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972|回复: 2

【转】游走黄龙寺废墟,为襄阳文化添彩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614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仙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8853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6-20 09:2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走黄龙寺废墟,为襄阳文化添彩
作者 李正煜
黄龙寺唐朝建百丈山,寺前参天茂林朱雀喧;
左青右白尾落凤鹉玄,三山相蓬潜开小洞天。
我出生在湖北襄阳欧庙镇涂沟村百丈山(唐代叫黄龙寺山)下。自幼在此山放牛、打柴拾粪。解放后,得以读书之命运,上学、工作、回家甚少。退休后,每年年终和清明时节祭请和祭扫父母之墓,游走“黄龙寺废墟”。黄龙寺史钩沉,让遗忘的废墟使人遗憾;让追述寺庙的原景而似复活;让上千年的寺庙文化为襄阳文化添彩。我以“游走黄龙寺废墟,为襄阳文化添彩”为题,追忆以黄龙寺为主轴的文化系列传说故事。以便朋友们阅尝。
黄龙寺位于襄阳南三十余里(古山大路)。现在的襄城区黄龙观良种场后山洼,即是黄龙寺的遗址,也是历代书院。此寺庙原有三殿两庙一庵。寺庙范围大,骑马关三门。前殿三神殿、中殿英杰殿、三是八卦殿。是中国易经与佛经相和谐传经圣地。三殿东五十米有娘娘庙和龙王庙,龙王庙北山腰有一座妮姑庵,是历代教育主要场所。据父辈目睹寺庙中有九十九个和尚,九十九个塔,九十九个狗子,相当森严。一原占地三千余亩良田,骑马关三门,现在涂沟村全部及黄龙观村,王树岗村绝大部分是属黄龙寺庙之地,解放前农民70%所种的地均是寺庙地(寺庙为书院,也叫学地。)
原寺庙之大,骑马关三门:大门在跌断碑:跌断碑即是现在的王树岗车站与黄龙寺庙约五里。
二门是在虫王殿(现在的涂沟村二组),与黄龙寺庙相距约三里。主殿大门距黄龙寺庙的一里的叫花子坟。在大门和二门之间有八百亩的漂江湖。(北从大路至王树岗村),东从黄龙观村至康家嘴村四组,均是漂江湖。何时干固为田地,我在小时候家种过叫湖底的地,附近村民30%的都种过叫湖底的地。
黄龙寺兴建后,唐朝会昌时期,无疑襄阳南乡:宜城、荆门、钟祥、南漳等地民众潮拜求佛络绎不绝。古寺庙庵常以传教经书为天职,千余年的黄龙寺庙庵在不同历史时期为襄阳育才不知有多少 ,因反复战乱、天灾人祸、居无定所、民生难稳、人才漫流,名人名流暂无考究。但杨家岗的杨道炳是在此寺院读经书的秀才。他的坟墓还在该寺山后的杨家山佬,襄阳名人陆云龙的启萌老师刘仲和,曾在此寺院教过书。黄龙寺为襄南地区传播历史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特的历史悠久文化区域的形成是与黄龙寺分不开的,有世代相传的故事为证。
一、寻觅黄龙寺废墟来历及其联想。 r> 黄龙寺庙建在百丈山,这么庞大雄伟,范围之广的寺庙古今少有,藏于树木参天的茂密山林之中,是何时何代所建,我于2007年有幸相遇五中任历史课程的特级教师,原市政协常委李治合教师,我向他请教,他帮助查阅很多资料,终于有了结果,李治合老师将一本很厚古版印刷的一本襄阳府誌,让我有兴一阅。
李老师并把在记有关“黄龙寺”文字的地方做了记号翻开给我。我掏出笔记本和笔,记下了封面印有“襄阳府志”四个字,然后打开此书,在李治合老师做的记号处记下了三段话,第一“黄龙寺在百丈山会昌中建,下有黄龙洞”,写下此段后,对“会昌”二字不甚理解,又问李治合老师“会昌”是什么意,李老师解释说:“会昌”是唐朝中前期,说明“黄龙寺”是唐朝中前期所建。我明白了黄龙寺所建时间。
更有惊奇的第二段“记载百丈山在县南三十里,旧傅山有麝香兽,刘表常遣人采药遇坎穴得麝香数斗如石莲,纪兴胜地元八年,“宋来兴国侵百丈山即此”。此段勾起我回忆。①五八年春,我在襄樊五中上学,父亲送我上学走过一次山大路,从家乡黄龙寺青龙山、凤凰顶山、歪头山、扁山、旗山、尖山、羊牯山口到襄阳相距仅三十里,翻越山领很快到了襄阳,从家乡黄龙寺口到襄阳距也仅三十里。②黄龙寺庙周围山有很多洞穴。寺庙两山腰有一“云彩洞”常吐云雾,天旱云彩洞就成了百姓晴雨表,此洞吐出的云雾若三次盖住了“黄龙寺山”的三个山顶必下雨无疑。并只有“黄龙寺山”上顶有雾,其他山顶均是秃亮在阳光之下。 在“黄龙寺山”正背后有一无底洞穴,约一人高,宽一点五米左右,解放前和现在有无数的放牛娃和青少年点着用乱条帚的火把走一两小时也走不到头。除此还有老虎洞外,“荫湿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见阳光,另有“观音岩”下能坐几十上百人躲雨。从古到今黄龙寺或黄龙寺山是一神密的地方。黄龙寺山就是百丈山或是百丈山的主轴山。此山是群山之中草药达几千上万种。过去荆州、钟祥人常到此山采药。此山除柴胡药性稍差,其它药性慎好,山下百姓数千年验证,百丈山(黄龙寺山)上的草柴烧出来的灰是白灰,其它山上的草柴烧出来的是黑灰,说明刘表常遣人采药于此山确有古理,更有现实意义。
抄写至第三段:“一二七一年七月襄阳遗将宋来兴国,攻蒙古百丈山营,为阿珠(蒙古将领)所败,追至湍滩,杀伤二千余人,蒙古之邓州新军,蒙古万户忙兀台治水军万山南岸。此战是以证明襄阳府为清除后患而对蒙古的反击战。同时也证明了百丈山的黄龙寺是古今屯兵战略要地,东西横立的百丈山应是护卫襄阳府一道天然长城。此山紧连绵于扁山、清凉山、大凤凰山、琵琶山著山,顺山而战,止于湖滩,可指潭西湖一带”。
这场战争,顺着襄阳南三十里的百丈山,沿山之战,胜址于浅滩湖水。蒙古胜后于邓州新军,治水军于万山南岸,现在万山南岸是无水之陆,汉水在万山之北。那么古汉水通向何处?古人有云:“三十年何东,四十年何西”,古汉水流向应有新思维。
二、黄龙寺考证与现状
襄阳府志:
(一)、带龙寺在百丈山会昌中建,下有黄龙洞。
(二)、百丈山在襄阳县南三十余里,旧傅山有麝香兽,刘表常遣入采药遇坎穴,得麝香数斗,如石莲纪胜地元八年,宋来兴国侵百丈山即此。
(三)、一二七一年秋七月,襄阳遗将来兴国攻蒙古百丈山营,为阿珠蒙古将领所败,追至端滩,杀伤二千余人,蒙古队邓州新军,蒙古万户忙兀台治水军万山南岸。
综上述史证一、黄龙寺建于唐朝中期,于百丈山下,并有黄龙洞。史证二、刘表常派人在此山采药,可证此山草药甚多,药性最佳,不仅有中草药还有麝香兽在洞穴产麝香数斗如石莲。与史证三同指一地,此山此寺不仅是中外传播文化圣地,也是军家屯兵和军家必争之地。
(一)、黄龙寺建于唐朝会昌,毁于清末,三层大殿遗下碎砖瓦石墩和完整的地基,八棱型半头碑文上有“碑记”二字,并刻有会昌年月。千年风化字迹模糊,黄龙寺被毁,但有一泉水井仍存,现继续为民蓄水饮用;妮姑庵的六角井,井口六块石条仍然留于世,淘尽填进碎石仍出水。主峰塔脚也还留存,还有东庵塔、西庵塔遗址等,仍然可指。虫王殿的墙砖仍然可见,寺庙门前一对石狮残缺而立于老襄阳县。一对完好的乌龟鸵碑有心人埋藏在此寺周边地下,随时可出土。
(二)、建时是因风水宝地而定,黄龙寺庙坐落位置: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鹉。左青龙山(凤凰山东端接青龙山尾);右卧白虎山(白虎山尾紧托于凤凰山西端,山头高数丈被炸石毁掉前爪与左腿部),前有茂林朱雀横空歌舞,后有凤凰(凤凰山是百丈山主山)开羽纳万鸟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614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仙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8853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6-20 09:32: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游走黄龙寺废墟,回忆传说故事 我退休后,每年年终清明时节都要到百丈山(黄龙寺山)祭请和祭扫父母及岳父母。我的岳父母之墓在百丈山(黄龙寺山)的东子山—青龙山。我的父母之墓在黄在寺西子山白虎头山。特别是清明节,我们都带上干粮、酒水。从西山到东山祭扫,在山上转悠一天。我们趁阳春三月,游走百丈山(黄龙寺山)各子山,寻觅洞穴。享受着葱绿的山林,草坪,观看百花齐放,听白鸟争鸣,有着真真切切的鸟语花香滋味。欣赏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丽景。 在游走百丈山(黄龙寺山)大小山,寻觅儿时目睹的大小洞穴,沓探大小沟壑时,勾起我对儿时所听到有关黄龙寺传说故事的追忆。 (一)书生赶考留恋宝地,弃求功名落草为僧。 很古的时候百丈山横立东西几十里,大小子山几十座。山南是一片荒原,沼泽,神鬼出没,人烟稀少之地。一日从荆州过来赶考的秀才,见白丈山一处是风水宝地,决心解下行李弃求功名,进百丈山修行。当地好心人们劝说秀才你还是进京赶考,以求功名才是。那秀才回说:“求功名不如修行为神灵”,挽言谢绝民众劝说:“我进深山三天后冒出雲烟,我就还活着。如果看三天不见深山冒出烟来,那我不被豺狼虎豹所吞灭就是鬼神勾魂无命了”。 秀才走后,知情百姓为此忧心,轮流观望远山深处是否有烟升天,到了第三天上午从深山处升起一道浓烟在百丈山上空。这时几位青年也就放开胆子进山找那秀才。几位青年顺着缭绕着灰白色的烟子找到了秀才。秀才以数种野果招待了几位青年。问其因果,那公子说:“我进山后,跪了三天三夜未起,忽然有一神灵发出话意,你这畜牲,有何求?我说:“只求普团之地,求神唸经。话音刚落,一普团从天而降,落在他面前,他高兴地拿起普团朝天一甩,却成一片荫凉能躲风避雨。几位青年边谈边吃野果,空腹已满,谢秀才好意,命归神灵。临走时几位青年问姓名谁,那秀才想了想这里山草青青、树木参天、鸟语花香、回答说:“我叫鸟草”。青年们说:“修行要寺庙,空山无妮屋啊!”那秀才说:“心诚则灵,有山则有仙。总有一天会有殿堂庵阁”。青年们当时,但愿秀才一日会有天赐殿堂庵阁。青年们招手辞别。 (二)、鲁班下凡一夜盖两寺 五十年代初,我和一群放牛娃几乎天天来到黄龙寺庙院。那时几十米高的黄龙寺塔,还雄伟的屹立在三进大殿的背后。椽木、檩条、屋架不知什么时间被拆。但三进殿院院落还存留有两米多高墙壁。三进殿院遗迹清楚留世。一天跟着一位**走到二层殿中间,他说:“小伙计们,这黄龙寺是鸟草禅师心诚动了天神,天神显圣而建。这里原来有一棵两人抱不住的桂花树。八月十五香飘八百里以外,树枝上吊有一小间房子的大钟。钟响几十里远的地方都听得到”。特别他指着一口井继续说:“这个地方有一口红水井,井水不能吃,是口神井,井下漂着无数的椽木、檩条、楼板、砖瓦、石墩、石条。是天神降鲁班下凡,为建造黄龙寺所赐此井此物。建此寺庙的椽木、檩条、砖瓦石墩石条。都是从这口红水井捞起来的。捞起的椽木、檩条、屋架、楼板等都已刨光、眼已凿成,笋已开好,封檐板上龙凤花纹都已碉刻好。鲁班用半夜功夫已盖起了黄龙寺。后半夜鲁班向井下猛吹了三口气,红井又漂浮着椽木、檩条、屋架、砖瓦、石墩等,鲁班两胳膊一张,双腿一夹飞上天空,把这些东西带到法龙岗落地,在天亮以前又盖起了“法龙寺”。(法龙寺遗址在离新街约五里地后人叫法龙寺岗)。这就是鲁班下凡,一夜盖两寺的传说。 (三)仙人送水小和尚失礼 鲁班下凡,一夜建两寺(黄龙寺、法龙寺)。黄龙寺是前半夜建起,鸟草入寺为“住持”规模人员为九十九间房子,九十九个和尚,有寺有僧却无水,寺僧难有水饮,有米无水难为其餐,几个小和尚常翻越凤凰山后,在一洞穴接水抬回寺庙,供寺僧饮用,小和尚日久生烦。 忽一日晨,老和尚出门有事,对一个小和尚讲:“今天正当午时,有一客人送水,要好好款待客人”。老和尚一走后,小和尚就和一门徒下棋,忘了老和尚走时所交待的事情。到了正当午时,来了一位老和尚,挑了两鸡蛋壳水说是受命送到黄龙寺,为师傅们饮用。小和尚想只用两个鸡蛋壳挑了一点水,如何够百人饮用呢?双眼瞄了瞄那和尚,屁股略落动了一下,继续下棋不语。老和尚见小和尚冷淡无礼,一气之下挑起两鸡蛋壳水就走,那和尚因在气中,挑起时用力过大,浪下几滴,气冲冲地把水挑走了。这时,小和尚才想起老和尚交待的话,觉得做错事,失礼了。起身便撵上那和尚赔礼道歉,拉老和尚转回黄龙寺招待中餐,那和尚气未散坚决不转回黄龙寺,小和尚拉,老和尚挣,越拉越挣,那和尚使气将两鸡蛋水就地一倒,谁知两鸡蛋壳水一倒,地下泛出象珍珠般的清水,顿时遍地泛水,小和尚见那和尚将水倒地即时泛出水来,明白是仙人送水来了。后悔不及,跪下向那和尚求水,如果不给水会受惩罪的,那和尚见小和尚哭成泪人才说:“你回去找一找,我从黄龙寺走时,挑水用力过猛,洒了几滴,找到了你们会取之不尽的。小和尚听后回寺,找了四滴水,就成了黄龙寺的四口井。两蛋壳水倒在鲁衙与丁集交界处成了活水泛。也就成现在的潜水堰和渭水水库的水源之一。 (四)王叔和感天动地,偶得一无宇天书 王叔和祖藉山东高平县,迁徒定居襄阳百丈山(现在黄龙寺)下。现在的襄阳欧庙王树刚村。古时的百丈山区,大部荒凉,村邻较远,人少路稀,虎狼成群,蛇盘成堆,蜂满树丛,乡民们除疾病外,常受财狼虎豹和蛇蜂侵害。官府虽有爱民如子之心,但无法医治而常忧。王叔和心诚于民,感动天地,神灵赐于天书,为民疗病,这就在百丈山下,才有了千年传颂着的王叔和王叔刚兄弟二人动人故事。 王叔和感天动地,偶得一无字天书, 王叔和、王叔刚兄弟少时。父亲常病无治,后遭蛇咬而故,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村里人,也常因病不知何治而亡,或遭虎狼侵害,或蛇蛟伤命。叔和只要见村人伤亡,总是跪地求苍天而不起,望苍天有眼,能见庶民灾难有救。后来,村人凡有伤亡也随叔和跪地以求苍天。 叔和的为人善良,为民生命而忧心,感天动地。一日在百丈山(黄龙寺山)上放牛,突感口喝,山顶上这么高,哪里会有水饮呢?烈日高照如蒸,此时嘴干烈,鼻出血。叔和只好又跪地求苍天于救,干渴难忍,只得紧闭双目,在淹息之时,拼力睁眼,目开瞬间一道霞光而闪,这一闪过后一白发老人背后而立说:“孩子请起,抬头前看,叔和索性而立,举目前瞻,不远处有一高大石板儿,信步前行,近前一看,大石板儿有一小坑,双手把双目揉了几揉,再睁眼一看,哟!呀!这石板儿有一坑清亮如镜的水,腹饿口渴,跪于石板坑旁,两手撑在石板上,头扎于水,咯咚、咯咚……地吞下数口,只觉得腹饱口润而起,谁知人立水润,叔和心奇,扭头看白发须老人,却无踪影,低头一瞧,一本书被风吹乱翻,叔和自语地说:清风啊!清风啊!你和我一样,不识字怎么会翻书呢?于是上前,将书拾起。 这时牛跪在叔和身旁,扬头张开大嘴一哞!低头松角,叔和蹬上牛角,牛角一送,坐上牛背,在牛背上心喜若狂,翻开一阅,第一页无字,第二页第三页,翻到最后仍无一字,叔和很失望。 回到家捧书一跪不起,直跪到深更半夜之时,忽听邻居被蟒蛇咬之,嚎陶哭救。叔和心急如焚,想千方万法,也没想出救人良方。昏昏沉沉人跪入梦。在梦中听到有人说:“天上乌云地下*,活人脑髓妇人血,口含白草,唾液调成,治病药方书中有。叔和醒来清楚记得梦中语,打开所手捧之书,见书中有梦中之语写于书上。叔和又一想,呀!方有药难求,这真是天地人和,天上乌云不就是人头上的头发了。地下鱉就是土元吗?活人脑髓正是耳屎,妇人血正是妇女乳汁。于是夜行百丈山,口含百草嚼唾液与髓血调和而成,连夜救活了邻居。 日传于邻村,家喻户晓,问其良方来叔和毫不保留地把经过讲给村民听,并把书递给村民们看。可这书只有王叔和一人能看到有字,其他人看不到,后来都知道这本书是天书,凡人是看不到的。 此故事像神传,但治蛇咬密方却仍然在一余姓族,世代真传,在襄南一带,只要蛇咬找到涂沟三组余姓人,药到病除却是真人真事。 (五)神医王叔和活人瞧(治)得死死人瞧得活 王叔和得的天书,上面有治病千方万药:阴阳脉相,医学百科全书,但此书只有王叔和看到字,并能照书上字念得流畅无阻,解释得有条理,有些识得几个字的村民借去看想学点医术,但打开书总是一张白纸无一文字,都是热心借走殃殃而还,时隔不久,王叔和开珍治病,疗效百分之百,受到远近村民爱戴。 有一天,王叔和正在坐诊,突然有一彪汉不相信一个放牛娃能治好病,跑到叔和处说:“你看我有病吗?”叔和一看脸上气色不好回答说:你有点小毛病,回家要休息,少生气就会好的。谁知这彪汉年青气盛,更气得满腹如鼓,当众说:“我身壮如牛,屯餐斗米,食肉数斤,酒饮一罈,你们不信请看中午进餐。听众们褒贬参半都看热闹,见彪汉大碗吃肉,满碗饮酒,满腹酒肉,又塞进了几大碗大米干饭。胀得人肚如牛,还命家人再来一碗,坐凳难起。有人对叔和传话,你说那彪汉有病,一气之下吃了五斤肉,喝了五碗酒,吃了五大碗干饭,马上要来找你的事。王叔和心急说。”他这么不听话,看来他真的有危险,派人劝他别来生气。彪汉来到说:“我能吃喝这么多东西还有病?真是胡说八道”。他硬着头皮装强汉,跑到叔和药柜前大骂,并弯下腰朝柜台上一跳,再从药柜台上向下跳,叔和听到彪汉肚子咕咚、哗啦一响。叔和说:“你病现在已经无治了。快叫你家人准备后事”,彪汉正伸出手指要骂王叔和时上吐如剑,下泄如流水,眼睛朝上一翻,露出白眼珠气绝身亡。这就是王叔和活人瞧得死” 彪汉气盛不听医治,本是小病,一气之下”三五“进腹,胀于非命。 那么,死人瞧得活,从何说起呢?张村有一独生子,突发急病,倒地身亡。因父母难舍停尸两日,叔和出诊路过此地,听到惨哭声,问其村人,村人说:“张家八岁独子”突发怪病而亡,王叔和听张家其独子病亡,惩求张家人同意,察言观色,然后珍脉后说:“病人有救?”张家人一听停止哭声跪地求救。叔和说:”别急“孩子有救。”从药包里抽出发亮的针,从头顶门心扎了一针,又从两脚底板各扎一针,孩子立即坐起,哭叫爹娘说:”你们把我放在这里不给我饭吃。”孩子爹娘由哭转笑,和孩子一起给叔和跪下道谢。叔和说:”不用谢,快去给孩子弄吃的,”从药箱拣了三付中药,交待熬煮的方法,三付药喝完病除而愈。 张家千恩万谢,四处传名,送去扁额“神医王叔和,死儿能瞧活。” 这就是在襄南大地,“神医王叔和活人瞧得死,死人瞧得活。” 千余年来传于家喻户晓传说。 (六)王叔刚寻药救母 王叔和抛箱井下 一日;母得重病,叔和与母诊脉。脉毕,脸现愁眉,摇头叹气。叔刚见哥哥与母诊脉看病后如此光景,深感母亲病重难治。问哥哥;“母得何病?愁眉不展?”叔和说:”弟弟,我们为母亲准备后事吧!母亲得重病已明,药难求呀!’叔刚说:“哥,小时候你在百丈山下口尝百草为民,现在你有又为太医,说母病药难求!”这百丈山你明明知道有成千上万的草药能治病,临母亲重病之时,你又说药难求,看来你是忘母恩,负母义。”叔和解释道:”百丈山的药成千上万我都记得,却无治母亲的药。”王叔刚说”你不治母亲的病我给母亲治病,我不相信百丈山没有治不好母亲病的药。”于是,王叔刚带着干粮背着母亲上百丈山寻药。从百丈山的东子山青龙山起转到风凰山,接着转到西子山百虎头山。来回游转了七天七夜未寻到此药,王叔刚只好将母背至白虎头山腰,这时,母亲说:“刚儿,娘口渴要命啦!”叔刚正好走进荫石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见太阳的沟,现在仍存),把母亲放在一块平石板上,立即去为母亲找水,绕过“老虎洞”(现在仍在)登上云彩洞(仍在妮姑庵山腰)都无见水,走进“观音岩”时,人慌不摘路被一斗石所绊倒,两手撑地,下巴触一土包,正好撬头两眼朝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离嘴巴不到一尺,有一象西瓜大小的骷髅头,骷髅头口朝天装着满满的一骷髅头水,眼睛睁大一看,里面盘着一条小蛇,为母解渴救命心切,趴地用两手捧着骷髅水直奔母亲身旁,送到母亲嘴边,说:“母亲喝慢点,里面有小蛇尸,水可喝蛇尸别咽。”可母亲口渴难忍,一会把水饮完,连蛇尸也吞进去了。叔刚心存忧虑,水母可饮,蛇尸不能复。正在忧虑之时,母亲说:“刚儿,娘好饿,快找点吃的娘充饥。”叔刚一听母已念食,莫非是这点水就是治母病的药,又背起母亲走在百丈山主山背后凤凰顶山,走至半山腰有一户人家喂着一群似鸡非鸭很象鹅,叔刚向主人家说明母病已久,喝了水,饥饿念食,这山无处可求,只见您老人家喂有鸡必有蛋,特求老人家开恩送两个鸡蛋为母亲充饥,老人面善仁慈,从鸡窝里拣出两个拳头大小的热鸡蛋,放在锅里煮熟后,递给了叔刚,叔刚千思万谢,今后一定报答。”到母亲身边,把鸡蛋剥好去壳递给母亲,母亲三口并着两口吃,哽得老娘把脖子伸得老长,眼睛上翻咽不下去,叔刚连忙拍着母亲的脊背,边拍边说:”忍点,慢慢咽,别让儿吓着,这几拍听到母亲喉咙咕咚一响,全吞下去了,母亲长出一口气。稍息片刻,母亲说:“刚儿,喝了水,吞下蛋,全身无疼处,精神也好多了,我们走吧回家去。让你哥哥叔和少牵挂。”叔刚想继续背母亲走,可母亲边说边走在叔刚前面老远了。说:“刚儿你孝心娘辛苦了,七天七夜治好了娘病,你哥定会高兴无比,快回去吧!” 回到家后看到哥叔和正为母扶棺作褥,见母与弟满面春风地走回家来,停止了一切作业,问起原因,叔刚一一讲得清楚明白。 叔和说:“母病为乳病,正是需要喝“蛇盘骷髅水”,吃“两个凤凰蛋”这两位药,我以为百丈山无此药,母病难治才出此下策。弟弟,你用孝心为母苦寻七天七夜,终于寻得难寻之药,看心孝则灵,我多年行医,但孝心母亲之心,自惭不如弟。”愧疚之下,拎起药箱走到王树刚村西一口井边,将药箱抛于井下,从此不再行医。 由于,叔和惭对母亲,上天知叔和自知之过,叔和以抛药箱于井下后,此井水如珍珠,附近人小病肚疼来饮此井水软甜可口。可治肚疼。 在此井位于王树岗村村边,五六十年代井旁放着一个带柄竹筒,来往路过的人们不渴也饮此井水,因为王叔和的药包丢在井水可治肚疼病,直到修路时盖了此井,人们至今为此深感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614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仙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8853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6-20 09:32: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小青龙夜游卧水潭 因夜放狂言而毙命 在百丈山有两龙一珠的传说: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黄龙在东即现在的黄龙寺山的子山,“黄龙观山”,青龙在西,即黄龙寺山的“青龙山”。两龙山相距三里,以山取龙,还是以龙取名为山无考。总之两条龙山戏于十里远的南山“谢甲山”,谢甲山圆而团,是颗宝珠,以山而言,三山形成二龙戏珠。 从大古屯兵打仗均是短兵相接,即而三山形成的二龙戏珠是古时三山屯兵演习的重地。这三山将士们常以三山为进攻防守的演习战场。曾在一次演练中,谢甲山将领以数千名之多弓箭手,防守黄青二龙山将士的进攻。谢甲山将士们见二龙山将士已近,震天雷鼓一响,以千弓射大雕之势,万箭齐发,使二龙山的将士以败而归,从此“千弓”得名。 此时,青龙山有一幼龙,听说千名弓箭手打得黄龙山青龙山的将士狼狼而败。夜晚趁着老青龙在梦中,深夜偷游“千弓”演练场附近,卧于小潭看热闹。可只看到将士们因演练取胜而谢甲(谢甲山得名于此)。弓箭悬挂军营,幼龙只好卧潭等看下次的演练战况。 不等为妙,一等糟祸。小青龙在家管束严,一出便自由放荡,在潭中为王,谁知巧遇百姓们思富欲心切,要以小潭修坝蓄水,组织了成千上万的民工投入修坝蓄水工程,民工们日夜锹挖、肩挑想把小潭扩大成坝,挖深蓄水,百姓已挖数月,可总是日挖夜长,太奇怪了,磨得百姓皮吊嘴歪的。 一天,姜太公到此,听百姓为此叫苦不喋。夜晚给一白发老人报梦说:“千人挖万人挑,要想不怕累断腰,扁担头上拴红稍。”白发老人天亮把这个梦告诉大家,大家都把扁担上、锹把上拴着红头绳,果然挖土如灯草,挑起担子轻漂漂。可是挖的快,长的也快。走三步退三步一步没有走。今天挖下三尺,明早上长五尺,搞得百姓垂头伤气,可是这小潭水成天流失,挖深做坝蓄水灌农田该多好。百姓为此伤透脑筋,白天累,夜又难眠。 有心为民的姜太公,以百姓身份,混入工地而眠。因姜太公有神灵,终于在一夜间听到有说话的声音,仔细一听,“不怕你千人挖、万人挑,就怕铜锭钉我腰。”姜太公明白了,这小妖三年不打自招,天明告诉工程头目,打了三丈三尺长的铜锭。令十名强壮如牛的彪汉,手握大锤将铜锭在小水潭中央,拧着大锤朝下钉,一直钉下三丈,仅露三尺了,忽然发现顺着铜锭向上冒血。百姓顺着铜锭向下挖了三天后,不再上长了,百姓大肆贺彩,高兴无比。再往下挖去,挖到两丈深了,看到一条青青的象田埂的东西,顺着这条青埂挖下去,泛出的不是水而是鲜血。正在这时,来了一位青须青衣老翁来观看此情,对着青埂流泪说:“不听话的的孩儿,这么顽皮,不以百姓为大,怎么能为难百姓呢?罪孽”呀!你尸难还魂随我走吧,话毕,一股青烟萦统上空不见青衣老人了。 百姓们终于修成坝高水深。因有坝蓄水,第二年临遇悍见干汗,因有蓄水灌溉良田万亩,百性喜获丰收,后来这个蓄水宝地曾叫过千弓坝,千弓堰、千弓垱,现在无论叫什么,常年不干,水缘鱼肥,灌溉良田万亩,真是千年古垱,万年古堰,永为民而富。 (八)跌断碑的由来 湖北襄阳欧庙王树岗(王叔刚)火车站附近,唐朝时期有一块跌断的碑曾称此处为“跌断碑”。再后来在此处建桥用了断碑,此桥又叫跌断碑桥。 跌断碑桥,是先因有一块石碑被跌断而建于桥下。 话从头说:黄龙寺“鸟草禅师”是荆州与钟祥一带的人,为求功名丢下妻儿进京赶考。 一日,路过百丈山,按已学过的易经中的阴阳八卦,看中百丈山是一处风水宝地,可修成正果,果敢地弃救功名,落草为僧。因鸟草心诚,苍天赐建黄龙寺后,鸟草当然为第一僧人。在此寺为僧数年,鸟草的儿子已成秀才。准备进京赶考,走时母亲交待说:“你父亲进京赶考多年,不见还乡,说不定招了驸马忘了我们,你如进京求得功名,寻父下落,给母亲一个落心话。” 不一日,儿随父路,也背上行李进京赶考,恰遇三月三庙会路过黄龙寺大门(现在的王树岗火车站)见若大寺庙,百里内外成千上万的民众进寺朝拜神灵。鸟草之儿并未知晓父亲在此寺为禅师,于是,也随朝拜人群进了二道门“虫王殿”,求拜保护过主殿路上不招蛇咬。进了主殿后遇见鸟草禅师问其姓名,鸟草伸出两指,一个拇指,一个小指说:我是八义和和尚。小指指着赶考之子言下之意是自己的儿子。八义望子成名说罢“阿米托福”走了。秀才离去进京赶考不考便罢,一考中了头名状元。在衣锦还乡路上一心想到成功还愿之事。 回到黄龙寺大殿再访鸟草禅师,被拒之。只派一小和尚送来纸条,这纸条上面又写着“八义和尚”,状元起身回程,前面鸣锣开道,坐在八抬大轿中双手将那纸条拿出一看“八义和尚”四字,突然一叹,父亲走时是远近乡里有名秀才,至今榜上无名,人未还乡,又一想,这“八义”不就是个“父”字吗?突然明白八义和尚就是父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状元回乡见了母亲说明百丈山黄龙寺遇见鸟草禅师经过,并把所写的“八义和尚”四字交给了母亲。母亲见四字是丈夫手迹,泪如雨注说:”还在人世,修仙盘道,保护吾儿功成名就,我们放心了。”状元问起母亲因果。母亲说:”儿呀“八义和尚”四字,我一见就看出了是你父亲手迹,为了你父亲求得功名,白日为你父亲煮饭烧菜,夜晚赔你父亲抄写诗文,对你父亲默迹是确信无疑了。你父亲出家修念也是他一生愿望,你今天的功名不忘父恩,你一定要为父亲树碑纪念。 鸟草禅师坐化后,寺庙新的主持为他建了九丈九尺高的塔,塔三分之二处竖写着“鸟草禅师”四字,并插着禅师所用三尺宝箭。状元得知后从家雕刻一座大石碑。运至黄龙寺大门(王树岗)北,受到黄龙寺山规和府规不允凡人为僧人树碑,更不允许运进寺内,恰又遇悍见洪水阻隔,不能了却状元心愿,一气之下,状元令一武士一脚跌断“八义和尚”之碑,弃断碑而去。从此高店子就叫跌断碑,店子传人之多,约定束成叫跌断碑,再后来在架桥把这断碑用于桥墩,这座桥就叫跌断碑桥(现在王树岗车站南)两百米处有一桥就是跌断碑桥旧址。因修新路石条石碑,用移处理,难寻真物。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