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少尉
 
- 积分
- 1444
IP属地:湖北省天门市
|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先后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我以从事20年文艺工作的经验,隐隐约约觉得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就要到了。
1980年初,以天门籍导演陈岗为首的创作班子,呕心沥血近8个月推出花鼓戏《花墙会》,在湖北电视台现场直播,引起热烈反响。珠江电影制片厂老厂长方曦看到这台戏,经过一番考察,有了将《花墙会》拍成彩色电影的想法。中央电视台也发现了这台戏,协调剧团再次到武汉剧院演出,向全国转播。《花墙会》讲了一个纯洁忠贞的爱情,讴歌无私奉献精神,弘扬惩恶扬善的正能量。天门县花鼓戏剧团迎来名扬华夏的难得机遇,当地宣传文化部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好事多磨。在武汉剧院演出并直播时,因摄影师与音响师不够协调,三台摄像机中的主机又出现问题,播出效果不佳。珠影厂的职工们观看中央电视台转播,因主机没有画面,加之听不太懂,纷纷关掉电视。
珠影厂曾有过拍摄戏曲片的教训,《西园记》只卖出几部拷贝。看了《花墙会》转播后,老厂长方曦心存顾虑,担心白忙活一场。陈岗导演向珠影厂说明情况,珠影厂一时也下不了决心,为此陈岗大病一场。
几经波折,当年8月,珠影厂最终同意组建摄制组,拍摄《花墙会》。因为拍摄计划多次变更,天门县花鼓戏剧团派出的前期联络人撂挑子不干了。笔者作为剧团演员,临危受命,在武昌、汉口两地不断地跑铁路局求援,感动了铁路局负责人,特向北京请示,加挂两节车厢,送剧团到广州参加拍摄。
为了拍摄这场电影,主演胡享英与丈夫商量后,毅然流产了5个月大的胎儿,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为了送她去广州拍电影,笔者又千方百计找熟人,买到两张赴广州的飞机票,每张99元。
1980年9月19日,拍摄首场“换狱”。从某电影厂借调的摄影师,像拍新闻片一样拍“换狱”。笔者带头反对,请求调换摄影师。随后,换上拍摄过《大浪淘沙》等多部电影的著名摄影师刘锦堂。之后,《花墙会》拍摄一帆风顺。为赶进度,刘锦堂多日劳累,突发面瘫。笔者想方设法找到广州一家不错的医院,及时治愈了他的面瘫。
3个月后,《花墙会》前期拍摄任务圆满完成。随后,珠影厂成功举办看片会,众多国内媒体广为宣传。
据笔者了解,拍摄《花墙会》,珠影厂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到1981年6月,电影发行部门向全国和东南亚发行8。75毫米拷贝700部,16毫米拷贝80部,36毫米拷贝103部。该厂计划投资70万,实际使用60多万,拷贝发行收回90多万。
电影放映期间,万人空巷。天门县城连续放映7天105场,观众达10万多人。可以说,电影《花墙会》,打开了天沔花鼓戏在全国及东南亚的知名度,成为一张精彩的荆楚文化名片。
天门县花鼓戏剧团借电影《花墙会》东风,1989年将花鼓戏《水乡情》、1992年将《飘逝的蓝印花》演到北京,演进了中南海。2004年至2012年,先后获“牡丹花”“楚天文华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2009年,《花墙会》《香魂恨》等制成光碟在全国发行,再次引起轰动,不久又再版发行。天门花鼓戏剧团2016年更名为天门市花鼓剧院,如今每年送戏下乡120余场,是当地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这就是一个县级剧团在改革开放之初,奉献的一朵艺术之花。(本文作者:王应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