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2
上士

- 积分
- 791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
本帖最后由 千湖之湖 于 2018-8-21 14:12 编辑
放鸭人
文/潘兵华
一懒牵瞎,二懒放鸭。这句谚语是说,牵瞎放鸭都是懒人做的事。可我的印象中放鸭人是很辛苦的,不讲风吹雨淋的话,就说浩头鸭子不理放鸭人的竹竿,到处乱窜也是恼火的事。再说鸭子和鹅一样吃了就拉,整天不空嘴,放鸭人一天不知道跑了多少路。说放鸭是懒人,我怀疑是以讹传讹,把“难”听成“懒”,看似放鸭人肩不挑手不提的,在我看来放鸭是挺难的事呢!
放鸭人头一次来塆上放鸭是春耕的时节。一只只长着鹅黄色绒毛的鸭娃一走一扭,憨态可掬的样子逗得我和小伙伴们站在大路边观看它们。鸭娃排着队伍整整齐齐,一排紧挨着一排、一只紧跟一只像是奔赴前线的战士。那些瘦弱的鸭娃被挤出了队伍,一些强悍的鸭娃直接从它们的身上踏过去。放鸭人这时会用长竹竿把它们从队伍里赶出来,让它们在后面跟着大部队。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头到尾排成几十米长,三个放鸭人每人手里拿着一支长竹竿,一个在前领着头鸭们带路,中间那人保证鸭娃们不掉队不跑出队伍,后面的放鸭人则是收留掉队的鸭娃。
鸭娃队伍像是巨大的鹅黄毛绒地毯在移动,暗黄近黑的鸭头一摇二晃,真像现在电视里看到的阅兵队伍,鸭子的脚掌踏声如溪流轰鸣,嘎嘎鸣叫不绝于耳。
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么多鸭娃,被鸭娃的气势惊呆了。队伍过去后,地下都是湿漉漉的鸭掌印。放鸭人是赶鸭去水田寻虫吃,甚至是青蛙。浩浩荡荡的鸭子像一张渔网撒下稻田,所到之处,虫子无处可逃,惊慌失措的青蛙拼命跳跃。
鸭娃队伍远去了,但还是听到它们的鸣叫和水的欢腾声。我们有几次看到放鸭人挑着粪桶拿着一个竹滤网捞蛆虫,蛆虫是喂鸭娃的好饲料。我们没有看到放鸭人住在哪里?也不知道鸭娃晚上去哪里睡觉?
我是在夏天收割早稻的时节,看到那三个放鸭人。他们把鸭子赶到王塘里,然后两个人把鸭蓬扎在南边山的南脚下两座坟丘之间。鸭蓬是竹围子编的,像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半月形的鸭蓬两边用绳子交叉系在钉在地下的铁钉上。内面铺上稻草垫上竹席子,一些吃饭的东西。他们的灶就是一尺高的铁桶环,有出气口和像灶门的缺口。
在我们小孩子的眼里,一切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是稀奇。南边山本是我们小孩子的天堂,我们的领地来了不速之客,自然要去看个究竟。晚饭前,他们在坟地用竹栏围成鸭舍,这竹栏可以像席子一样卷起来,我们看到他们离不了多远就钉下竹桩然后用麻绳绑牢竹围栏。他们在天黑前,将鸭子赶进鸭舍。那些鸭子极不安分,在竹围栏嘎嘎地欢叫 。
队里收工的大人像我们小孩一样好奇,从鸭舍过时,放慢脚步看看灰色肥胖的鸭子。从大人们和他们交谈中,我听到了放鸭人是大悟人,他们是替生产队放鸭的。离上次来我塆有两三个月了,小鸭娃成了大鸭子。显然他们跟生产队里的人熟,特别是跟那些队长熟,我就看见他们发烟给队长抽。
我不知道大悟在哪里?我回家问父亲,父亲说东北方向一百多里的山里 ,我以为那地方是雨晴的午后能够看到的东边山上呢。其实我更好奇的是,放鸭人为什么把鸭舍扎在坟地里,他们不怕鬼吗?若他们不怕鬼,为什么扎鸭蓬前在每个坟头都烧了稻把子里,像喊魂那样烧呢?
父亲的回答不让我满意,他说这是放鸭人的规矩,还说鸭子的火眼高,妖魔鬼怪绕道走,放鸭人是不怕鬼的。放鸭人不怕鬼,这我信。我都看见他们到处挖平坟造田裸露出来的棺木,用来劈柴烧火做饭。
当然我们还是喜欢听他们和大人讲的鬼故事,他说,昨晚有东西撵鸭子,鸭子晚上一扑一扑地乱窜;可能昨天扎蓬没有安顿好得罪地下的主人,安排上街买纸钱去了。上街回来的那人在我们大人小孩的注视下,依次在几个坟头烧送纸钱,口里念念有词,我不大记得他说的什么。
放鸭人在我们这里放鸭差不多一个月,哪怕放鸭放到几里远,他们依然把鸭子赶到南边山的鸭舍里。也许是南边山场地开阔,挨着就是王塘,便于鸭子傍晚前嬉水。一个月后,他们终于走了。临走,塆里有人拿谷换过他们的鸭蛋,准备腌制过年。好像换鸭蛋,他们会多送一两个是个人情。
后来,我长大了对鬼神半信半疑。一天,大人们说那些放鸭人的火眼高,鬼不敢拢身。我插话说,放鸭人之所以把鸭蓬扎在坟丘,就是为了怕塆里的人祸害他的鸭子。建在坟丘,本塆里的人害怕鬼,晚上不敢去。他还编鬼话说,头天晚上有东西撵鸭子,就是说有鬼,说鸭子扰了鬼的清净,故意第二天买纸来烧。这对于乡下人来说,都信以为真。
我想那也许是放鸭人的智慧,假托鬼怪是为保住他们风吹雨淋艰辛的劳动成果。这世界上假借鬼神吓唬人的又岂止是放鸭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