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激荡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然而当我真正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前时,这一来自大自然的黄河奏鸣曲,是真真正正的把我震撼到了。彩虹为这首天然的黄河奏鸣曲拉开序幕,那唯美的画面和有节奏的流水声,一下就抓住了我的心。
浩浩荡荡的黄河水一路奔涌向前,两岸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则是黄河的代表。
黄河水无视天的蔚蓝,山的青黛,带着属于自己的“黄”驰骋前往。奏出一串高亢激昂的音符。从这些音符里依稀看到当年的李白举杯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诗人刘禹锡的感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更有木兰出征夜宿黄河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思乡之情。
当黄河水流经壶口时,以其巨大的力量,轰然而下泻入河谷,顿时,涛声轰鸣,浪花飞舞,惊天动地,演奏出一首气势磅礴的乐章。在晴朗的天空如“旱天鸣雷”,激起的水珠飞溅形成“晴空洒雨”、淋湿了观瀑者的衣衫。
在这雄浑豪放的高亢之声中,水雾升腾而起,一道彩虹直探浪涛之心,形成了这里的八大奇景之“水底冒烟”“霓虹戏水”。
当黄河水在此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高悬的浓雾在阳光的作用下形成彩虹。“水底冒烟”、“霓虹戏水”奇景便由此而成
彩虹给这奔涌咆哮,震耳欲聋的涛声,抹上一层温柔的色彩。于是出现眼前这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的幻景。
黄河千里滔滔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极为壮观,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又一奇景“山飞海立”。
金色的波涛在长峡中翻卷,激起雾气升腾,形成烟云笼罩,雾隐蛟龙,彩虹桥飞架其上。真是“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
清初著名诗人施润章的诗:“玉帝把壶谁不尊,山呼雷动谢天恩,九州飞溅瑶池液,一醉炎黄万古春。”将黄河壶口瀑布描写的飞扬潇逸、栩栩如生。
十里龙槽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部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细观沿河两岸和河流中露出的岩石,在河水反复的冲击拍打之下,已是千疮百孔,“十里龙槽”就是这样被咆哮的黄河水反复冲刷拍打而成。
聆听来自大自然的高亢激越之声,欣赏壶口瀑布这一系列奇特的景致:水底冒烟、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十里龙槽。现代交通发达,“旱地行船”这一奇观是看不到了。而由于季节的问题“冰峰倒挂”这一景观也是看不到的。就这些已经足够让我们陶醉不知返了。
一对年青的夫妻在瀑布前,男子紧拥着自己的妻子,在她耳边诉说着什么。
大浪卷着水花奔腾咆哮而下,岸边观瀑者的身影随波涛起伏。面对如此的自然之伟力,不由令人心生敬畏。
一头披红戴花的毛驴静静的立在岸边,身后是它的主人,一个陕西装束的老人,他正招揽游人骑驴体验这地道的黄河岸边的风情。
路边一老者,拉着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曲调如黄河之水时而舒展流畅,里面慷慨激昂,这曲调一直伴随我走出很远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