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户 1、青货行三家。最大一家是十字街北刘巴将爷,店员二人,负责盐池、罗集一带的青货交易。枣园街万□□山货行,大南门有张寿堂一家,都以经营花生为主。 2、猪行一家。二人,设在小南门外。 3、骡马行一家。三人,设在南台。 4、木料行二家。一在西门,二人;一在南门,四人。 5、柴行三家。一在南门,三人;一在西门,吕金香在东门到十字街之间。 6、炭行(煤、木炭)二家。一家先是张敬仁,后是高志功;另一家是北门亢家顺。 7、土布行一家,许行政祖辈开的,直至解放。 8、丝行四家。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后,三里街一家,二人;乌盆厂街一家,三人;枣园街一家,三人。内集街王元亨。属季节性的行户。 9、棉花行一家,十字街王家敬开的。 10、粮行二十家左右。有三里街尹道元等十家,十字街罗琅若等级三家,大南门刘华章一家,小南门周爱芝等二家,当铺附近一家。 11、油行二家。一是北门城内罗□□,二人;一是乌盆厂街刘**,二人。 12、酒行二家。日军来前有王崇高酒行,日军投降后改为杂货行代卖酒,直至解放后。 13、鱼行一家,老板姓李。荆门不产鱼,是石牌等地来的鱼,有时一担,有时二担不等。 日军占领荆门后,上述行户除酒行未停,搬到难民区外,其它行户全都收歇。日军投降后除木行、柴行、炭行、青货行恢复外,另增开了杂货行(包括纸、香烟、布、油等)。 五、当铺、宾馆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前,城关有一家当铺,设在现司法局前面医院宿舍一带。民国元年后当铺停业,房子由陈祥阶接手(是买还是占不清楚),后来邮郭□□用二千串铜币佃此房子开“吉祥宾馆”。此馆停业后,一次就卖给国民党县政府,床铺板二百套,板凳百余条。 六、饮食业 1、饧行四十余家。抗日战争前,由十字街进城有二十家,枣园街到凤凰桥有十家,三里街有十余家。 2、酥食铺:王瑞昌、王德昌、王德太、永昌恒、洪顺斋、曹大兴共五家,做蛋糕、点心等。 3、炒菜馆包括蒸笼馆不到十家,其中邱家珍馆比较有名。 七、旅栈、诉讼 旅栈二家。日军来之前,办得较好的是张秉国旅馆,请了一个住过律师学校的谢律师代客诉讼。四乡来城打官司的大都住他家。张晓斋客栈也办诉讼。 官仲雨、张先序、张毕成三家也是专门代人诉讼的。 八、烟馆、土栈(鸦片烟土) 1、大烟馆。从清末开始到日军占领荆门,有二十多家大烟馆,日军来后,除日军经营外,难民有大烟馆近七家。日军经营的是金花红烟土,他们为了毒害中国人,将伪职人员的工资折发烟土,很多人深受其害。日军投降后到解放前夕有十家大烟馆。 2、土栈一家,叫协和土栈,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最兴旺,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改名协合土膏店,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 九、手工业 城关有手工业二十家,都系私营,多数是手工操作,自产自销。 1、袜店、厂四家 前清,只有卢元龙的父亲开办的“卢祥茂”一家土布袜店,纯系手工操作,地点在原乌盆厂街,此店除收徒弟二人外,主要靠自己家中的人制作,资金约一百(银元)上下,开始做土布袜,后改制细布袜,自产自销。平时销售量小,当考科举时,销售量大,应考的人都买此袜,后来有了织袜机,此产品滞销,于一九二六年收歇。 一九二四年城关有了织袜机,由西门罗万九经营,以后才有华斌袜店,地点在原内集街(现红旗小学对面),有袜机十余部,从业人员十人以上,资金四百(银元)左右,每人日产袜子四十八双(还得加班),系自染自织,批零兼销。 三年后,该店徒弟开了个黄万圣袜厂,兼做红蜡烛(是双盖双芯蜡烛)地点在乌盆厂街。从业人员十人上下,每人日产四十八双,自染自织,资金五百(银元)以上。 此后,又一徒弟开王义顺袜厂,地点在老东门内白果树附近(现银行),从业人员十人上下,每人日产四十八双。 华、黄、王家的袜子北销宜城边界、西北销南漳、保康一带。原料均在沙市纱厂进货。有十六、二十支两种纱。袜子的型号根据纱子型号而定,分为九十六、一百0四、一百四十四、一百八十针四种。十门支纱织成九十六针四股女袜和一百0四针双纱男袜,以后,由于市场上了上海等外地的四十支纱和六十支纱的细纱袜(当时称丝光袜),这三家袜店产品落后了,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但华以斌离开城关,仍在附近农村做织袜手艺不断,战后回城重操旧业。 2、织布兼毛巾厂两家。 一九一六年以后,李九乾开办织布兼毛巾厂,地点在原考棚街(现生资门市部附近)雇工一人。由于质量低劣,时间不长收歇。 胡距安织布厂有木机三至五部,地点在北门内(现市商业局附近),一九四0年收歇。 3、鞭炮业三家,十字街的文交顺,外集街的张□□,现司法局前面的宋□□,这三家于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收歇。 4、罗宏泰米粉店,一九一六年前后,罗建勋在家里开办粮食开工米粉店,约雇工十人,原料以大米为主,自产自销售,并接受加工,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后收歇,抗战胜利后,其孙罗伯甲继续经营至解放初期。 5、鞍鞯铺(皮件)二家。外集街里翁寿堂一家,一九三八年收歇;黄□□在大南门内做各种骡马鞍套配件,解放前不久收歇。 6、帽子店一家。从前清起,王元亨制帽店专制瓜皮帽,地点在内集街,每年生产约三百顶。上半年用纸糊成帽坯子,等干后,下半年才做里子和面子,一般多用青布和羽纱做帽面,还代做儿童帽。家中三人制作,自做自销,销往城关附近集镇。一九三五年间由于质量低劣,卖不过外地产品,因而收歇。 7、槽房六家。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就有六家槽房,一般自酿自销,有时也搞来料加工。 荣昌正酿酒房,从清末开始,是城关最大的一家槽房,有房屋约五百平方,资金二千元银币,地点在十字街北,自产自销代加工,并设有一个门市部。日产四个酒,一个酒有三十六壶,每壶约三斤。酒的质量好,在城关数第一位,其冰桔酒特别出名。原料用冰糖,桔饼配制,酒缸十几个,每个缸约三百至五百斤,放三十斤冰糖、三十斤桔饼。酒在五十度以上,香甜可口,非常受人欢迎。对一个掌作的师傅养老送终。一九三八日机轰炸时收歇。 第二家是李祥兴槽房,大老板李范庭负责,地点在原响井口(现农业种子种子公司北南)。他的房屋比较好,既做槽房又住家。请有五、六个师傅,有掌作的,打杂的,日产四个活,每个活的数量与荣家相同。资金约三千块(银币),自产自销,并在考棚街、枣园街、十字街北,响井街开了四个酒店,一九三一年后兼做豆腐干,(彷石牌豆腐干),另外还开酱园铺。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收歇。 第三家是亢全兴槽房,地点在天主堂北(原北门路不远),主人亢兆堂,自产自销,资金三千元左右,请五、六个师傅,并有一个门市部。日机轰炸时收歇。 枣园街许家专制小酒曲行销许多省市。 还有三家槽房,三眼桥的丁□,内集街的张□□,三里街的谢□□,均在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后收歇。 8、石印馆二家。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前在金虾河有刘东升石印馆,民国二十年后刘死了收歇。民国十五年后有史敬堂石印馆,地点在现土产公司北,日本来时收歇 9、书局代石印。清末民初有一家天成厚书局兼营印刷,开始卖书代印刷,石印主要是给县里印田赋卷。当时城关罗清亭毛笔字写得很好,专给书局缮写石印版,后在县政府缮写室工作,换县长时写红告都是罗写的。 10、石灰厂。从清末到民国,在罗汉山一带(现605所附近)办有石灰厂,灰质优良雪白,若用此灰粉墙不沾衣。此厂至解放后,才由街道接手在西门外(龙泉中学附近)办大窑。 11、酒精厂。沦陷后日伪荆门产业合作联合社在向东桥附近办了一个酒精厂,原料主要是买城东南一带的白酒,加工成酒精,供敌开汽车用。日军走后拆除。 12、米厂。日军在南大门内小巷里办了一个打米厂,日军投降后收歇。 十、医院、药铺 医院。民国十五年前,福音堂办了博爱医院,内有门诊,住院部,科室齐全,抗战前夕徐丙炎西医私人开的医院(较有名)一直到解放后才停业。 中药铺代看病。魁星阁有太和春,考棚街有两德堂,十字街北有长春茂,再北面点有卢丙兰,北门外小三眼桥有龚恒平、团结街有邱长春孔金庭,西门有马平玉(外科),司法局一带有王玉清,乌盆厂街有中和堂。这十家在一九三八年日机轰炸时收歇。一九四0年日军来后只有一家王豫章药店,在“难民区”。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孙耕九在乌盆厂街继开“中和堂“药铺,代看病,这家药铺最大,很有名。枣园街还有孔金庭(孔聋子)药铺。 西药铺代看病。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丁三爷(安庆帮)在福音堂对面开“广仁“药房,医生姓陈(外地人)。白果树有姚昌明开的“真光”药房,至解放后为联营。 十一、教堂 解放前荆门城关有福音堂、天主堂。福音堂是美国人主持的,地点在现海宁宾馆一芾,负责人约牧师(男,美国人)、吴牧师(襄樊人,男)、罗修道(女,美国人)。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后,约牧师又在高山店(修女)修一座福音堂,吴牧师负责烟墩福音堂。天主堂的地点在人武部南,为法国、比利时人主持,先后有雇神父(比籍)田神父(中国籍),在此布道。烟墩集南周家林子也建有一座天主堂。一九四0年日军来后,他们都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