。我知道,就是上面没有关系呗。这世道,走关系就要花钱,咱一个农民,能有几个钱?还不是只能在地里面刨食?你还年轻,以后有大好前程,千万别学你老爹,一辈子没出息,让你妈瞧不起......"
    也许李老师从来不记得向儿子说过这番话,李光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但是在他的内心,这些话一直挥抹不去,在他幼小的心里面扎了根,发了芽。
    贫苦人家的孩子就当家,加上李光是老大,家里面还有弟弟妹妹,心智自然比别人都要成熟的早些。李光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读书,所以他比谁都刻苦勤奋,上初中后他的成绩也基本上是全年级前三,是老师们重点培养的对象,是同学们羡慕的目标。
    刘萍和李光上的是同一所初中,分在同一个班,居然还成了同桌,这是李光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刘萍虽然成绩一般,但性格很好,和班上同学都相处的不错。虽然是城市户口,但从来没有瞧不起农村的孩子。刘萍经常从家里带些好吃的零食来,第一个分享的人就是李光。同学们都经常在背后议论,说李光和刘萍在处对象,李光却不以为然。那时候的孩子,远比现在的孩子单纯的多,根本不清楚什么是谈清说爱,只是隐约觉察到谁和谁关系好,说说那两个人在谈朋友。其实, 就像小孩子在玩过家家的游戏。
    李光很内向,也很腼腆,是那种和女孩子说两句话都会脸红的主,加上人长的也清秀,自然吸引了不少女孩子的目光。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纪,少男少女们有点感情上的寄托,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那种对异性的好奇与喜欢,和李光没有半毛钱关系,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觉得毫无意义,他有他的目标,他要去城市,这个目标谁也不能改变,包括刘萍。
    李光的班主任是英语老师杨老师,一个身材高佻的美女,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城里人。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这所乡村中学任教,其实她心里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是没有办法,还是来了。虽然已经在这所初中呆了两年了,但杨老师还是觉得不能适应,农村生活条件太差,再加上这班农村孩子都不讲卫生,整天拉里拉塌,鼻屎粑粑都不擦干净,实在让她实在有点无法忍受。别人都说杨老师很清高,不爱打理人,她自己无所谓,只管上好自己的课。每周五杨老师都会回城去,周日晚上再回来,过两天城里人的生活。
    杨老师对李光这个班上的孩子态度不算好也不算坏,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还是要尽职尽责的干好,虽然不喜欢农村孩子,但也不能违背老师的职业操守,在这一点上杨老师还是算得上一名称职的老师。只是她不喜欢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还经常骂他们笨的跟猪一样,有时候情急之下还会用戒尺打头,学生们都非常害怕杨老师。
    杨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李光和刘萍,这两个孩子把自己收拾挺干净,看起来很舒服。刘萍虽然语文、数学不行,但英语绝对有天赋,按杨老师的话说,她是全班发音最标准的。最不能忍受的是,班上有个女孩子有狐臭,每次上课都被熏的不行,杨老师终于忍无可忍,让那个女孩子回家休息看病,从此那个女孩子再也没有来上学,杨老师觉得自己确实有点过份了。但是,李光他们很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