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29
上尉
  
- 积分
- 4038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本帖最后由 晋平 于 2018-8-13 13:08 编辑
七月十五日,我们决定出游江南。说走就走,十六日晚六点一刻抵达苏州。
照说,湖北是千湖之省,我也是水乡的女儿。可是,我一直很想去见识一下早些年就在邮票和火柴盒上看到的江南民居,那些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充满韵律感的枕河人家。
(一)拙政园里红楼影
到苏州,苏州园林不能错过。拙政园号称“天下园林之母”,所以,旅游的第一站便是拙政园。对于山水园林的憧憬,最初启蒙于古典名著《红楼梦》。除了小说,还有连环画册,小人书以及电视剧。书里梦外,曹公所描绘的唯美浪漫的大观园,不仅是一群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少男少女让人废寝忘食,还有那里面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以及池岛花木,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大观园与拙政园,一个是理想国度的文学奇葩,一个是现实世界的园林瑰宝,两者之间,确乎又有着不解的历史渊源,这就更勾起人要把虚幻的景观变为现实的愿望了。
拙政园入口处,人头攒动。等待验票的时候,看到有趣的一幕:几位上了年纪的阿婆,手里端着竹制小托盘,托盘上叠放着几串用白兰花、茉莉花串成的手串,穿行在游客中叫卖。老远就闻得到那缕熟悉的沁人的香。看到那样精巧的花串,想着买串戴在手上玩,猛然意识到自己除了相机和手机,身上一文不名,只好遗憾绕开。这些卖花串的老人,并不会缠着游客,只用难懂的吴侬软语吐出几个词,买不买的,游客随意。盛夏时节,弥漫在空气里的这一缕缕幽微的香,带给人扑面的清凉,而这些卖花串的老人,也成了游客中的一景。
我们最先进入的是拙政园的东部花园,迎面看到的便是一座假山,两边翠竹和古树簇拥;西侧有两块怪异的湖石,两石中间夹着一条羊肠小道。一看到这景象,就不然而然地就联想到了《红楼梦》中贾政父子和众清客进大观园题对额的情景: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同样的“开门见山”,好似大观园中“曲径通幽”的现实版。
大观园里“沁芳亭”的原型,据说脱胎于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槐雨亭。曹公幼年与家人久居拙政园,而文征明曾应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之邀参与造园并为拙政园作记。——“篁竹阴翳,榆樱蔽亏,有亭翼然,西临水上者,槐雨亭也。”两亭不仅描述相类,众清客的题额更是用词都一样。
东部花园曾名“归田园居”,这里还有一处景点名为“秫香馆”。明代“归田园居”的主人在园林里造有“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从这简短的介绍里,我的脑海里首先跳出来的就是大观园里的“稻香村”,还有那招摇的酒幌“杏帘在望”,以及政老爷对众清客“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的感慨。
拙政园中的游人实在太多,挤挤挨挨中,我们突围一样地寻找着下一个“似曾相识”的景点。我们虽没跟团,但也只能比较自由地行动而已。
中部花园的景观“见山楼”,四面环水,视野开阔,楼下一层的匾额名为“藕香榭”。也是四面有窗,左右有回廊。正值夏天,荷风四面,莲叶田田。不仅建筑布局与大观园内的“藕香榭”相同,连名字也是一字不差。还有西部景区里取义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留听阁”,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请刘姥姥游园时,从姑苏请来的船娘撑船载着大家在“荇叶渚”游玩,宝黛二人在船上关于残荷的对话,不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吗?值得一提的是,“留听阁”是体型轻巧两面临池的单层阁,四周开窗,内为船厅式。阁内有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的“松、竹、梅、雀”飞罩,其构思之精巧,雕刻之精美,令人赞叹。隔扇裙版上刻有夔龙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艺术和历史价值并存。
同在西部景区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内曾放养十八对鸳鸯嬉戏于荷叶间,这些鸳鸯也成为《红楼梦》第三十回里怡红院内堵沟积水,丫头们开心玩耍的道具。当然,鸳鸯馆得名并不仅仅只是池内的鸳鸯,而是因为独特的建筑形式,除屋顶由两坡面硬山顶和四个攒尖顶构成主次分明,形式别致的立面外,室内的梁架构成,分别为有雕饰的扁形梁架和简练的圆形梁架,好像羽毛不同的雄雌鸳鸯一样,这才是馆名的成因。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里,贾政说过“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因此,除了上面提及的与《红楼梦》息息相关的景观,拙政园里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建筑小品和题额对联,也无不体现出造园者的苦心孤诣和独具匠心。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林中部的池中小岛,四面环水,三面植柳。水中荷花亭亭,岸边垂柳依依。亭前抱柱上有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景点的四季风情。想来无论什么季节,驻足此处,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与谁同坐轩”,筑于西园池中小岛东南角,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整体结构状如扇形。不光轩面,轩门,窗洞,就连轩顶,吊灯罩,墙上匾额,甚至轩内陈设的石桌石椅一例设置为扇面状,小巧精致,别具一格。窗洞两旁的诗句联为:“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置身于此轩,面对周遭美景,谁能不放飞自我?江山有待,各领风骚。与谁同坐? 只能是明月,清风,我了。
还有一处造型奇特的建筑物名为“香洲舫”,实际上是一座船形建筑物。石舫的船头盛开着红荷白莲,清香四溢,好似徐徐行进在荷花丛中。奇妙之处在于这艘石舫的构造,集中了台、亭、楼、榭、阁五种建筑形式:舫头为台,前舱立亭,中舱造榭,榭上起楼,舫尾建阁。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也让人联想到古时姑苏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一扇扇移步换景的蕉影花窗,一道道幽深曲折的凌波回廊。人行其中,不知是步入了书里的大观园,还是走在现实中的拙政园。只可惜我们步履匆匆,不能一一品味园中的精华。惊鸿一瞥,聊慰此行的劳顿。
拙政园之行,本来是想好要拍些风景照留作纪念的,没料到每次按快门的时候,都会有不速之客闯入镜头。索性不再刻意拍景,只抓拍一对小儿女生动的瞬间。本来这次跟他们出来游玩,就是为了见证他们的快乐之旅,捕捉他们开心的每一刻。此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