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7620|回复: 3

[今日襄阳] 关于《宜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2

6141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仙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8853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8-8-25 11:42: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宜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公示并征求意见的公告
发布时间:2018-07-04 来源:楚都宜城网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宜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宜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为了进一步增强规划编制的可行性和公共参与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为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城市规划编制原则,现将《宜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进行批前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各部门及公众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公示期内登录网站查询相关规划内容,并以书面或电子邮件形成反馈,对规划提出意见或建议。为了便于更好的沟通和完善规划,请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应加盖单位公章。
一、公示时间:2018年7月5日至2018年8月4日。
二、公示地点:宜城市城乡规划局一楼(振兴大道318号);同时还将在楚都宜城网、宜城政府网同期公示。
三、反馈意见的方式
1、来信请寄至:宜城市振兴大道318号,宜城市城乡规划局(编制科收);
2、邮政编码:441400
3、电子邮件请发至:89554328@qq.com
4、传真请发至:0710-4213177
5、联系电话:0710-4213177
宜城市城乡规划局 2018年7月5日
《宜城市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主要内容
一、总则
1、规划依据
本规划依据国家和湖北省相关法律法规、上位规划、政策方针,以及地方规范标准进行编制,并与相关规划进行衔接。主要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宜城市编制城乡总体规划的函》(鄂建函【2016】184 号)
(4)、《全国主体功能区划》(2010)
(5)、《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2014)
(6)、《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2003)
(7)、《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
(8)、《湖北省市(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16)》
(9)、《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
(10)、《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2012)
(11)、《湖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2016)
(12)、《湖北省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2015)
(13)《、宜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2015)
(14)、《宜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
(15)《、宜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17-2035 年;
近期为 2017-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5 年,远景展望到 2050 年。
3、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城市集中建设区三个部分。
市域:规划范围为宜城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地域,包括八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业园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115 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宜城鄢城街道办事处全部行政管辖范围,王集镇全部行政管辖范围,雷河镇全部行政管辖范围,南营街道办事处部分行政管辖范围(9 个村:土城村、五连村、南营村、龚垴村、万洋村、安垴村、官庄村、韩公村、东台村),小河镇部分行政管辖范围(13 个村:新华村、梁堰村、高庄村、詹营村、荣河村、胡湾村、明政村、曾庙村、联盟村、黄集村、高康村、王旗营农场、石灰村),孔湾镇部分行政管辖范围(4 个村:太山庙村、大雁园区、王淌村、吕岗村),郑集镇部分行政管辖范围(3 个村:魏岗村、皇城村、童梅村),总用地面积 568.09 平方公里。
城市集中建设区:东至汉江西岸,南至邬家冲水库,西至襄荆高速,北至呼南高铁,总面积为55.6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战略
1发展战略
区域协同、全面对接
完善协调合作机制,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汉江经济带战略,推动区域深度协作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立足宜城市良好的生态本底条件,坚持“有限容量”的基本原则,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城乡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严守耕地保护、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永久生态廊道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市域国土空间体系。
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城镇化为动力,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精治细控、提质惠民
积极落实湖北总体规划改革要求,构建“三层三控一平台”的操作模式,对市域、规划区、集中建设区三个层面关注不同重点的规划内容进行梳理,实现各层级精准管控,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构建以人为本的规划体系。
弘扬文化、彰显特色
注重在保护中利用、在创新中发展,彰显城市现代文化魅力。要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楚文化节、汉水文化节、美食文化节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承载文化记忆、富有时代特色的楚风广场、建筑群落和楚文化景观,增强城市厚重感,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寻得到根”。
2、总目标
规划积极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的主要指标,充分协调宜城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林业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分别从生态环境指标、公共服务指标、经济指标、人口指标和用地指标等方面提出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致力于构建“拥江抱湖,生态营城,文产融合,浪漫楚都”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规划期内,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打造千亿工业强市,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努力把宜城建设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汉江生态经济带的节点城市、襄阳市经济发展的先进县市、精致秀美的国家园林城市。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1、城市性质
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襄阳市域的副中心城市,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园林城市。
2、城市职能
拥江抱湖的国家园林城市;
以楚文化内涵为主导的特色文化旅游城市;
襄阳南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基地;
以汽车配件、精细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城市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预测
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率
规划近期 2020 年,市域户籍人口规模约为 58 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52%,市域常住人口规模约为 62 万人,常住城镇化率约为 56%,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为 35 万人;
规划远期 2035 年,市域户籍人口规模约为 64 万人,户籍城镇化率达到63%,市域常住人口规模约为 80 万人,常住城镇化率约为 75%,常住城镇人口规模约为 60 万人。
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
规划近期 2020 年,城市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约为 26 万人。
规划远期 2035 年,城市集中建设区人口规模约为 40 万人。
2、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规划近期 2020 年,城市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 2841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 109 平方米;
规划远期 2035 年,城市集中建设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 4300 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 107 平方米。
五、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
1、市域规划
1.1 区域协调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及汉江生态经济带,推进襄宜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的全方位对接。将宜城建设成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打造成襄阳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市域空间格局与分区管理要求市域空间格局分为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
生态空间,要加强林地、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产品服务功能,要实行严格的产业和环境准入制度,严控开发活动,控制开发强度。对其中禁止开发区域,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市域生态空间面积约为 1108 平方公里,占宜城市域面积的 52.4%。
农业空间,要强化农地保护,推动土地整理,促进农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要严格建设用地管控,优化整合农村居民点,保护农村田园景观。市域农业空间面积约为 850 平方公里,占宜城市域面积的 40.2%。
城镇空间,要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单位国土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要控制工矿建设空间和各类开发区用地比例,促进产城融合和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对旧城更新等优化开发区域的城镇空间,要进一步控制开发强度,着力促进存量空间的优化调整。市域城镇空间面积约为 157 平方公里,占宜城市域面积的 7.4%。
1.2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
市域城镇规模划分为三级:
一个集中建设区:鄢城街道,规划城镇人口规模 40 万人。
四个重点镇:规划各镇城镇人口规模 2-6 万人,包括小河镇、雷河镇、王集镇、板桥店镇。
五个一般镇:规划各镇城镇人口规模 1-2 万人,包括郑集镇、刘猴镇、流水镇、南营街道、孔湾镇。
1.3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集中建设区是以国家园林城市、特色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主导的综合服务城市;
小河镇:工贸型城镇,依托农产品优势和襄阳新港主打农产品深加工和商贸物流,是襄阳大都市区南部的物流中心;
雷河镇:工业型城镇,依托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和众多水晶工艺制品企业,是襄阳大都市区精细化工产业示范区,未来主打精细化工和水晶产业;
王集镇:商贸型城镇,依托以绿色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商贸业,结合通用机场发展商贸物流物流;
板桥店镇:农贸型小城镇,以红色旅游业及特色农业—西瓜及食用菌种植为主,宜城东部农产品集散地;
南营街道:服务型城镇,以林果种植、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
刘猴镇:服务型城镇,依托互联网,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形成“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产业体系;
郑集镇:农业旅游型城镇,楚文化旅游名镇,水稻种植及养鸭产业为主导产业;
孔湾镇:农业型城镇,以绿色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
流水镇:农业型城镇,依托“流水西瓜”特色品牌,以规模化特色瓜果种植为主导产业。
2、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区内形成“一廊、三带、四区、多点”的山水生态格局。
一廊:汉江生态廊道。
三带:以百里长渠、蛮河生态长廊、宜岛大沟三条核心带状水系构成的水系网络。
四区:包括汉江两岸城镇综合发展区;王集以北,由霸王山、郝家冲水库、大龙潭水库及周边基本农田构成的丘陵农田生态保育区;襄荆高速西侧的平原农田生态保护区;雷河镇西侧,以金牛山林场为主的林业生态涵养区;
多点:万洋洲国家湿地公园、鲤鱼湖省级湿地公园,生态公益林以及各类点状水体生态安全。
3、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及管控要求
城市开发边界:
东至汉江西岸,南至邬家冲水库南面,西至襄荆高速,北至麻竹高速,总面积为 79 平方公里。
4、市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整体保护宜城市历史空间格局和自然山水特色,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修缮的基础上,结合民生工程和市场需求,开展保护利用规划,建设文化空间载体。加强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旅游等活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历史文化古为今用、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宜城市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在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进行保护,禁止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筑和环境应与核心地段的整体风貌相协调,避免对绝对保护范围的环境及视觉景观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文物普查中发现价值较高、类型稀缺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及时核定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尚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要采取有效的维修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六、集中建设区发展规划
1、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
东至汉江西岸,南至邬家冲水库,西至襄荆高速,北至呼南高铁,总面积为 55.6 平方公里。
2、重要交通设施布局
铁路设施
保留焦柳铁路及铁路站场、建设蒙华铁路小河支线,蒙华铁路小河支线廊道 50 米;建设呼南高铁(宜城段)及二级高铁站、预留呼南高铁(宜城段)廊道宽度不小于 120 米、预留高铁站及配套用地 33 公顷。
水运设施
规划区小河镇与集中建设区之间将建设襄阳新港小河港区,年吞吐量1200 万吨,21 个 1000 吨级泊位;建设雅口航运枢纽,配套建设Ⅲ级船闸,可通行双排双列 1000 吨级船舶;建设郭安港 2 个 1000 吨级泊位;以宜城城区为中心,建设窑湾综合旅游码头、王集综合旅游码头和雅口综合旅游码头,每个旅游码头占用岸线 800 米,占用滩地 3.4 公顷。
航空设施:
在规划区北侧的王集镇郝家冲水库西侧建设一座一类通用机场,机场占地面积 104 公顷,按照民航飞行区 1B 级标准控制。机场选址周边地区的建设用地必须符合机场建设的相关要求,规划 217 省道北延长线为机场公路专用线。
公路设施
保留现状宜城二级客运站。新建三级汽车客运站 2 个,即宜城市高速公路汽车客运站和宜城市城北汽车客运站。新建五级旅游客运站 1 个:即南营旅游客运站。新建五级综合运输服务站 3 个:王集综合运输服务站、朱市综合运输服务站、上大雁综合运输服务站。
3、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确定集中建设区用地发展方向为“东联南控、西优北拓”。
东联——依托宜东快速路、通用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跨江发展河东片区,联系襄阳东津,承接襄阳部分城市功能。
南控——南部产业园区交通优越,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土地存量急速下降,未来发展应优化用地结构,实现土地高效化集约化利用。
西优——以宜城大道为发展主轴,向襄荆高速发展,鲤鱼湖西部土地存量足够,交通优势明显,适宜发展产业;同时应该兼顾鲤鱼湖周边用地生态发展,做好生态保育。
北拓——北部地区用地开阔平坦,有一定的土地存量,交通优势明显,是宜城市推进襄宜一体化、落实功能产业的重点空间。
4、空间结构:
规划到 2035 年城市集中建设区用地形成“一心一带两轴两区”的空间结构。
一心:鲤鱼湖城市绿心,是全市商业、文化和休闲娱乐中心。
一带:依托汉江构建汉江岸线生态景观绿带。
两轴:指沿铁湖大道和襄宜快速路形成对接襄阳的城镇空间拓展主轴,沿线连接襄阳港和战略储备空间;此外,沿宜城大道向南跨鲤鱼湖形成城市南向拓展次轴,引导城市空间更加合理有序发展。
两区:指功能布局紧凑,用地功能相对独立的南北两大片区,即城市生活区,包括老城区组团、滨江新区组团、鲤鱼湖新区组团、城北新区组团;和城市工业发展片区,包括高新产业园、综合产业园。










大家还在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0

22

主题

112

帖子

132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32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8-8-26 08: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力推进襄南宜一体化,争取2025年左右完成设立东津区和南、宜撤县(市)设区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湘河汉江——华夏城池

Rank: 8Rank: 8

积分
15253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8-9-26 15: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襄—宜],湖北政治经济社会金三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